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容
福建省將樂縣公證處,福建 將樂 353300
遺產繼承與公證的關系及遺產繼承公證的必要性
程福容
福建省將樂縣公證處,福建 將樂 353300
隨著時代的進步,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步提高,對于個人財產的所有權問題普遍從法律的角度給予考慮。本文以遺產,公證,與繼承的定義為出發點,探討了公證制度的歷史,現狀,以及遺產繼承需要公證的原因與意義,以期更進一步地闡明遺產繼承公證的重要性。
遺產;公證;繼承
因為被繼承人是已去世的人,因此在各種復雜的實際事件中《繼承法》的法律條文往往會有不足失當之處,此時公證機關便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公證處可以根據具體的法律條文和事件細節擬合出一份完整的,無爭議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證文件,來處理遺產繼承事宜。
公證是一系列由公證機構依法所執行的程序,公證對象非常廣泛,可以是身份,財產,債務,經歷,出生,死亡,婚姻,學歷等,公證有著久遠的歷史,自古羅馬時期,人們就會對物品交換,及所有權通過一些大家所公認的組織進行書面的確認,記錄[1]。幾百年來,世界各地的公證程序不斷完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響應經濟復蘇計劃的號召,全國各地涌現出了大量的私營,公營的大小企業,企業之間,商人之間的財富轉換與流通難免會產生矛盾的現象,為了對國家固有財產進行保護,及加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集體改造,公證制度一再盛行,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大小公證處,來監督社會上的各企業,個人與企業,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合同的執行,并理清了其中的許多矛盾。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公證制度一再受到忽視與排斥,以致在一段時間內基本消失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概念深入人心,在其指導下,公證制度再次得到了社會的重視,全國各地又再次掀起了公正的浪潮,許多公證處又重新被建設起來,人民的公正意識在這股浪潮中得到了廣泛的加強。1982年,象征著中國公證制度文書化的第一部法規由國務院頒布,從此以后,中國的公證制度便走上正軌。
公證是一個很大的法律范疇,在公證體系的主干上延伸出需對分支,各分支有自成主干,分出更小的分支。公正制度所執行的功能的一個大的分支是對繼承行為的公證,繼承是一種法律行為,因為繼承的對象包括了職務,頭銜,地位,財產等,因此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并沒有明確的規定[2]。對于不同的繼承載體,繼承行為可分為自然繼承,和公證繼承,也可以是兩種繼承行為并存于一種繼承載體上,在繼承公證這支分支上引申出許多小的分支,例如遺產的繼承。
遺產泛指被繼承人在死亡之后所遺留下來的一系列經法律規定的可以被繼承人繼承的動產,以及不動產。我國有《繼承法》對繼承的相關事宜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可以被繼承的遺產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其一為作為遺產的財產必須是公民死亡時留下的,其二為遺產必須包含公民死亡時的所有的財產,其三為財產必須是法律所承認的。作為有效遺產,以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遺產的繼承人可分為兩個優先級,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包括子女,配偶,父母;第二順序的繼承人包括,祖父母,兄弟,姐妹,外祖父母[3]。當第一順序繼承人沒有能力繼承,或放棄繼承時,可以由第二順序繼承人來繼承。除此之外還存在遺囑指定繼承人,遺囑指定了繼承人,被指定的人便成為第一順序的繼承人。對于同時具有繼承權與繼承能力的同一順序的繼承人,遺產的分配問題經常出現矛盾。根據《繼承法》第三條,在同一繼承順序的繼承人之間,繼承遺產的份額相等,但實際事例中遺產繼承在同一順序繼承人間一般采取自治的原則,同一順序繼承人中缺乏勞動能力及有特殊的困難的一方宜多分,在被繼承人生活及生病時,進行較多贍養的一方宜多分,有勞動能力并有較大量資產者宜少分,未進行或較少進行贍養義務者宜少分,但以上所述分配的原則僅是可以執行,并不是應該執行,本質上,除有遺囑的硬性規定外,遺產的繼承應以自治為主,公證處的職能是根據遺囑,關系證明,以及繼承人之間達成的協議而給予法律上認可的,道德上可行的,繼承人各方同意的書面法律性合同性質的文件。
遺產的公證有一套完備的規則程序,由《公證程序規則》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公民所要公證的事項應由當地的公證處進行辦理。在辦理手續前,繼承人需要準備一系列的證明,包括其一繼承人的戶口簿,身份證以及能夠證明其身份的其它證件,比如父母,子女,配偶的身份證明,其二是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及被繼承人的戶口注銷證明,這兩項證明必須同時具備,如果因特殊原因不能提供這兩個證明,則需要一張由公證處開具的相關介紹信,繼承人持此介紹信至被繼承人所在的縣級衛生防疫站或死者死亡時所在的醫院申請重新提供死亡證明,如果死者的戶口并沒有注銷,繼承人需要到當地的公安局辦理死者戶口注銷手續,其三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證明,包括子女證,單位工作證,結婚證,其三是被繼承人的財產證明,如股票證明,存款證明,不動產證明等,繼承人在做此項工作時應細心,不要錯漏被繼承人的任何一項財產證明。在辦理公證手續時,所有的繼承人,法人,及相關人員應一并到場,如不到場且沒有具有法律效用的證明,則公證處有權不對其遺產繼承進行公證。當事人或法人應按照規章規定填寫申請表,以申請公證,公證申請表的的內容要包括三點。其一為繼承人或其代理人的信息,其二為申請遺產公證的用途,其三為注明所申請的為遺產公證[4]。其四為注明遺產繼承人的個數,所要繼承的遺產數額,及其中不動產的分配方案。其五為具體遺產繼承公證申請的時間,其六是寫明其它需要補充的事項。最后遺產繼承人需要在公證書上該名章或簽名,若有特殊情況而不能蓋章或簽名,則應以按手印替代。
公證制度作為非訴訟性的法律制度,是一種預防性的,起到證明作用的一種法律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加快的社會進程使得除了不動產以外的資金往往由于貶值過快,公民多不愿去做公證,但經驗表明,對于資金遺產,仍然在繼承人之間產生很多歧義,因此公證無論是不動產還是動產,在繼承之前辦理公證手續都是十分必要的。公證的社會職能是十分廣泛的,通過公證程序,可以保護個人的及公有的財產,保護法人,公民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從而維護國民經濟的穩定流通,保障民事活動的順利進行,辦理公證的過程,對公民而言,亦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可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可以減少并且預防訴訟事件的發生,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對于遺產繼承,一旦被繼承人死亡,其遺產便依法屬于繼承人,但由于繼承人間關系復雜,且法律規定繼承需要交付一定的稅收,所以在繼承人接管遺產以前到公證處辦理公證手續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為了依法納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系列的后續糾紛。
[1]陳志梅.淺談繼承公證中遺產的審查[J].法律實務,2014(3):184.
[2]武小麗.物權法與遺產繼承公證[J].法治與社會,2013(9).
[3]張衛平.公證證明效力研究[J].法學研究,2011,1(24).
[4]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物權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D
A
2095-4379-(2017)22-0132-02
程福容(1970-),福建省將樂縣公證處,四級公證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