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蓉蓉
1.廣西南寧鐵路運輸檢察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
我國民事公益訴訟關于原告認定問題的改進和發展方向
羅蓉蓉1,2
1.廣西南寧鐵路運輸檢察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
現階段我國民事公益訴訟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民事公益訴訟中關于原告認定的問題。民事公益訴訟能否進一步發展,取決于這一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結合新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原告認定的法律條文,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和討論,進而從中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
公益訴訟;主體資格;法律保障
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的頒布。在這部新的民事訴訟法中,民事公益訴訟的內容首次被提及,引起了法學各界的重點關注,并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這也成為了本次民事訴訟法修改的一大亮點。而這一涉及民事公益訴訟的法條恰恰是關于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主體相關規定的法條,這也意味著,民事公益訴訟最重要也是最為核心的問題,當屬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起訴主體。隨著這次新民訴法的頒布,民事公益訴訟有了法律上的依據,對其未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現階段我國民事公益訴訟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民事公益訴訟中關于原告認定的問題。民事公益訴訟能否進一步發展,取決于這一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結合新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原告認定的法律條文,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和討論,進而從中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
什么是“有關機關”,新民訴法并未進行確切的說明,但根據立法本意,我們可以理解為“有關國家機關”,那這個概念下的“有關機構”包括的部門有哪些,這是我們需要著重思考的一個問題。根據以往的立法經驗,“有關機關”往往指我國的檢察機關,而在新民訴法中卻并沒有直接使用這一名稱而使用了“有關機關”的表達方式,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我們應當對“有關機關”這一概念進行擴大解釋。下面我們將針對不同機關主體展開論述。
(一)檢察院
檢察機關是我國司法機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那檢察機關是否應該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利呢?從當前社會各界的普遍認知來看,檢察機關應該具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充當民事公益訴訟適格原告的權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分析:
1.從檢察院的職能上來說,檢察院具備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職能。作為公檢法司法機構的其中之一,檢察院的工作職能包括在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提起訴訟。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難以確定起訴主體的訴訟形式,由檢察院提起訴訟符合其工作職能要求。
2.檢察院作為國家機關,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上具備經濟成本優勢。民事公益訴訟往往具有牽涉面廣、訴訟耗時長等特點,個人提起訴訟的話往往難以為繼。而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從而保證民事公益訴訟的有效性。此外,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檢察院作為專業的司法機關,在調查取證、文書制作等方面具有專業性,能夠有效保證民事公益訴訟的順利展開。
3.從國際司法慣例上看,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合適的職能行為,符合起訴的基本條件和基本要求。一般有這樣一種觀點:民事公益訴訟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因此檢察院不應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因為這樣是對個人私權的不恰當干預,有訴權過寬的嫌疑。然而,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民事公益訴訟并不是絕對的私人事項,反而由于其涉及對象的廣泛性,其更需要有效的司法機關介入。因此,檢察院充當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是適格的,不存在過分司法干預的問題,也不與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思路相違背,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訴訟行為。
(二)其他有關機關
所謂的“其他有關機關”,一般指除檢察院外的其他有關單位或有關部門。從當前的立法情況來看,我國有些部門法規已將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內容寫入其中,并明確部分行政單位或部門可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例如,在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就規定了海洋環境監督管理部門代表國家對破壞海洋環境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由此可見,我國法律法規規定的部分行政機關可以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這也應該可以作為新民訴法中“有關機關”這一詞的理解。在司法實踐中,也有很多行政機關或部門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案例,因此行政機關或部門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具有其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不過,在賦予這些行政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權力的同時,也必須注意這種權力的具體使用方式。為了避免濫用訴訟權力、從而導致公權力對私權領域的過多干預,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行政機關或部門不應過多;且這些行政機關或部門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事宜亦應有所限制。從民事公益訴訟的實際起訴情況來看,涉及環保領域、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海洋水體領域的民事公益訴訟較多,因此,環保相關機關或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相關機關或部門、海洋水體管理相關機關或部門等應該可作為有權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與此同時,這些行政機關或部門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事項應明確記載在其部門規章制度之中,并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民事公益訴訟活動,這樣才能既保證公共利益得到維護,又能保證訴權不至于過大。
所謂的社會團體,往往具備有以下特征:有共同綱領或宗旨、自愿而非強迫組成、不以盈利為目的等,符合以上要求的組織可以稱為社會團體。在我國,比較常見的社會團體包括婦聯組織、各大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消協、環協等等。在西方國家,社會團體介入民事公益訴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社會現象。而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眾維權意識地不斷提高,我國的一些社會團體在民事公益訴訟領域,特別是涉及環境保護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擔當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社會團體參與民事公益訴訟是一種必然,而社會團體參與民事公益訴訟的合理性也顯而易見:
