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隆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偵訴關系研究
郭宇隆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這是在全面建設法治中國背景下,為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關于刑事案件辦理提供的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的引領。“以審判為中心”是我國刑事訴訟改革的必然方向,對偵查和審查起訴中的程序和證據固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導致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加強協作、強化監督,對現有的偵訴關系進行重構。
以審判為中心;偵訴關系;監督
推動“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定,是堅持嚴格司法、確保刑事司法公正的現實需要,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必然要求,體現了黨中央對司法性質和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在此背景下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要把工作目標從偵查犯罪事實轉移到證明犯罪事實上來,強化證據意識和程序意識。
近年來,從趙作海案、呼格吉勒圖案開始,我國冤假錯案頻頻爆出,究其原因,無不是偵查人員刑訊逼供、違法取證的違法辦案行為釀成惡果,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審判為中心,是對司法權力結構的重大變革,是司法思維方式的重大變革,是司法價值觀的重大變革。以審判為中心,強調偵查和審查起訴行為,必須緊緊圍繞法庭審判進行,偵查人員發現、確認、固定的案件事實,收集的證據材料,都要經過法庭的審判來檢驗和確認。用審判來引導和檢驗刑事訴訟,嚴守法律底線,保障公民權利,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
目前我國偵訴關系的缺陷主要在于偵查權、檢察權不平衡,偵查監督流于形式。
(一)偵查監督隊伍有待提高,監督觀念有待加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刑事案件呈現多元化、新型化趨勢,知識產權、金融證券、電信、互聯網領域犯罪案件增多,但偵查監督人員明顯缺乏相關的業務素質,對相關案件的證據審查、取證引導、法律適用存在欠缺,對新型刑事案件的偵查監督能力亟待提高。另外,我國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存在,檢察機關實行員額制后,隊伍不穩定、骨干流失的現象,也大大削弱了偵查監督隊伍的監督能力。
部分地方人民檢察院在有罪推定思想的錯誤引導下,部分檢察人員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重口供輕客觀證據、重有罪證據輕無罪證據、重配合輕監督等觀念仍不同程度存在。另外,部分地方檢察院存在畏難情緒,不愿監督、不敢監督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檢察院自偵職務犯罪案件的監督更是流于形式,存在很大問題。
(二)偵查監督機制不夠完善
首先,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立案活動的監督存在不足。對于被害人及其家屬、法定代理人沒有及時申請和沒有被害人的案件,檢察院的立案監督還是缺乏效率。其次,由于傳統的封閉辦案的模式導致的,人民檢察院了解案件進展的形式主要是書面審查,不能及時掌握信息、正確引導、糾正違法行為,對違法偵查行為的調查核實也因此受到阻礙。最后,人民檢察院在偵查活動中對偵查行為的監督方式,除構成犯罪外,其主要手段是向偵查機關提出糾正意見或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屬于柔性監督方式,沒有強制力,并且屬于事后監督,滯后性明顯。
(一)轉變監督觀念,強化偵查監督隊伍建設
我國司法行政人員傳統的有罪推定思想已經嚴重影響了現代法治國家的推進,人民檢察院要積極轉變監督理念,加強職業化、法律化思維觀念引導,堅持司法程序公正,對于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要主動監督,敢于監督,對于偵查環節中的違法行為,要堅決、及時地指出并糾正。實行檢察官員額制,加強檢察人員分類管理,提高偵查監督隊伍素質能力,完善檢察人員權益保護機制,提高檢察人員福利待遇、社會地位,增強檢察人員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提高檢察隊伍凝聚力,打造一支法治觀念堅定、業務效績突出、能力素質過硬的,符合法治社會需求的檢察隊伍。
(二)創新偵查監督機制,實現程序正義
第一,完善人民檢察院監督手段,創新監督方式。要逐步探索突破封閉辦案模式的方式方法,通過在派出所、拘留所、刑警隊設立駐所檢察官的方式,逐步將偵查活動的全部過程置于檢察機關的監督之下。利用信息技術,探索和建立偵查活動監督平臺,開創“互聯網+檢察”模式,運用大數據思維推動偵查監督工作現代化,加強偵查監督各環節銜接,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第二,適當賦予檢察機關實體處分權。在目前這種強偵查的形勢下,應該適當給予檢察機關相應權力來約束偵查權。具體而言,針對偵查機關的違法行為,檢察機關可以視情節的輕重給予建議糾正、撤銷、責令改正、建議上級追責等處分。
[1]丁國強.以審判為中心與司法改革[N].人民法院報,2015-9-15(2).
[2]樊崇義.以審判為中心視角下偵訴關系的重構[C].以審判為中心與審判工作發展——第十一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2015.
D
A
2095-4379-(2017)22-0195-01
郭宇隆(1994-),男,漢族,河南鄭州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