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張龍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芻議共同犯罪認定方法
廖張龍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
我國傳統方法進行共同犯罪的認定通常混淆不法和責任、正犯和共犯,將正犯結果以及參與人行為的因果聯系不進行分別針對性考察,所以此種方式對于疑難案件很難合理處置。
共同犯罪;認定方法;刑法
我國傳統刑法認為,共同犯罪應同時達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共同犯罪主體均已經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并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共同犯罪主體可以是人或者單位;第二,共同犯罪主體應至少二人施行了共同犯罪行為,每個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特點,否則不能按照共同犯罪進行認定;第三,共同犯罪主體應達到二人以及以上,產生的共同的、一致的犯罪故意。所以對于共同犯罪的認定傳統上:一、并不能明確的分出共同犯罪的各種形態,將共同犯罪成立條件作為參照;在滿足了共同犯罪成立條件時,判定行為人屬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參與者即被稱為共犯。這三方面第一方面闡釋了責任條件;第二方面闡釋違法條件;第三方面指出責任條件。二、正犯以及狹義上的共犯并不進行詳細區分,對于共同犯罪進行整體認定。上述三方面條件針對于二人以上的犯罪行為是否屬于共同犯罪,并未針對正犯以及俠義的共犯。三、只針對共犯人的行為是否與正犯一起實施犯罪行為,并未將共犯行為以及其結果的關聯性進行分析,這種認定具有明顯抽象性。
共同犯罪屬于不法形態。共同犯罪的處理通常以不法層面判斷開始,對其進行共同犯罪是否成立的判斷;進而通過責任層面進行細致分析,了解參與人的行為應負何種責任。換句話說,共同犯罪的特殊之處僅僅體現為不法層面,共同犯罪的立法以及理論僅僅針對于不法層面各種狀況;共同犯罪與其他個人犯罪在責任層面并沒有較大不同。因此,重點關注不法層面顯現出的特點。
通過實質觀點的角度考察,需要具備下列兩方面條件,將認定其行為屬于犯罪:一、違法事實的發生;二、對于違法事實有一定責任。基于此可以發現,犯罪的實體能夠通過違法性質以及責任特點發現。然而,刑法采取罪刑法定原則,在達到構成要件標準后即被認定為違法行為,這也是犯罪實體的表現形式。責任在這里強調的是對不法的責任,是達到構成要件的違法事實是否具有非難可能性,因此責任的基礎是不法。實際上日常生活中“沒有責任的不法”(行為達到了違法構成要件標準,但是未產生責任)是存在的,而“沒有不法的責任”(行為未達到構成要件標準,然而行為人對于其行為應承擔一定責任)的現象不存在。所以,犯罪認定應按照先不法、后責任的順序,順序不能發生顛倒。
刑法總則針對于共同犯罪立法應重點合理劃分不法事實具體歸屬哪個參與人所實施的行為。根據具體案件中的調查發現,對于二人以上的行為認定為共同犯罪的成立,此方式只能證明二人以上的參與人客觀上責任的歸屬,也可以看作為認定二人以上實施的行為造成非法侵害。對于共同犯罪的認定,應從法益侵害結果入手,考慮到其是否客觀上屬于參與人實施的行為導致,而不能僅僅考慮參與人主觀責任的存在。參與人的行為以及經過認定后其是否應對結果負有主觀責任呢,應進行具體判別。參與人負有何種責任以及是否負有責任,共同犯罪中并未進行特殊對待。
共同犯罪通常區分為兩種,即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簡單共同犯罪一般是通常所說的共同犯罪。而復雜的共同犯罪針對于各個共同犯罪人有不同的明確人工。具體分工特點是:有的犯罪人對于其他犯罪人進行教唆,使其他犯罪人容易產生犯罪行為,有的犯罪人直接實施犯罪,實施直接犯罪即構成了犯罪客觀要件。不法層面對待任何復雜的共同犯罪都能夠找到發現共同犯罪人中的共犯,任何共同犯罪都存在正犯。對于復雜共同犯罪的認定,不僅僅首先應進行共同犯罪人的確立,而是先在眾多共同犯罪人中判斷正犯,圍繞正犯推斷出其他共犯。
“正犯是在整個犯罪過程中符合構成要件條件,并且是整個犯罪過程的重點人物或者關鍵人物。”犯罪的目的是侵害他人、威脅法益,最終對法益造成侵害結果,此種結果也可以理解為危險,對于結果的支配均源于正犯。因此,共同犯罪案件的處理應首先判斷正犯,對于正犯的行為經過認定符合構成要件條件標準,并且屬于違法行為,再進一步判斷其他共犯。這種方式能夠較為可掛的認定共同犯罪。
歸納以上,共同犯罪的認定應重點注重不法,按照先不法后責任的順序,圍繞正犯的確定展開共犯的判斷,所以共同犯罪的認定不法和責任不能相互混淆和顛倒,正犯以及俠義共犯也不應一概而論,應進行因果關聯性的細致剖析。
[1]林小嵩.共同犯罪中幾種特殊情形的認定[J].法制博覽,2017(09).
[2]弗爾克爾·哈斯,王德政.不作為的共同犯罪[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D
A
2095-4379-(2017)22-0213-01
廖張龍(1998-),男,漢族,上海人,華東政法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