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璐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淺論虛假訴訟罪的罪數問題
馮 璐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2015年8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于同年11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虛假訴訟罪,但對于如何適用之實務界及學術界還存在爭議。本文從虛假訴訟罪的概念出發,分析其罪數問題。
虛假訴訟罪;概念;罪數
《刑法修正案(九)》第35條將虛假訴訟罪的罪狀規定為“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虛假訴訟罪的外延限定于民事訴訟。我國《刑法》已經詳細規定了在刑事訴訟從啟動到執行的各階段實行擾亂司法秩序的行為相應之罪名,即誣告陷害罪、偽證罪等——將虛假的刑事訴訟行為納入虛假訴訟罪的范疇已無必要。行政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證據原則,非行政主體缺乏虛構、捏造事實提起行政訴訟的可能性、必要性,也就不存在用虛假訴訟罪來規制行政訴訟亂象的基礎。而民事訴訟的啟動、訴訟證據的收集及提出為當事人主導;并且,從2015年改革實行的“立案登記制”使當事人起訴、立案更容易,也為行為人通過提起民事訴訟達到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之目的節約了成本、提高了“作案成功”幾率,因此民事訴訟成為虛假訴訟罪滋生的最佳土壤。
(一)虛假訴訟罪的想象競合
想象競合犯指的是一個行為人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同時侵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法益而觸犯了數種罪名,應當擇一重罪處罰的情況。《刑法修正案(九)》對于虛假訴訟罪的想象競合犯明文規定了兩種情形:
第一,“有第一款行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或者逃避合法債務,又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該條的含義應當理解為,行為人實施了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并通過該行為非法占用他人財產或逃避了合法債務——一個行為侵犯了司法秩序或他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又對他人財產造成了損害,從而觸犯了虛假訴訟罪與侵占罪等兩個或兩個以上罪名,屬于典型的想象競合犯。該條規定屬于提示性規定,即使沒有該條規定,也應該按照“擇一重罪”的原則進行處罰。在司法實踐中此種情況較為常見,如債務人虛構債權債務關系,進行起訴,通過獲得錯誤裁判免除自己的合法債務;或公司、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通過虛構事實起訴的方式,利用錯誤裁判侵吞本單位財產。
第二,“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與他人共同實施前三款行為的,從重處罰;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雖然本條分為兩部分,但是應該進行合并理解: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與他人共同實施虛構事實進行起訴,如果未構成其他犯罪則屬于虛假訴訟罪的共犯,只需依照虛假訴訟罪的定罪標準從重處罰;如果司法工作人員的前述行為同時侵犯了除了虛假訴訟罪客體之外的其他法益、觸犯其他罪名,則屬于想象競合犯,應當“擇一重罪”,并因其公職身份而應當從重處罰。筆者認為,適用前半部分的規定需要滿足刑法中關于共犯的要求,即需要司法工作人員與當事人具有共同故意且共同實施了該罪要求的客觀行為。
(二)虛假訴訟罪的法條競合
法條競合犯指的是同一犯罪主體實施的一種犯罪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分則規定的具有邏輯關系的數種犯罪的情況。虛假訴訟罪的客觀行為是捏造事實和提起民事訴訟兩個步驟,并無時間先后順序;捏造事實的形式包括虛構、隱匿事實或證據等。如果行為人進行合法起訴后,再利用暴力等方式獲得虛假證據,則后一行為會同時觸犯妨害作證罪。因虛假訴訟罪僅僅出現在民事訴訟中,而妨害作證罪可以存在于任何訴訟,則虛假訴訟罪應屬于特別法,在出現法條競合時優先適用。
此外,對于特定類型的虛假訴訟罪(即當事人通過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基于對虛構事實的錯誤判斷得出了錯誤的裁判結果,訴訟相對人履行該裁判,造成了其財產性損失)與詐騙罪的關系問題,理論學界至今無法統一觀點:張明楷認為法院有做出各種財產處分的判決與裁定的法律上的權限,訴訟詐騙屬于典型的三角詐騙,①此時虛假訴訟行為構成詐騙罪。而有學者認為“在意思高度自治的民事領域,法院判決的依據是由證據規則得出的優勢證據,在法律真實的訴訟價值追求下討論法院被騙與否無任何意義”,此種虛假訴訟不構成詐騙罪。筆者贊同張明楷的觀點,當事人通過虛假訴訟的方式騙取司法機關的錯誤裁判,訴訟相對人基于對司法裁判的遵守處分了自己的物質權益,屬于基于錯誤認識自愿處分財產,應當成立三角詐騙。基于以上分析,雖然《刑法修正案(九)》將虛假訴訟罪新增至我國罪名體系中,但無法否認其與詐騙罪的交叉關系。因此,出現當事人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又利用法院對該案的錯誤裁判獲得他人財物的情形時,應當理解為法條競合犯;因詐騙罪的客體僅為他人的財產權益,而虛假訴訟罪的客體既包括司法秩序,又包括他人的合法權益,應適用特別法即虛假訴訟罪的規定進行處罰。
[ 注 釋 ]
①張明楷.論三角詐騙[J].法學研究,2004(2):102.
[1]沈德詠.<刑法修正案(九)>條文及配套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2]趙秉志.<刑法修正案(九)>修法爭議問題研討[J].刑法論叢,2015(4).
[3]孫榮杰,儲昱.虛假訴訟罪的罪狀、形態與罪數問題[J].人民檢察,2016(11).
[4]張明楷.論三角詐騙[J].法學研究,2004(2).
D
A
2095-4379-(2017)22-0201-01
馮璐(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