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琴武
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日本、我國臺灣地區死刑執行程序考察及借鑒
袁琴武
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死刑執行程序具有各自的特點,日本的死刑執行過程中充分保障被執行者的救濟權利,日本和臺灣地區立法都對死刑執行程序的監督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同時死刑執行方式上還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這些特點對我國死刑執行制度的完善很有啟發意義。
日本;臺灣地區;死刑執行程序;借鑒
在死刑的存廢問題上,日本一直都保留著死刑的運用,一方面日本同我國都屬亞洲國家,另一方面日本的很多觀念都和我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此看來日本的死刑執行制度完善的地方對我國很有啟發意義。
(一)日本死刑執行命令的簽發
日本簽發死刑命令的責任屬于法務大臣。在死刑判決生效之日起六個月以內法務大臣必須簽發死刑執行命令,但是,一部分法務大臣對于此項責任會采取消極應對的態度,他們能逃避簽發死刑執行命令的責任就逃避。由于受宗教的影響或者本身對死刑就持反對的態度,也有一部分法務大臣明確的表明態度:在其任職期間拒絕簽署死刑執行令。如從1989年到1993年期間,死刑判決生效以后,一共就有5位法務大臣拒絕簽署死刑命令①。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如果被判處死刑的犯人提出了恢復上訴權的請求或者申訴再審的,前程序的進行時段不能計算在上文所列的六個月期間之內。正因為這點,在日本,一個犯人在判處死刑到死刑執行也需要一個漫長的期間,一般死囚要在牢房中關押5年以上10年以下,更有甚者從判決死刑到死刑的執行要等上20年到30年②。
(二)日本死刑執行的方式
對于日本的死刑執行方式,其使用絞刑。死刑到執行,必須有法務大臣簽發死刑執行命令,命令簽發以后必須在5日以內執行。但是,在日本,國定節假日和周休二日一般不能執行死刑③。死刑的整個執行程序由管轄執行地方的檢察官負責指揮。檢察官、檢察事務官、監獄負責人在死刑執行時都必須到場。刑場會依死刑犯的不同宗教信仰而設置不同的祭臺,執行死刑由三名執行者同時按下三個按鈕,其中只有一個是有效按鈕,此時被執行者就會瞬間墜落,然后失去知覺,心臟停止跳動,造成死亡。日本的死刑執行過程是不向外界公開的,由臨場的檢察事務官記錄執行的全部過程,并要求在場所有人簽名,此記錄副本必須呈報法務大臣。直到死刑執行完畢以后,才會通知被執行死刑者的親屬和律師。
(三)日本死刑執行程序的特點
日本的死刑執行程序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法務部長負責簽發死刑執行命令,此項權利專屬于法務部長,但是部分法務大臣逃避此項責任;第二,在死刑執行過程中,檢察官負責指揮,同我國原審法院法官負責指揮存在不同;第三,日本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具有充分的權利救濟時間,死囚從判決到執行也常常經歷較長的時間,但是日本的死刑執行命令一旦簽發,執行必須在五日內進行;第四,日本死刑的執行具有秘密性,死刑的執行不向外界公開,即使是被執行者的家屬和律師都是執行完畢才通知。另外,日本的死刑執行方式為絞刑。第五,隨著對于死刑態度的轉變,日本對于死刑的運用也越來越謹慎,死刑在日本的適用也越來越少。
對于死刑的執行,我國臺灣地區出臺了很多法律文件進行較為詳細的規定。臺灣是我國的一部分,與大陸在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上都具有很高的統一性。這就決定了大陸對于臺灣的死刑執行程序很大的借鑒可能性,對其進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臺灣地區死刑執行的方式
關于死刑執行方式,臺灣地區法律規定了兩種執行方式,分別為注射和槍決。雖然法律明文規定了槍決和注射兩種執行方式,但是在法律的條文之中,注射被列在槍決的前面,這樣的表述可以看出,臺灣地區從法律上就引導執行人員選擇注射。近幾年來,受到人道主義精神的進一步影響,為了減小被執行者在執行時的痛苦,臺灣地區更加趨向于選擇注射執行死刑,槍決的適用選擇越來越少。
(二)臺灣地區死刑執行的時間規定
臺灣地區刑事訴訟法規定,死刑應當由司法行政機關下達命令,命令下達之后,執行機關必須在三日以內執行。臺灣地區這一規定比日本的五日更加短暫,這一做法的優點在于減少了被執行者在得到死刑執行命令后等待執行時所帶來的精神痛苦。在臺灣地區的《監獄行刑法》中對于死刑執行的時間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定,列舉了部分特殊日期不得執行死刑,包括國定節假日以及被執行者直系親屬及配偶死亡七日以內都不得執行。以上臺灣地區的對于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一方面,這一規定繼承了我國古代法律相關執行死刑的傳統規定,符合我國一般民眾的心理特點;另一方面,死刑有血腥和殘忍的一面,法定節日在中國式喜慶的日子,忌諱與死亡相關的事情,在節假日禁止執行死刑,既不影響節日的喜慶氣氛也對被執行者較為人道。
(三)臺灣地區死刑執行的具體操作
我國臺灣地區對于死刑的具體執行程序具有詳細的法律規定,在地點要求上,臺灣刑事訴訟法第462條規定:“死刑,于監獄內執行之”;《執行死刑規則》第6條規定:“執行死刑于監獄內擇距離監房較遠場所行之”;《監獄行刑法》第90條規定:“死刑用藥劑注射或槍斃,在監獄特定場所執行之”。這些法律都規定了死刑的執行應當在監獄之中進行,是由臺灣地區本身的司法體制所決定的。臺灣法律規定:在適用槍決執行死刑時,被執行者應當背向行刑人,行刑人的射擊部位為被執行者的心臟,行刑者應當位于被執行者左后方瞄準目標。對于原意捐贈器官的被執行者,行刑人應當射擊被執行者的頭部。在執行槍決時,執行者與被執行人的距離不能超過二公尺。另外,臺灣地區法律還規定執行者的執行技術應當熟練,且在執行過程中應當對被執行者進行麻醉。在執行完畢二十分鐘以后,檢察官和法醫師或者醫師應當立即進行復驗并制作筆錄④。綜合上述規定不難看出:我國臺灣地區對于死刑執行的規定非常詳細,執行程序的具體操作規定完善且有序,具體操作也最大程度的減少了被執行者的痛苦,充分體現了執行過程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臺灣地區這一部分的規定對于大陸的立法也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四)對臺灣死刑執行程序的特點
