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勝男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的價值分析
于勝男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民法總則》的制定,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已不再是一句口號,它出現在了立法當中,這為環境保護的工作提供了法制基礎。隨著近幾年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環境問題已然迫在眉睫,盡管環境治理的力度和手段逐年翻新,但是仍然有諸多的環境問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環境治理已不能再是相關部門的治理,社會大眾更要積極參與其中。國外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正在逐漸完善,這對我國的環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本文擬從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基礎以及價值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環境價值
(一)公眾參與概念
所謂公眾參與就是指公眾能夠代表自己或者一定社會階層能夠通過一定的形式參與到關于國家事務的處理過程中,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行為。那么顧名思義,環境法中的公眾參與就是指公眾能夠通過合法的方式和途徑參與到環境領域當中,包括監督政府的環境機制以及對政府處理的環境問題能夠及時做出評價,以此來保障環境問題的正確決策,維護公民最基本的環境權益。
(二)公眾參與原則的形成與發展
“公眾參與原則”最早源自于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日益高漲的環境保護運動和有關環境問題的深層次認識。早在1969年美國就在其《國家環境政策法》中明確地提出了公眾參與的要求,并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此予以了落實;在其后的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以后,不少國家都在《人類環境宣言》的影響下,逐漸開始了環境保護的立法實踐,一些國際環境法律文件也都強調公眾參與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一)環境的公共財產理論
環境的公共財產理論為公眾參與環境立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種公共財產理論最早是由古典經濟學家們提出的,但是當時并不是針對環境立法提出的。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人產生了“環境的公共財產理論”:環境污染是由于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認識不清所導致的,像陽光、空氣、水這類的資源應該屬于全人類的共同財產,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地進行控制和支配,而是應該由公眾進行管理,將“公共財產”這一概念深入人心,讓人類對自然心存敬畏,將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植入到各國的立法實踐當中。
(二)環境的公共信托理論
現代環境法上的公共信托理論來源于美國學者薩克斯,他認為要在“無害他人財產的前提下使用自己的財產”。大汽、水等公共所有的環境資源屬于全體人民共同所有,對于其支配、使用應當符合公共利益。為了使環境資源得到更合理的使用,公民和政府之間要形成一種信托關系。
(三)公民環境權理論
1970年3月,在日本東京召開了公害問題國際座談會,會后發表的《東京宣言》最早提出了環境權,即“把每個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的權利和當代傳給后代的遺產應當是一種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而且由此還在日本展開了有關環境權的大討論。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憲法或環境基本法中都將公民的環境權明確寫入其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公民環境權的實現。
(一)維護公民最基本的環境權
世間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環境,同理,人類也是一樣。因為環境資源是不可再造的,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的政治責任并不意味著國家可以提供無限的自然資源。所以,這個時候,公眾參與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人人都把環境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一般加以保護,人類整體的環境情況才能得以改觀,才能減少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有限的環境資源才能更有效的、更深刻的為人類做出相應的貢獻。
(二)提高社會的環保意識
在經濟社會的大環境下,人們還是更多的在追求“國民生產總值”這一利益標桿,期得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于是可以看見許多的環境問題應然而出,大多數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何種影響,人們還是沉迷于短期的經濟利益而盲目地消耗環境能源,致使環境問題更加惡劣。人們只有意識到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衡平二者之間的關系,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利益才能得以更大保障。
(三)監督政府的行為,提高效率
環境問題是深刻而復雜的,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個社會問題,單靠政府的力量去維護顯然力道是不夠的。但是人民群眾不同,不同的社會階層就是保護環境的最有利的武器,公眾可以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靠群眾的力量把信息反饋給政府就是最有效率的解決措施之一,是促進社會發展、加強環境法制建設、提高環境管理效率的要求。
[1]葉俊榮.環境政策與法律[M].臺灣:月旦出版公司,1993:97.
[2][美]丹尼爾·A·科爾曼著,梅俊杰譯.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133.
[3]王金南.環境經濟學:理論方法政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100.
[4]齊彬.讓憲法與時俱進—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訪談錄[J].新民晚報,2002(7):67.
[5]姬振海.環境權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5.
D
A
2095-4379-(2017)22-0181-01
于勝男(1993-),女,漢族,遼寧朝陽人,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專業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