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瑪
青海警官職業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牧區婚姻家庭糾紛中取證難的問題研究
益西卓瑪
青海警官職業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隨著牧區從以前的封閉區域轉為開放區域,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提升,從原有的習慣與民間調解處理一切的單一模式轉為訴訟為主的多元模式。本文針對牧區婚姻家庭的特點進行分析,結合牧區特殊情況以及發展歷史,分析牧區婚姻家庭狀況和常發生糾紛的主要原因,探討了在牧區婚姻家庭糾紛中取證困難的原因,簡述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牧區婚姻家庭;婚姻糾紛;取證
牧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環境,在長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獨特的社會生產關系以及自己的宗教信仰。由于長久的歷史發展形成的必然因素,生活在牧區的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婚嫁觀念,傳統的婚嫁與法律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有些沖突的地方在造成嚴重后果時無法靠法律來贏回權益,因此遵守法律的規章制度才能在遇到特殊情況時能得到自己利益的保障。
牧區是典型特殊社會生活環境之一,牧區的人雖以放牧為主,但牧區的牧民正普遍面臨的定居趨勢。隨著牧民定居進度的加快,固有的社會結構、文化形式勢必發生變化,特別是作用于經濟基礎形式轉變的定居生活的相應影響是巨大的,這種轉變將給牧區婚姻和家庭帶來全方位的影響。
牧區家庭中有著明顯的分工,受封建男女思想的影響,牧區家庭男尊女卑的情況和每個地區都一樣。男性負責屋外的工作,以及家里的一些重活,女人則負責做家務活如打茶、做飯、撿牛糞、擠奶、照顧孩子等等。家庭雖然分工明確,但明顯在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壓力比男性更大。較好的家庭分工會讓一個家庭和睦發展,如果分工有失偏頗,對于婚姻生活也會造成影響。
現在的牧區開始往經商方面發展,許多牧民在婚姻方面也越來越重視,結婚的對象也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生活的那個地方。對牧區人民開始往外發展的情況,在婚姻家庭方面是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的,婚姻糾紛的現象會減少,也會更容易解決。
(一)牧區婚姻主要問題
1.從前的牧區的生活主要以放牧為主,隨著氣候的變化還會隨時遷居,大多數牧區婚姻雙方是在游牧過程中認識的。但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逐漸定居下來,也開始從游牧改為經商,人們挑選結婚對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在本地了,青年男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對象。而在選擇結婚對象時,個人品德,經濟收入,文化程度和宗教信仰等常常被考慮進選擇條件,在沒有考慮到雙方是否合適的情況下結婚很容易在婚后引起矛盾。
2.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現行《婚姻法》規定,民族自治區可以根據本民族實際情況,對法定婚齡作變通規定。比如考慮我國多民族的特點,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目前,我國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機關對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齡作了變通規定。比如新疆、內蒙古、西藏等自治區和一些自治州、自治縣,均以男二十周歲,女十八周歲作為本地區的最低婚齡。但由于牧區地域的封閉性,習俗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男女通常情況下在十五歲左右便已結婚。過早結婚的弊端就在于在男女雙方都在還不太成熟的情況下難以維持家庭的穩定,承擔起維護家庭的重大責任。
3.由于文化與習俗的差別,牧區婚姻家庭關系中重風俗習慣,輕法律規定,因此結婚雙方更注重于婚禮習俗的操辦,在牧區結婚雙方不看重領取結婚證,通過民間儀式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占很大比例,沒有結婚證那么在離婚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涉及到分割財產和子女撫養權時權益很難進行保護,必定會引起沖突,導致不可解決的問題。
4.牧區人們婚嫁的聘禮和嫁妝也是會產生問題和糾紛的原因,由于環境的特殊,牧區結婚禮品和牛羊、農作物等數量相關,如果家庭產生糾紛或離婚,財產的分配無法解決,這也是導致問題無法解決的原因。
(二)牧區婚姻家庭糾紛難以取證原因
牧區婚姻家庭沒有很強烈的法律觀念,在歷史發展遺留下的傳統結婚習俗下,他們更傾向于傳統的結婚觀念,對結婚證沒有重視。況且沒到結婚年齡便已同居或結婚的情況比比皆是,在法律上更是無法受到保護。正常的家庭糾紛中,人們也沒為糾紛留下證據的習慣,更何況在牧區人們的生活環境下,對于證據的取得更是難上加難。
在現在牧區的發展也在加速,牧區人民的生活與外界開始接軌,但根深蒂固的思想還是得一代一代慢慢改變。提高了人們對于法律的看重,認識到婚姻的重大以及對未來的發展情況,對婚后發生糾葛取證解決是有很大幫助的。
牧區婚姻家庭在不同的環境、歷史發展最終導致不同的文化差異,但為了社會的統一和發展,只有盡量減少這些差異,這也是減少民族之間矛盾產生的方法。相信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法律的重要性會慢慢滲入到少數民族地區,這樣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是對每一個公民實行保護的作用,減少人們在社會中不公平的待遇和傷害。
[1]才讓南杰.牧區婚姻家庭案件法律適用問題研究[EB/OL].青海省澤庫縣人們法院網,2014.
[2]從游牧到定居的婚姻家庭變遷——以甘南藏族自治區藏族牧民定居點為例[A].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D
A
2095-4379-(2017)22-0240-01
益西卓瑪(1987-),女,藏族,青海海南人,碩士,青海警官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