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志輝 黃香海
福建省寧化縣人民法院,福建 寧化 365400
從經濟成本看公益訴訟
饒志輝 黃香海
福建省寧化縣人民法院,福建 寧化 365400
公益訴訟在中國的發(fā)展仍存在許多的爭議和阻礙,本文借用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理論對公益訴訟的成本分擔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如何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外部性;公益訴訟保險制度;成本分擔
公益訴訟的公益性決定了其目是為了減少對公共利益的侵害,并借以督促執(zhí)法,是一種公益活動。但從法律角度來講,公益訴訟的的原告必然要支付一定的訴訟費用和消耗一定的成本,同時,利益相關人卻可以在無成本或少成本的情況下得到賠償。這種情況下,訴訟主體的內部不經濟性與利益相關人及社會的外部經濟性之間的對應便成了明顯的不公平,這種情況持續(xù)下去將會極大地挫傷為公益而提起訴訟的個人的積極性[1]。因此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公益訴訟體系的同時,還需要有外部因素的介入,來努力使得外部效應內在化。
公益訴訟制度放寬了起訴的條件,強化了其利益的保障,這對于鼓勵社會積極參與公益訴訟,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是,條件的放寬和利益的過度保護有可能導致原告濫用公益訴權,甚至利用訴訟產生的各種影響,進行惡意訴訟,引起司法資源的浪費,進而增加社會成本。因此,在保障公益訴訟原告利益的同時設計一定的制度,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防止公益訴權的濫用是不可或缺的。
(一)設立公益訴訟基金
公益訴訟基金建立的目的是為公益訴訟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利的經濟保障。其來源可以是政府撥款、社會捐助、追繳侵害公共利益的行業(yè)、部門、組織等的非法收入或對其的罰款。這部分公益訴訟基金可以作為國家在承擔一些必要的公益訴訴訟費用時的來源。同時,它也可以作為對公益訴訟做出貢獻的主體的一種獎勵,或成為對帶有公益性質的典型個案提供法律援助的物質基礎[2]。因為從本質上講,利益在推動或抑制人們的行為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雖然公益訴訟本質上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但法律所追求的正義實現(xiàn)即社會生活的最完美的和諧,只有將個人的欲望與社會的目標相適應才能達到。有了公益訴訟基金做后盾,充分發(fā)揮資金的獎勵和補償作用,才能提高公益訴訟起訴人的積極性,從而鼓勵大家關心社會公共利益,推動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二)建立公益訴訟保險制度
公益訴訟保險制度是隨保險業(yè)的發(fā)展和完善到一定程度而建立起來的。它把提起公益訴訟這一事件作為保險的對象,保險公司在保險人發(fā)生公益訴訟時,如果訴訟符合它所規(guī)定的條件,屬于保險公司所承擔的公益訴訟案件種類的,由保險公司為保險人支付訴訟費用。設置公益訴訟的實質是一定范圍內繳納保險費的人在為個別的保險人發(fā)生的公益訴訟承擔全部或部分的訴訟費用,從而降低了個體提起公益訴訟的成本。其意義在于讓保險公司幫助當事人在訴前較為客觀地預測出訴訟費用,并讓當事人對利用訴訟制度的得失做出合理判斷,從而做出正確預測。最終使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訴訟成本降到最低,減小成本與收益的差異,實現(xiàn)起訴人利益的最大化。
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使社會效益最大化。而訴權濫用的發(fā)生將直接引致司法資源的浪費,進而增加社會成本。由于公益訴訟制度給予了訴訟原告較多的權益保障,因此訴權濫用的情況在公益訴訟中更容易發(fā)生,建立保障公益訴訟制度的程序也更具必要性。借鑒訴訟制度較發(fā)達的國家的相關經驗,防止訴訟權濫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對公益訴訟設置必要的前置程序。在提起公益訴訟之前,原告應當先向有關機構或組織檢舉相關的違法行為,相關的機構或組織必須在一定期限內進行調查并給與答復,當相關機構或組織不依法履行其義務時,原告可以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
第二、在受案范圍上,建立專門的審查部門,只有沒有特定受害人且公共利益正受到、已受到或將受到違法行為侵害,并確實是出于維護社會公益目的而提起的訴訟才受理。
第三、追究惡意訴訟人的法律責任。為了防止原告濫用公益訴權,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被告人的請求并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原告對其濫用公益訴權給被告人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這也是公平原則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法制的發(fā)展,公益的提倡及維護,成為了現(xiàn)代國家的重要任務,也日益成為一國法治運作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公益訴訟的基本目的是實現(xiàn)和保障公共利益,化解現(xiàn)實社會中的問題與矛盾,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真正全面地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新發(fā)展理念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追求。我國的公益訴訟隨著我國經濟和法制的發(fā)展得到了各界更多的重視。但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今天,隨著人們對公益重視程度的加深,建立和日益完善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已成為大眾共同的心聲,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公益訴訟制度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將會是不遠的事實!
[1]劉磊.關于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經濟學分析[J].法商研究,1997(1).
[2]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檢查出版社,2002:295-302.
D
A
2095-4379-(2017)22-0104-01
饒志輝,男,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寧化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