第一,如果所有的民事公益訴訟都由檢察院或者有關行政機關或部門提起,有濫用訴權的嫌疑,與民事公益訴訟中的“民事”這一概念不符;此外,在我國,檢察院主要承擔提起刑事訴訟的職責,如果將民事公益訴訟全部交由檢察院起訴,可能會造成檢察院顧此失彼,影響其辦案效率。而如果由社會團體提起公益訴訟,則能在保證有適格原告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兼顧起訴效率,進而解決以上問題。
第二,社會團體一般由專業人士構成,因此具有其相關領域的專業性。這一點對于民事公益訴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民事公益訴訟往往具有牽涉面廣、專業性強等特點。由社會團體提起公益訴訟,能夠有效地解決起訴的專業性問題,促使矛盾得到更好地解決。
第三,由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特別在西方國家,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早已寫入其相關法律法規中。因此,在我國推行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符合國際慣例,是一種值得借鑒的行為。
綜上所述,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腳的。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最為關鍵的就是“究竟什么樣的組織才能稱為社會團體”這一問題。由于社會團體具有自己的組織形式,那么能夠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社會團體是否包括沒有經過有關部門認證、登記的民間組織呢?或者雖然經過有關部門認證、登記,但只是從事一般性公益活動的非政府組織、非盈利組織等是否也屬于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社會團體?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社會團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問題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以下社會團體擬可以通過合乎法律規定的方式參加民事公益訴訟:
消費者協會。我國的消費者協會作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專業機構,可以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對象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在我國,消費者協會的發展較早,發展情況也較為良好。消費者協會歷年的“315”活動中也曝光了不少企業存在的問題,對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如果發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消費者協會應當有權以其名義提起民事公益訴訟,進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環保組織。雖然當前我國社會團體有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但與一些國家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項配套保障制度仍不夠完善,因此我國的社會團體仍處于一種不夠規范、不夠專業的階段。另一方面,受歷史背景的影響,我國的社會團體仍具有較濃重的政府背景。很多時候,這些社會團體由于受到政府工作要求的限制,其并不能完全站在民眾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加大了問題解決的難度。因此,對于我國的社會團體來說,繼續推進內部制度改革,使自身的組織性、專業性得到提高;逐漸脫離官方背景,加快向市場化轉變。做到這些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國的社會團體能夠高效地參與到民事公益訴訟中來。
作為民事訴訟體系中的一環,我國公民個人能否像提起一般民事訴訟那樣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是討論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問題時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在新民訴法中,首次明確了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并規定了相應的起訴主體,這是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進步。但是,其中并未規定個人是否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因此,關于個人是否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問題應是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下一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眾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的不斷提高,公民個人應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理由如下:
第一,在現代社會中,公民在社會活動中充當著比傳統社會更為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對社會活動的參與上。對于公民來說,參與社會活動就意味著需自覺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關注和保護。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中也作出了類似規定,針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任何個人或組織都有權進行監督管理,必要時還可提起控訴。從這一點來看,公民參與民事公益訴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第二,社會公共利益有著公共性、受眾不確定性等特征。雖然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責主要由公共機構承擔,但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也應當對社會公共利益承擔一定的責任,這也是對公共機構力所不及之處的一種補充。因此,公民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也是其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
第三,作為各種社會活動最直接的接觸者,公民在參與社會活動時有其天然優勢。公民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很多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果此時公民有權直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制止侵害行為,避免損害的進一步擴大。
綜上所述,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發展道路是光明的,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亟需解決,而起訴主體的資格問題就是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因此,盡快明確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主體資格,有助于完善民事公益訴訟體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1]高莉.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6.
[2]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3]李紅艷.非政府組織管理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11.
[4]黃曉勇.中國民間組織報告(2011-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3.
D
A
2095-4379-(2017)22-0051-02
羅蓉蓉(1988-),女,壯族,廣西師范大學,就職于廣西南寧鐵路運輸檢察院,研究方向: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