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燕 劉萍萍 蔡政英
1.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峽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論刑事訴訟中律師的辯護風險防范
盧曉燕1劉萍萍2蔡政英2
1.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峽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當前,在刑事訴訟中律師的辯護率很低,很多不愿意做刑事辯護。本文從律師在刑事辯護的現狀開始,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范風險的建議,希望能夠改善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降低律師的執業風險,為律師職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的空間。
刑事辯護;律師;風險
根據有關律師行業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底,律師在刑事辯護中因為辯護受到刑事處罰的已經超過600人;全國律師協會秘書長韓家毅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刑事案件,辯護率還不到30%,如果刑事辯護率低于10%,那么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相當于一個擺設。因此解決刑事律師的辯護率的問題刻不容緩。
(一)律師逃離刑事案件辯護
現階段隨著國家依法治國方針的提出,律師隊伍不斷擴大,根據最近的中新網記者報道,截止2014年底,全國執業律師共有27.1萬多人,其中包括兼職律師1萬多人,公職律師6800多人,公司的律師2300多人和法律援助律師的5900多人。全國律師辦理的訴訟案件達283萬多件,其中,民事訴訟代理超過210萬件,刑事訴訟代理的案件僅66.7萬多件。由此可見,多數律師偏向辦理民商類案件,而不愿過多接觸刑事案件,幾乎已經是出現了“談刑色變”的程度。
(二)“無為”式的辯護方式
由于律師在刑事辯護中受到的各種限制,很容易就會成立妨礙司法的罪名。所以律師為了保護好自己在幫助被代理人代理刑事案件時,基本上是翻閱控方提供的有關犯罪的證據材料,從中找到事實、法律和程序的漏洞。尤其是在偵查階段,律師所做的就更加少了,只能等待偵查機關收集證據,自己是不能親自去收集對被代理人有利的證據,否則可能構成妨礙偵查罪名,這樣律師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除了等到進入到審判程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訴訟經驗就沒有或者敢于用其他合法的方式去盡力幫助他們了。
(三)受處罰人數逐漸增多
根據有關數據的顯示,截止2012年底,律師因為刑事辯護受到刑事處罰已經達到600人。律師隨意受到刑事處罰的案件在逐漸增多,其中有許多是被起訴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當然可能不能排除其中有些確實是違法,但是有些律師確實屬于司法機關為了懲罰犯罪濫用立法上的規定,導致了刑事案件中辯護律師受到處罰的人數在增多。
(一)立法層面的不科學
我國《憲法》第12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個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利獲得辯護。”從該條可以看出,憲法承認了被追訴人在審判時的辯護權,但是對于犯罪嫌疑人在偵查起訴階段的行使的辯護權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不利于辯護律師保護被代理的人的各種權益,增加了控訴雙方力量的不平衡。
首先,《刑法》第306條規定:在刑事訴訟中,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偽造證據,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條規定如同一把懸在刑事辯護律師頭上的“達摩克斯利劍”,讓刑事辯護律師參加刑事訴訟時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其次,《刑法》第307條的規定:“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條表面上看沒有什么問題,實質上是規定了雙重標準:同樣是偽證,辯護律師如果采用了第307條的方法,則構成上訴罪名;而其他的司法人員采取一樣的手段卻不構成此罪。
我國目前的審判中“重實體,輕程序”,在程序法上也存在缺點。例如,《刑事訴訟法》第33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偵查期間,只能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這條規定的時間點是犯罪嫌疑人在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之后,即辯護律師在第一次訊問時沒有在場權,這條規定不僅嚴重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也大大加重了律師的辯護難度。《刑事訴訟法》第40、41條規定辯護律師收集到的證據告知司法機關收集;在該法第38條規定辯護律師可以查閱本案的案卷材料,綜合這幾條,可以看出律師是根據控方提供的有罪材料來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這就容易違背“無罪推定”的原則。
《律師法》是特別為律師這個特別的群體制定的法律。本法第38條:“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托人和其他人不愿泄露的有關情況和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但是,委托人或者其他人準備或者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嚴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事實和信息除外。”這樣的規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但是給律師執業人員的本職認知也造成了困惑——作為控方的監視者還是維護被控方最大的利益?又比如《律師法》第49條第6款:“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的”。最低的處罰標準是:“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停止執業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這種嚴厲的處罰難道只是根據“知法犯法”原因?
