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維明
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淺談基層檢察院如何做好懲治和預防職務犯罪工作
尹維明
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依法查辦和有效預防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和扶貧開發中的職務犯罪,是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積極推動農村改革、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有力保障。
基層檢察院;預防職務犯罪
2015年7月至今,我院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48件48人,其中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案件26件26人,占立辦案件總數的54%,為村民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36余萬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眼睛向下,盯住鄉鎮
信息收集和線索來源,是查辦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基礎性工作,心中有數才能工作有方。我們主動到區財政局、土地局、農林局及鄉鎮收集信息,全面摸清本地區惠農扶貧資金底數和項目基本情況,進一步找準切入口;通過發動群眾舉報、主動出擊、摸排等方式掌握一批線索,開展系統查、查系統,確保案件線索“件件核實、件件落地”。對我院原來所辦理惠農扶貧案件進行總結歸類,對群眾舉報線索進行研判分析,確定重點。在市檢察院的指導下,我院把群眾反映強烈的征地拆遷補償、水稻保險騙保、醫療衛生領域國家扶持項目作為查辦案件的三大重點,精心謀劃,選準突破口;深挖細查,取得實效。2015年7月以來,我院成功查辦征地拆遷補償、醫療衛生系統、水稻保險等職務犯罪案件26件26人,有力地打擊了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
(二)挖窩查串,重點治理
在查辦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案件中,經過分析、總結,我們認識到套取國家惠農扶貧資金、虛報征地補償款等,需要各環節多人配合,相互利用,形成一個利益鏈;國家惠農扶貧資金成了“唐僧肉”,誰都想吃一口;因此,此類案件往往是團伙作案,查一個帶一串、挖一窩。按照這一規律和特點,在辦案中,我們注重深挖細查,務求一網打盡,不讓作案人員有僥幸心理。2016年,在查辦全區村級衛生室改造工程犯罪案件時,通過“解剖麻雀”深入研究其犯罪規律和作案手段,初查發現其他衛生室改造可能同樣存在犯罪行為,一舉立案查辦了華容衛生院、段店衛生院、大灣衛生院等三家衛生院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受賄、貪污案6件6人,查處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葛閔村副書記、婦聯主任、村干部3人挪用公款案。
(三)統一指揮,增強合力
一是偵訴一體化。堅持公訴部門提前介入職務犯罪案件偵查,及時就證據、定性等問題進行溝通,提高證據搜集效率,提高案件定性的準確性。在查辦水稻保險系列案件時,我院堅持貪瀆并查,但在案件的定性方面,偵查人員把握不準。為此,檢察長召開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和公訴部門檢察官會議,聽取公訴部門檢察官意見,共同研究,統一意見,不僅案件能快偵、快結、快訴,而且起訴到法院后,均作了有罪判決。二是發揮檢察官會議作用,依靠集體力量。我們及時召開檢察官會議,就偵查方向、證據的收集等進行討論,集中大家的智慧,拓展了辦案思路,理順了取證方向,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證了辦案質量。三是領導親自辦案,發揮表率作用。檢察長、分管副檢察長都帶領辦案組辦案,始終戰斗在辦案一線,與干警同吃、同住、同辦案;領導的表率是無窮的力量,極大激發了干警的辦案熱情,職偵干警始終能保持昂揚的斗志。
(一)以案釋法,提高法治意識
我院組成專班,由檢察長帶隊,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到鄉鎮、到村組、到機關進行法治講課,用發生在群眾身邊、侵害群眾利益的“小官大貪”案例來宣傳法治,集中曝光一批坑農害農、貪占挪用惠農扶貧資金案件,形成強有力的震懾作用。檢察長先后到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及華容區5個鄉鎮,用我院所查辦的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案例宣講法治,共講課6場次,2100余人參加聽課。同時將查辦的案件,制作成展板,到鄉鎮巡回展覽。通過講法治課、巡回宣傳等方式,不僅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的法治意識,依法維權意識,也讓鄉鎮、村組干部深刻認識到自己是群眾身邊黨的形象代言人,肩上挑著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建設基層法治和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擔。
(二)著眼根本,完善管理機制
充分發揮檢察職能,加強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配合,盯緊民生資金管理使用關鍵環節,綜合運用檢察建議,推動鄉鎮堵漏建制。我院結合辦案中了解到發案單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不是簡單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就了事,而是要求辦案檢察官做到一案一“處方”,一案一建議。辦案檢察官在案件偵結后,要進一步深入走訪調查,分析發案原因,向發案單位提出有針對性的加強管理的檢察建議,早防早治、立行立改、建章立制,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職務犯罪行為發生。如查辦紅蓮湖新區“大母子”征地補償項目案后,及時向紅蓮湖新區管委會提出征地補償,要將農戶、補償面積、標準、金額公開,補償款直達農民銀行帳戶,減少中間環節等,被紅蓮湖新區管委會采納,堵住征地拆遷中的管理漏洞,有效防止犯罪發生。
(一)加大鄉村干部的學習教育力度,增強為民情懷
惠農扶貧領域發生職務犯罪,社會容忍度更低、社會影響更惡劣、社會危害性更巨大、人民群眾反映更為強烈。侵害群眾利益職務案件的發生,表面上看是我們的鄉鎮、村干部手中權力過大,實質是黨性修養不夠,為民情懷缺失。在利益面前,他們忘記了黨的宗旨,忘記了自身的職責,將公權力變成他們中飽私囊、以權謀私的工具,不惜損害群眾利益,甚至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要堅持“兩學一做”教育,壓實兩個責任,增強黨性修養,提高政治定力,牢記為民宗旨。鄉村干部過硬的品質、較高的職業素養,是減少職務犯罪的內在因素。
(二)加大惠農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群眾認同感
近幾年來,中央和省級惠農扶貧領域資金投入大,實施項目工程多,群眾訴求多元,利益調整廣泛,迫切需要監督關口前移。惠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易發、多發的另一原因,是對國家政策宣傳不到位,許多農民不清楚、不了解。在征地拆遷補償時,補償的范圍、標準、金額等沒有公開,補償數額沒上墻,賬上無登記,袖籠政策,隨意發放,現金發放多,群眾不知情,國家惠農政策因干部的貪污挪用行為,而沒有落實到群眾身上,黨的政策溫暖沒有落地落實,群眾的感受與中央政策的本意存在差異。在工作中,要加強對國家惠農政策的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區、鄉鎮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運用新媒體等途徑,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補償范圍、標準、金額要公開,避免暗箱操作,少數人說了算。只有讓群眾享受到政策的實惠,才能增強對國家惠農扶貧政策的認同感,才能真心擁護黨的領導。
(三)加大對政策落實的監督力度,增強政策執行力
一個和諧的社會,應當是弱勢群體得到充分關心的社會。群眾不僅關心“啃食”惠農扶貧款項的“蛀蟲”是否被查處,更關心惠農扶貧資金能否得到落實。鄉村在征地拆遷補償工作中,往往是二、三個人一手操辦到底,不僅不公開,而且其他人不了解,缺少監督,為作案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堅持公開透明,規范操作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執行情況的監督,明確監督責任。對惠農扶貧政策的執行情況要進行審計,財政部門對惠農扶貧資金進行檢查等,紀檢監察部門進行監督檢查,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執行到位。注重研究普遍性問題,提出源頭治理建議,促進強農惠農政策落地落實。
[1]陳鳴梅.如何做好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工作[EB/OL].正義網.
D926.3;D
A
2095-4379-(2017)22-0121-02
尹維明(1964-),男,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