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海洋 徐晨曦 郝志華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網絡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其法律規制
項海洋 徐晨曦 郝志華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以及學習的工具。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特征,它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在網絡輿論傳播過程中會產生網絡暴力。本文首先概括介紹了網絡暴力的成因,接著又分析了所帶來的危害,最后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法律措施,用以引導網絡傳播,凈化網絡信息,從而使得網絡、社會和諧發展。
網絡暴力;成因;法律規制
(一)網絡的虛擬特性
虛擬性是網絡的重要的情境特點,也是影響互聯網上行為的重要因素,在虛擬的網絡中人處于匿名地位,沒有明確的個人身份標志,不必對自己的言行承擔任何的后果。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在人格上可分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是指接受社會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約束;自我即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而在網絡空間中,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制造了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網民可以通過匿名將本我展現出來。因此人們在這種匿名環境中,不由自主地突破道德規范,去發表一些不經思考的偏激的非理性言論。
(二)網絡管理把關不嚴
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沒有“把關人”就可以直接向社會公眾發表言論的新模式,信息能直接從信息源傳遞到公眾,由于信息源增多,即使媒體不加以報道,或不加以重點報道的事件,也可以經由互聯網而廣為人知。
(一)侵犯當事人權益
網絡暴力由網絡聲討演變為現實的攻擊,網民非理性的攻擊侵犯了網絡暴力事件當事人,網民的惡搞辱罵給當事人及其家人心理造成極大創傷,并直接侵擾了當事人的現實生活,侵犯當事人及其家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在網絡集體欺凌中,網民很少考慮當事人的心理,而當事人因網絡暴力事件所受的懲罰完全非等量懲罰。
(二)腐蝕了社會道德的判斷標準
道德判斷標準存在于現實社會中,也同樣應該存在于互聯網中。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這些行為缺乏應有的制約,很容易超過正常的邊界。在互聯網技術手段的支持下,網民肆意發泄不滿情緒,摧殘事件當事人的精神和肉體,沒有一絲一毫的自責和內疚。網絡暴力的肆無忌憚,正在以其獨有的方式觸犯著道德底線,腐蝕了道德的判斷標準。
(一)規范網絡媒體責任
網絡媒體的行為必須受到法律監督,依法規范其行為,其不當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網絡語言暴力事件中網絡媒體的責任表現為兩種情況下,第一種情況是,作為網絡社會“把關人”,網絡媒體在利益的驅使下,放松對信息的審核把關,為追求點擊量,將未經確認真實性的信息直接發布,并發表了極端的觀點,引導輿論偏向,導致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第二種情況是,作為網絡社會“清潔工”,網絡媒體為了取得公眾的關注和參與,網絡參與者發布的傷害他人的不良信息,不僅不會被其刪除,而且網絡媒體還會放任這些信息傳播,網絡媒體在利益的驅使下完全將其本身的社會責任拋之腦后,因此通過法律加強網絡媒體審查信息和刪除不良信息是必要的。在相關立法中應明確網絡媒體的法律責任,給予媒體審核信息,監管信息的義務。
(二)確定相關網民的責任
網絡為人們提供一個自由的平臺,網絡參與者可以隨意地在網絡上釋放不滿情緒,對網絡事件或事件當事人使用攻擊性語言來評價,在廣大網絡參與者的合力下,形成對某一事件和事件當事人的“道德審判”。網絡暴力事件的行為人直接導致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有必要用法律來約束行為人在網絡中的行為,但是當事方經常是受到成千上萬人的辱罵、攻擊后,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下中,網絡暴力事件的發起者,推動網絡暴力事件的主要責任人,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難以確定。因此,我們現在可以做的是通過法律為網絡參與者的行為制定規一個宏觀的規范框架,該框架對網絡中網絡參與者的行為進行必要的限制,并對其行為進行規范,雖然這種規范性框架在我國某些網站制定過,但它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實施,而且也并沒有引起網絡參與者的重視,因此必須由法律確定這一規范框架,發揮法律的強制性作用。
(三)加強網絡傳播監管力度
網絡語言暴力的泛濫反映出網絡監管不力,因此政府要督促有關部門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督管理。通過建立舉報平臺,政府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個平臺,舉報網絡暴力現象,調查和查處傳播虛假信息和發表攻擊性言論的網絡用戶,整治網絡不良風氣。對于網絡媒體,一方面政府應該采取扶持政策,促使其積極履行自己把關和清除不良網絡信息的職責。另一方面,政府還要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督,通過對網絡社會傳播的信息做明確的要求,建立網絡媒體信息安全責任機制,監督網絡媒體履行職責。另外,建立“互聯網協會”,倡導創建和諧有序的網絡環境,密切關注網絡新事物,適當引導新事物的發展,宣揚互聯網用戶文明使用網絡,抵制網絡暴力。
[1]課題組.網絡語言暴力治理的法律對策[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4.
[2]王秀平.網絡暴力成因及理性法律規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
D922.1;D
A
2095-4379-(2017)22-0248-01
項海洋(1996-),女,漢族,遼寧鞍山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