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晨
黑河學院文化旅游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
高 晨
黑河學院文化旅游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已經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近年來人類活動的急速發展,環境質量每況愈下,各類環境污染事故也層出不窮,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環境問題成為了人類必須要求解決的難題,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
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基本制度
由于人類社會造成環境破壞,并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生活,人們對于舒適環境的需求也日漸高漲,在此基礎上環境保護的權利主張隨之產生。在某種程度而言,現代國家及其公民最為重要的義務之一就是保護好人類生存環境,尤其是國家更應當擔負起保障環境質量的任務。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日漸嚴峻,環境污染事故頻頻出現,世界各國普遍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如:民法確定的相鄰關系就是為了充分保障公民正常采光的基本環境權利,通過各種手段來制定行政法規、確立環境標準來監督管理人類活動,維護環境質量。但是,近年來環境問題日漸突出,各種新出現的環境問題嚴重困擾著我國群眾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安全,而傳統的法律顯然無法解決這些新問題。
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來以來,我國陸續出臺和修訂了一系列環境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了環境質量標準,中國特色的環境法律體系基本在我國確立起來。但是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環境法律體系還相當不完善,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進一步完善。不僅如此,現有的法律中一些規定也還存在明顯的漏洞,部分規定明顯缺乏合理性。長期以來,我國法律發展歷程中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重實體,輕程序,這一法律傳統在當前許多法律法規中還有反映,而環境立法則存在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國現行環境立法是建立在實體法基礎上的,基本上很少有程序性規范規定,程序規定大多散布各個實體法之中,沒有專門的環境保護程序法律。比如環境保護法中的三同時制度,顯然明顯不夠細化,其可操作性明顯不足。不僅如此,我國環境行政處罰、環境行政調處等許多法律法規,都沒有與之配套的相關程序性規定;對于環境法各類主體,比如環境執法人員等的利益相關規定也非常欠缺,缺乏明確的保護措施。這些問題都暴露了我國現行環境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也導致了我國環境法律適用困難的窘境。
盡管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因為環境污染而遭受損害的受害人可以根據無過錯責任方式得到傾斜性保護,然而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基本上很難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去證明其自身遭受的損害和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而從刑事法律層面來看,刑法講究的是罪刑法定,除非達到了刑法要求的構成要件,否則并不能認定其構成犯罪,自然也就無法用刑法來處罰這些行為。在環境犯罪中,需要破壞環境行為達到一定的嚴重性,一般要求造成重大損害事實才為刑法所規制,但是從公民保護環境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不夠的。簡單而言,刑法對那些給公民人身健康帶來損害,但并不符合刑法構成要件的行為無法發揮作用。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不管是什么法律,都是一種時候救濟,側重點在于事后補救。但是事后補救是建立在損害已經發生基礎上的,這種救濟方式顯然是不經濟的。
和刑法以及民法在保障力度方面不同,行政法側重于預防,其在環境保護中能夠發揮更大的優勢。結合當前形勢以及不久的將來,行政手段都將是解決環境問題最為重要的一種手段。但是,司法實踐中環境行政法卻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其優勢,反而暴露出了諸多弊端,在其廣泛應用的同時產生了濃厚的行政色彩,導致一般群眾很難積極主動地參與環境保護工作。針對環保部門所作出的決定以及行政行為,普通老百姓很難有所作為,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本身就是復雜性的系統工程,一般人很難完全應付,另一方面現行制度下普通老百姓也沒有權力去作為。盡管良好的環境無論對官對民都是同樣重要的,盡管人們普遍呼吁愛護環境,人人有責,但一般公民卻很難有所作為。
總之,在我國環境保護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的地步,公民要想真正實現其要求保護環境的權利,單純依靠現有的法律法規顯然是不夠的,當前我國過于籠統寬泛的法律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的程序規定的法律現狀,無法實現人們追求環境良好的最初愿景。
環境問題是個系統性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環境保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著一國的國計民生。如今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非常有必要倡導國家環保理念,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二十一世紀呈現出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基本特征,新世紀的中國機遇和挑戰并存。其中,中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生態環境破壞,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及低效率利用,所導致的生態紊亂,造成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損失。盡管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已經有了將近20年的歷史,實踐中也摸索出了許多政策法規,在遏制環境惡化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影響環境政策和制度的最主要因素是一個國家的環保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我國環境保護理念。環境責任原則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伴隨著環境法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該基本原則能夠充分體現環境保護法所要遵循的環境公平正義之基本原則,也是環境法所依據的民法原則的一種延伸。
[1]王佳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法治機制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5(10).
[2]王晨,胡云濤,張瑩.淺析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J].科技風,2015(14).
[3]蔡守秋.第三種調整機制——從環境資源保護和環境資源法角度進行研究(上)[J].中國發展,2004(1).
D
A
2095-4379-(2017)22-0198-01
高晨(1987-),女,漢族,黑龍江黑河人,碩士研究生,黑河學院文化旅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俄羅斯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