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輝
從車的“升級”看團場變遷
□鄒艷輝
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我,小時候母親常對我們說: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就是“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边@在當年是我們父輩和我們夢寐以求的生活目標,那時我也總在腦海里勾勒著美好未來的畫面。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誰家有一輛自行車就算得上“富人家”了。那時候父母每月工資只有32.8元的父母省吃儉用買了一輛二八式自行車,家里把這輛自行車視為“寶馬”一樣的“寵愛”,母親為自行車專門縫制了車座套、大杠上用布全部縫裹住,父親則把車子視為掌上明珠般的每天都擦洗得干干凈凈。
在那個掙工分的年代,初春的一天,在大渠上干活的母親為了在規定的時間里趕回家給未滿周歲的姐姐喂奶,準備騎上自行車回家,不巧自行車的鎖又打不開了,情急下母親用路邊的大石頭砸開了車鎖,車鎖上落下了道道的砸痕,回家后父親大發雷霆罵母親是“敗家子”,倆人因此大吵了一番。
1990年,我們姐妹陸續上了中學,因為中學在離家18公里外的團部,夏天每個星期六回家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父親花了400多元錢給我們姐妹一人買了一輛二八式飛鴿牌自行車,當時父親還很鄭重的說:“給你們買得新自行車都要愛護好,以后它就是給你們的陪嫁了”。而我們姐妹似乎也把父親的話牢牢記在了心里,每個星期回家都會把自行車認真地擦洗一遍,生怕由于自己的不愛惜使自行車有所破損。
歲月如梭,時代在經濟的發展中發生著巨大的變化。1993年由于我們家經濟收入的逐漸增多,父親在電視上看到被稱為“電驢子”的無級變速的小摩托車,用腳一踹,油門一加就走了,不像自行車要使出全身力氣去蹬著才能走,遇上大風天氣更是費盡力氣還是走不了多遠。于是父親花了1100元買了全連第一輛建設50型的輕騎,全連的人像看稀有物品一樣議論著、嘗試著。
漸漸的人們淡忘了自行車的作用,把它停滯在角落里落滿了灰塵。我們昔日愛如珍寶的三輛自行車也同樣是如此命運。那時連隊已有許多年輕人騎上了摩托車,穿梭在田間地頭,享受著改革開放以后黨的富民政策帶給他們的幸福生活。
1998年,隨著西部大開發號角的奏響,國家對西部實施了許多優惠政策,職工的收入也不斷增加。2002年在富民政策下家里又買了一輛價值6萬元的農用運輸車,農忙時不僅可以拉運化肥種子,農閑時家人出行還可以派上用場。
如今時代在變遷,買高級轎車已經不是以往只能想想的事了。團場人從最初的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如今的本田、奇瑞等私家車,住上了樓房,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團場城鎮化建設使職工們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這些無不見證了團場人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