通過上文對臺灣地區死刑程序的分析,筆者認為,臺灣地區的死刑執行程序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在執行方式上雖然規定了注射和槍決兩中執行方式,但是法律引導和提倡執行者對注射的適用。注射的適用會變得越來越多;第二,在死刑的執行時間上,臺灣地區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較為深刻,這一點契合了我國民眾的心理特點,值得大陸立法者的重視;第三,臺灣地區的死刑程序具有規范化的特點,從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出我國臺灣地區對于死刑執行的具體操作上是比較全面,基本涵蓋了死刑執行中的所有問題⑤;第四,臺灣地區對被執行者的尸體作出了專門的規定,對于原意捐獻器官的被執行者的尸體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既有可操作性,也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因此,臺灣地區在死刑執行程序上的規定較為完善,對我國死刑程序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不同國家的司法體制、歷史文化、傳統觀念、以及司法資源的不同,因此在目前依然保留死刑的國家之中,他們在死刑制度上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但是,綜合各個國家的發展情況,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在死刑執行都向著更加人道、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這些特點對我國死刑程序的完善具有借鑒作用。
(一)死刑執行之前被執行者具有充分的救濟權利
日本的法律不允許對死刑犯進行死刑立即執行,一名死刑犯從判決到被執行期間都會被關押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一期間被判處死刑者具有充分的時間和多種救濟途徑對自己的權利進行救濟。另外,被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死刑前還享有與律師和親屬會面等權利。日本的法律具體規定了具體的救濟權利的申訴方式和對象,這些規定也表明他們對于死刑程序的運用越來越謹慎,盡量控制死刑運用的數量。因此,充分保障被執行人的救濟權力是我國死刑執行完善的重點。
(二)死刑執行方式充分體現人道主義精神
在執行日期的選擇上,日本和臺灣地區節假日或特定日期禁止執行死刑,這樣既不影響節日的喜慶氣氛也對被執行者較為人道。在死刑執行方式的選擇上,我國臺灣地區更加趨向于選擇注射執行死刑,槍決的適用選擇越來越少。同時,臺灣地區在執行前對被執行者進行麻醉,具體操作也最大程度的減少了被執行者的痛苦,充分體現了執行過程的人道主義精神。因此,日本及臺灣這一部分的規定對于我國大陸的立法也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三)對死刑執行程序的監督
對于死刑的執行過程具有完善的督體制,能夠保證執行過程的權利不被濫用⑥。日本法律規定了嚴格監督程序,執行時,必須有檢察機關的代表參與,執行完畢還需由檢察官和醫師共同進行復驗。被執行者的代理人還可以在場對執行程序進行監督。臺灣地區法律也規定在執行完畢二十分鐘以后,檢察官和法醫師或者醫師應當立即進行復驗并制作筆錄。死刑執行過程監督體制的不斷完善已經成為國際的發展趨勢,這樣避免了執行者在執行過程中的權利濫用同時也就保障了被執行者的權利。我國刑訴法雖然明確規定了死刑執行過程檢察機關應當到場監督,但是卻沒有具體的監督操作方式,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值得借鑒。
[ 注 釋 ]
①張超.日本“執行死刑不再暗箱操作”[N].法制日報,2007-12-14.
②[德]約阿希姆·赫爾曼著,顏九紅譯.日本死刑若干問題思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5):123.
③劉明祥.日本死刑制度的現狀與我國死刑制度的展望[J].江海學刊,2004(5):104.
④許春金.死刑存廢之研討[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32-38.
⑤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代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6:411.
⑥李坤.美國注射死刑之爭及對我國的啟示[J].社會科學家,2010,5(5).
[1]張超.日本“執行死刑不再暗箱操作”[N].法制日報,2007-12-14.
[2][德]約阿希姆·赫爾曼著,顏九紅譯.日本死刑若干問題思考[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3(05).
[3]劉明祥.本死刑制度的現狀與我國死刑制度的展望[J].江海學刊,2004(05).
[4]許春金.死刑存廢之研討[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5]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代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6.
D
A
2095-4379-(2017)22-0087-02
袁琴武(1987-),男,云南曲靖人,碩士研究生,曲靖師范學院法律與公共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