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實體經濟,引領紡織改革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的總體要求和布局是“穩中求進、決戰改革、守住底線”,以創新推動經濟的動力和活力,使中國經濟真正從“汗水型”走向“智能型”。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對2017年的宏觀經濟與行業運行進行了解讀與預測,其中,“穩”是基礎和前提。一要保證政策連續性,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二要防風險,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三要穩預期,加強預期引導,保護企業家精神,尤其是穩定民營企業家信心;還要穩產業,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經濟形勢不能大起大落。
在此基礎上,2017年我國經濟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中國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就是實體經濟,今后要跨入高收入國家也只能和必須依靠實體經濟。
孫瑞哲指出:“2017年,我們要強調深化改革、脫虛向實,這是對‘去杠桿、降成本’原則的再度強化。近幾年,‘大力振興實體經濟’作為一個全新的、之前從未有過的提法,比以往更加利于紡織工業實現升級?!?/p>
“我們不能等待未來,必須選擇去創造未來?!睂O瑞哲說。
展望2017年,在全國范圍大力振興實體經濟的相關政策支撐下,孫瑞哲指出,中國紡織工業需要注重以下幾點:
以創新驅動為總綱提升創新能力,推進紡織技術裝備、自主創新、產品開發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智能制造為重點提升制造能力,加大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以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
以綠色發展為主題提升責任能力,促進紡織行業綠色制造體系的形成。
以“三品”戰略為核心提升供給能力,大力實施“三品”戰略有助于引導企業形成自身優勢。
以知識產權為依托提升創意能力,提升紡織服裝產業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增強設計能力、促進時尚發展。
以產融結合為抓手提升發展能力,產融結合政策的實施,有助于行業優化配置資源、快速實現規模擴展、規避市場風險,實現更好發展。
圍繞著“十三五”期間“紡織強國”建設總目標,孫瑞哲強調,未來中國紡織行業需要協調產業與社會、產業與環境、產業與消費三個關系;經歷傳統產業向科技產業、時尚產業、綠色產業的三個轉變;最終構筑制造產業板塊、時尚產業板塊、科技產業板塊三個板塊,這就是中國紡織工業的“新三板”產業架構。
針對制造產業板塊建設,紡織業需要以成本控制為先,質量提升為要。制造是紡織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立業之本,是夯實支柱地位、促進社會和諧而必須經歷的“體育”課。
紡織行業需要提升質量,優化成本,完善產業鏈條和生產體系,提高產品質量保障能力和制造效率,逐步實現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同時,還要加強產品形態、產品功能、生產流程及消費體驗等各環節的創意設計,開發個性化產品,形成有效供給與消費升級的良性互動局面。
針對時尚產業板塊建設,需要提升文化自信,引領消費趨勢。時尚是紡織行業未來發展的個性標注,是引領消費趨勢、提升文化自信力而必須完成的“美育”課。
行業要發揮文化創意、時尚要素的引領性作用,促進紡織業由單一制造型經濟向制造型經濟、服務型經濟等多元共生形態轉型;以服裝、家紡等終端產品為重點,以“大師、大牌、大事”為抓手,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加快推進時尚經濟建設。
針對科技產業板塊建設,需要提升創新能力,滿足社會需求??萍际且I紡織行業未來發展的第一動力,是行業轉型升級、打造戰略制高點而必須經歷的“智育”課。
行業需把握全球科技發展趨勢,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提升紡織科技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并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以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為抓手,滿足社會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