潘鋒大理
決勝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召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精神的一點體會
潘鋒大理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山西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調研,并在太原召開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貧困之策。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在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傳達貫徹時指出,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進一步抓好脫貧攻堅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我們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脫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通過4年的努力,福建省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130.5萬降至2016年的20.44萬。但目前全省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還有69.6萬人,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扶貧對象分布點多面廣,因病因災返貧致貧現象突出,脫貧難度大等難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革命老區、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人作出的鄭重承諾。時不我待,勢必奮力一搏,方能獲得全勝。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省委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務必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落實精準脫貧要求,持續提升精準脫貧實效,確保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決勝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最關鍵的是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民心所向,黨心所在。從梁家河、寧德一路走來,從《擺脫貧困》的早期論著,到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論述,習近平同志心系人民,心系老區和貧困地區群眾。他走遍了全國革命老區、連片特困地區,采取了一系列堅強有力的舉措,身體力行地動員全黨扶貧攻堅。“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全黨同志務必共同努力。”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充分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最深的牽掛、最大的擔當,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決心和超凡能力。習總書記在太原會議上,從深度貧困地區實際出發,明確重點,做出部署,提出合理確定脫貧目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條要求,強調“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強化支撐體系,加大政策傾斜,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我們必須把思想統一到太原會議的決策上來,樹立必勝信念,聽從號令,全力攻堅;從福建實際出發,細化落實8條要求。我省雖然不屬深度貧困地區,但脫貧致富任務依然很重,特別是老區貧困人口占比大,脫貧難度大、成本高,必須以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精神,來攻克全省69.6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塊硬骨頭。近年來,福建省相繼出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進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實施方案》《關于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以及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貧困退出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們就是要按照中央決策和省委部署,統一思想,堅定信念,撲下身子,抓好落實。
決勝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最核心的就是要在政策舉措上更多的扶持。2013年,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從為所有貧困人口逐村逐戶建檔立卡,到每個貧困村都派駐扶貧工作隊,再到提出“五個一批”脫貧方法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思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戰略指引和根本遵循。這次在呂梁地區考察,習總書記說,現在黨中央對農村農民的政策都是“給予”,就是要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進一步明確,各級和各部門新增的扶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攻堅項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貧困地區;要加大東部地區和中央單位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支持;對“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區,實行易地搬遷,挪窮窩,拔窮根。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力大增,經濟基礎雄厚,已經具備了解決貧困問題的經濟基礎,關鍵在于各級如何在政策上傾斜,如何采取更有力的舉措。“十二五”以來,全省各級財政共籌集扶貧資金60多億元;2016年開始,福建省每年按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2‰籌集資金,去年籌集了5.08億元專項用于精準扶貧,全年共下達省級以上財政各類扶貧資金96.2億元。4年多來,我省整村搬遷造福工程累計搬遷157萬人,7000多個自然村,搬遷群眾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明顯高于當地平均水平,成為脫貧攻堅的“標志性工程”。因此,深度貧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扎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
決勝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戰,最重要的就是要精準脫貧。扶貧開發,貴在精準。多年來,我省先后涌現出龍巖市“九措到戶”、三明市“348”、寧德市“664”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屏南縣小額信貸扶貧到戶等諸多好經驗好做法,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踏踏實實走上脫貧之路。精準扶貧,要“精準”到因地因人制宜,一人一策。摸清弄準每家每戶的致貧原因,一戶一人一策,是精準扶貧的關鍵。一定要扎扎實實做好基礎性工作,依靠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在實踐中找到突破口,不斷夯實扶貧的基礎。特別是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千萬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要少設計一些報表材料,多辦些精準實事。精準扶貧,要“精準”到因時因勢創新,特別要創新理念和思路。例如,長汀縣運用“互聯網+”扶貧,成為阿里巴巴村淘寶項目在福建設立的第二個試點縣,獲評福建唯一“全國農村淘寶最具潛力示范縣”。福建山海差異大,更蘊含了山海協作、協調發展的理念。近幾年全省引導山區和沿海發揮各自優勢,互設共建產業園目前已建成22個。省里還定期組織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掛鉤幫扶的省直部門、沿海發達縣(市、區)進行“面對面”會商、“點對點”對接,都是在實踐中的創新。精準扶貧,還要“精準”到補短板、可持續。特別是在一些革命老區,要在治理水土流失、發展綠色產業、紅色旅游等方面下功夫,把老區的劣勢化為優勢,讓老區精神在脫貧攻堅戰中重現輝煌。
自強不息,繼續努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上下凝心聚力,砥礪前行,攻堅克難,打贏脫貧攻堅這一仗,實現到2018年,全省國標扶貧對象全部脫貧、到2020年,省定扶貧對象全部脫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