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歌
擁抱新職業莫忘老手藝
□天 歌
旅游體驗師、數字視頻策劃制作師、寵物美容師、農場經理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職業2000余種,且長期處于更迭變化之中。新職業的不斷涌現,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變遷的生動寫照。新職業的誕生與發展不僅拓展了人們自主擇業、追逐夢想的空間,也為社會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人們懷著極大熱情追求自己更感興趣的、自認更有價值的職業和生活。(5月1日《光明日報》)
現在大家一個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新的職業不斷涌現,而一些老的職業則不斷消失,勞動者就在這種新舊交替之間無聲地流動著,很多人因為自己所從事行業的沒落而變得彷徨糾結,但也有一些人則成為新職業中的佼佼者,成為人生的贏家。可以說,職業的出現和沒落,從另一種視角記錄了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人們觀念的變革。
10年前,當“家政服務員”作為一個新職業初登上海灘時,人們將其稱為“第三百六十一行”,如今,成百上千個新職業迅速涌現,人們卻早已變得無比淡定,甚至說躍躍欲試。對于段子手、微電影策劃、私人旅行策劃師等等新的職業,我們自然要秉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去了解、去擁抱它們,并且在這些新職業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支點,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創造社會財富、服務蕓蕓眾生。
但是這是否代表我們就可以向那些傳統的職業徹底告別呢?那也未必。對于那些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已經出現更好的“替代品”,完全不適合時代和社會需要的職業,那么該告別就告別。比如鉛字工、修筆匠、尋呼臺傳呼員等等職業,隨著科技的進步,確實已經到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時候,這些職業的消失,恰恰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生產效率更高的證明,就沒有什么好惋惜的。
但另外一些傳統的職業,卻必須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十幾、二十幾年前遍布街頭的自行車修理匠,被認為是已經被淘汰的職業之一,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修理自行車的師傅反而成為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職業之一,原來的街頭自行車修理匠,紛紛被各大共享單車公司招至麾下,工作有保障,收入也不菲。
另外一些更加冷門的職業,比如制作手工宣紙的、制作羊皮筏子的,甚至是制作魚皮衣服的,都借助互聯網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只不過他們制作的物品,開始從原來的日常用品,變成了現在的紀念品、收藏品,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傳統的職業和手藝,往往和某種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如何為老手藝找到新市場、新生機,而不是任由它們輕易消失,不僅僅關涉到職業的興替,還關系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