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超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物的反思之網絡虛擬財產的界定
李艷超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傳統學說將《物權法》中的物之客體界定為有體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網絡虛擬財產的出現,將物權的客體僅僅界定為有體物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本文旨在分析傳統物之客體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就虛擬財產的屬性作出分析,為物權法的發展盡一份力量。
物權客體;網絡虛擬財產
(一)虛擬財產的概念
虛擬財產是由網絡的迅猛發展而產生的衍生品,學界多余虛擬財產的定義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綜合諸多說,筆者將虛擬財產定義為:虛擬財產是指網絡中的能夠被虛擬人物支配但是最終卻歸屬于現實自然人、法人擁有的具有虛擬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虛擬物品或者虛擬貨幣。
(二)虛擬財產的特點
1.客觀非物質性。網絡虛擬財產存在于網絡空間之中,而這些虛擬財產的存在形式是由數據代碼構成的,不能為人們所觸摸到,僅僅能夠用眼睛看到其所表現出的虛擬形象。
2.可支配性。虛擬財產往往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轉移,進行交易。人們可以將自己擁有的虛擬財產進行轉移從而進行一系列的變現行為。可以決定與任何人進行交換,而不被他人影響。
3.財產性。虛擬財產往往具有一定的價值,網絡用戶通常需要話費真實貨幣進行網絡購買,從而將網絡中的虛擬物品變為己有以供自己支配。虛擬財產的虛擬性主要表現在財產存在方式的非實體性,就虛擬財產的價值而言具有真實性。這種財產存在方式的虛擬性和財產價值的真實性的并存,是虛擬財產區別于現實財產的根本特征。
(一)我國有關物之客體的界定
我國《物權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力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物權法》雖然未使用“有體物”概念,但因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有體物”的分類,可知本法所稱物是指有體物。臺灣民法通說認為物權的客體系指除人身體外,凡人力所支配,具有獨立性,能滿足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有體物和自然力。
(二)物權客體的概念擴張
楊立新教授認為,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物的概念也在動態擴張。在現代民法的視野中,物的范圍已不受限于有形、有體的藩籬,應以法律上的排他支配可能性和獨立的經濟性作為物的界定標準。虛擬財產完全具備上述物的屬性,屬于一種特殊的物。鄧佑文先生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物權客體有擴大化趨勢,虛擬財產具有客觀性、有用性、稀缺性、可支配性和可轉讓性等現代物權客體物的法律特征,理應屬于“物”的保護范疇。
(三)物權客體的反思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靠互聯網。大量的人將自己的休閑時間放在了網絡上,也給互聯網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糾紛,其中就包涵有關虛擬財產的處分問題。其中糾紛可以歸納為三種:虛擬財產的被盜和被欺詐引發的糾紛;用戶自身違規行為引發的糾紛;運營商數據丟失和服務器終止運行引發的糾紛。在處理這些糾紛中,往往涉及虛擬財產是否屬于現有物權法的物權客體的范疇之內,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一)對虛擬財產進行物權保護的依據
我國憲法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民法通則》第45條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及其它合法財產”。這里所說的合法財產包括有形財產,也應該包括無形財產。因此,虛擬財產是可以成為民法和物權法保護的標的。
(二)對虛擬財產進行物權保護的措施
完善《物權法》中關于虛擬財產的保護。首先,《物權法》第8條規定: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從字面上看,沒有排除虛擬財產成為物的可能性,有權機關可以對此做出專門的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對虛擬財產進行保護。其次,在《物權法》的總則中,對物權客體的定義,進行具體的劃分,將物權客體區分為有體物和無體物。《民事訴訟法》的舉證原則為,“誰主張,誰舉證”。然而,鑒于虛擬財產的特殊性,可以作出例外規定。由于相較于服務商來說,網絡用戶處于弱勢地位,故而可以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法來規定一些,對于用戶來說難以舉證的問題。虛擬財產是一個發展的、變化的、動態的權利制度體系,其權利內容不斷擴展,表現形式層出不窮,保護技術日新月異。對新生事物,應盡可能地歸入到已有法律體系中,在創設出一套新的理論體系和法律體系之前,運用現有的法律對其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
[1]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11.
[2]鄧佑文,李長江.“虛擬財產”的物權保護[J].社會科學家,2004(5).
[3]楊立新,王中合.論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及其基本原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06.
D
A
2095-4379-(2017)22-0217-01
李艷超(1990-),男,漢族,西華師范大學,2015級法律碩士(非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