(二)社會環境的不健全
由于中國在過去的幾千年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到現在法治和民主的觀念依然沒有深入人心。在很多民主和法制思想不健全的民眾看來,刑事辯護律師是接受刑事案件當事人的委托,為其進行刑事辯護,實際上是為“壞人”說話。
中國民眾曾經長期受到長官意識的影響,對于律師進行查閱資料、會見當事人、收集證據等方面設置諸多嚴格的條件和門檻,刑事辯護權受到極大的限制。然而,對于其內部人員調查取證時,卻處處綠燈。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和做法,不僅打壓了律師為當事人進行辯護的熱情,也限制了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
在我國刑事偵查中,一方面,公安機關采取的是封閉和強制的偵查模式。另一方面,檢察機關對律師可以隨時進行立案偵查,嚴重的可以采取強制措施。不僅如此,社會公眾對律師這個職業的目的也是誤解頗多,他們當中有些認為律師是在為罪犯辯護,是在幫助犯罪,也有一些認為律師是一群冷血無情、唯利是圖的人……這使得律師的執業之路遠比其他的職業走得更加艱難。
委托人的態度影響也非常大。從李莊這個案件中,辯護律師接到一個辯護案件后,在遵守法律的范圍內盡力忠實和服務當事人,將其擺在第一位。然而現實案件中,來自于當事人對辯護律師的反咬確是最致命的。有些當事人為了自保或者翻供,可以毫不猶豫的將動因歸責于辯護律師的“指使”,置辯護律師處于百口莫辯和腹背受敵的境地。
(一)要完善法律中對刑事辯護律師權利保障
首先,完善《憲法》。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權利保障的基礎。律師也是公民,其基本權利是也是應當受到憲法的保護,同時憲法是制定其他法律規范的基礎。因此,完善對律師的法律保護需從憲法開始。其次,完善《刑法》第306條和第307條。這樣的規定不僅使得有心的相關人員對法律隨意主觀解釋,而且極易導致辯護律師陷入刑事風險,加大了執業風險。再次,修改《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是辯護律師進行辯護的程序依據,但在訴訟法上給予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為當事人進行辯護的權利,而恰恰是偵查階段的辯護權尤其重要,偵查是后續活動開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階段,應當保護當事人的權利,讓辯護律師參與其中,所以要盡快修改刑事訴訟法。最后,修改《律師法》,平衡律師的權利和義務。
(二)糾正相關部門的不正之風,提高司法人員素質
為此要做到:一是司法獨立,改變法院受制于他人的狀態。二是完善獎懲機制。對于懶惰、推卸責任的人員進行懲罰,建設一支優秀杰出的法官隊伍。同時,要提高進入司法機關的門檻,吸收優秀的法學專業人才,真正提高司法人員的的法治素質。
(三)加快轉變社會觀念,培養法治意識
由于我國的歷史原因,民眾普遍對人權民主思想沒有清晰的概念,要改變這種現狀,只有通過開展法治教育。主要從分兩個方面來開展:在學校,從小學開始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法治教育,將法治教育當作一門基礎學科來開展,讓公民從小就接觸相關知識;在社會中,主要是通過各種有聲媒體播放普法視頻,減少法盲。通過各種方法對民主、法治、人權思想的宣傳和教育,讓公民尊重人權,明白即使是罪大惡極的罪犯也有獲得辯護的人權。
(四)加強專業技能,提高敬業精神
不論從法律上、司法機關還是社會上來改變律師的職業環境,最終還是離不開律師自身的轉變。不論是哪個行業,專業技能的高要求首要的,尤其是律師這個職業關乎一個人的人身自由,對業務水平的高度要求自然不言而喻,同時專業技能也是防止自己受到風險的有力武器。其次就是敬業精神。在我國有些律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辯護的真正價值。實踐中,有些辯護律師根本不閱讀卷宗,而只是簡單的編輯一個格式的答辯狀,在庭審中作為一個旁觀者,不積極履行職責,在最后補充一句:“請法官依法裁判,從輕懲罰”,完全沒有做到有效辯護。因此,律師作為被告權利的保護者,其專業技能和敬業精神尤其重要。
[1]張曉雪.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出庭作證問題探析[J].法制博覽,2015(03):41-42.
[2]李曉飛.論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制度[J].法制博覽,2015(01):111-112.
[3]蔡斯揚.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率低之成因透視[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09):295.
[4]陳潔芳.完善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3.
[5]李艷超.論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制度[D].黑龍江大學,2012.
[6]唐世銀.論我國民事訴訟證人出庭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87-90.
[7]張勤景.完善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出庭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1(27):40-41.
D
A
2095-4379-(2017)22-0055-02
盧曉燕(1994-),女,漢族,河南信陽人,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通訊作者:蔡政英,三峽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