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爽宇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紀念改革開放40年
——淺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何爽宇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建設農村環境是關系到人民福祉的大計,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在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在進行,也有著重大改變,農村環境保護的力度也在加大,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農村,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改革開放40年;農村環境;生態文明
在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同時農村環境也是中國環境保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一步。但是,現有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在農村環境保護新形勢下的需求卻難以應付。1978年改革開放后,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前提下,中國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然而,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環境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氛圍不高和相關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城鄉化進程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
(一)農村“村村點火”造成污染
建國以后,從當時的國情出發,為了趕上發達國家的需求,我國選擇了一條“先重工業、后輕工業”的發展道路,而這條路和中國的基本國民條件是相反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農民選擇發展農村鄉鎮企業,實現豐富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的鄉鎮企業大力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達高峰。但是其發展也給農村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
由于鄉鎮企業的“村村點火”布局過于分散,資源利用率較國有大中型企業低,而且土地消耗嚴重,給我國的土地資源帶來了巨大浪費。其中鄉鎮企業,住宅和小城鎮成了吞并土地的三大“幫兇”。而絕大多數鄉鎮企業尚未有效克服這種生態缺陷,對農村生態環境繼續構成威脅。
(二)農村的生產方式影響
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發展很快,為了緩解自身的環境壓力,污染企業開始向農村轉移,污染物直接向農村傾倒,但同時農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給自己的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麻煩,特別是農村的化肥使用上,其用途遠遠超過發達國家防止化肥對水土流失造成的單位面積的安全限制。因此,農村環境管理的壓力巨大,點源污染和非點源污染,工業和城鄉污染對農村轉移,嚴重危害群眾健康,也限制了經濟發展,農村環境依然嚴峻。1979年,中國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要求“節約用水”、“發展和保護牧場資源”、“促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三)城鄉一體化的污染
在一段時間內,為了我國城鄉生態環境保護,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我國許多地區都從事城鄉生態規劃的整合,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計劃不完善,配套措施也未能跟進。所以城市規劃不能以犧牲農村環境為代價。
另外,在農村產業結構中,我國鼓勵發展各種經營活動,非農產業和鄉鎮企業,提出了城鄉發展的新目標。這一時期,農業和農村發展實現了高速增長。農村環境從農業環境問題轉變為農村環境問題一元到二元鄉鎮企業和農村環境政策共存。這一階段圍繞鄉鎮企業污染治理,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農村環境政策密集引進環保工作已邁上一個新臺階。
(一)環保理念漸入佳境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近于40年,我國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雖有不足但也有了很大進展,在意識到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污染根源的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經濟手段和政策也在環保中開始發揮作用,環保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我國環保工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環保工作進入中央人口工作論壇題目。1991年,鑒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積累,江澤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與資源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兩會”,環境立法進程也在加速。但是,我們大部分的環保資源投入了城市,但農村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物質資源相對稀缺。各級政府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很少,權利義務非常不對稱。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所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尤為必要。所謂生態補償機制,在農村由于處于生態敏感地帶,經濟發展受限制,此時應給予農村一定的經濟補償。
(二)環保體制逐漸完善
在農村環境保護多年的實踐中,環保的深化階段是在進入21世紀,主要是因為國家加大了執法力度,強化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和相關企業的環境責任,積極做好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環境保護戰略也逐漸轉變,政策手段從單一走向綜合,環保政策深入到農村。特別是要處理好當前和長期,繼承與創新,預防和治理,城鄉關系,探索符合中國農村特色的環保道路。
在十六屆三中全會“可持續發展觀”的背景下,我國農村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農村環境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從農業支持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和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2006年,增加了保護性農業,村莊規劃和生活環境管理,生態補償機制等新規定。并頒布實施一些政策,切實控制農村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在一些地區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十三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能與廣大農村分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重中之重。2016年農村實行農村土地改革,即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管理權,“三權分立”,將加快農村土地管理權轉移,促進傳統農村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改變,給農村環保區帶來新的機遇。
(一)環保工作待深化
要保護中國的農村生態環境,要大力推進農業和環境保護政策的整合。我國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將優惠農業政策與農村環境保護相結合,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農業和環境政策一體化將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趨勢。在制定相關農業政策時,要對農村環境的影響進行評估。同時也可以實現“工農培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目標。鑒于中國農村經濟、社會、自然條件差異巨大,我國農村環境問題復雜,有必要探索農村環境分類和多樣化的整治模式。
(二)創新治理模式
農村環境污染各種問題,要積極規劃環境治理的新形勢。利用各種手段刺激農民的固有的環保力量,加大對農村環保資金的投入,完善環境監管體系,重視落實農村環保政策的作用,著力抓好基層執法力度。在農村廢物管理這方面,重點關注當地消費,減少和資源開發,逐步探索農村廢物分類回收機制。根據當地情況,提高城鎮垃圾處理能力,完善長效運行機制。農村污水處理促進小流域生態循環模式突破,實施污染防治全過程;建立循環水循環利用系統,減少廢水排放,加強循環利用,確保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長期運行和維護。
(三)樹立環保典型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創建農村環境治理多元化課題,提高農村居民環保意識,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體系,結合農村經濟生活和農村環境發展,典型地開展農村環境保護改革,重點抓好農村環境保護責任制,大力發展農村環保工作。鼓勵改革探索,創新突破,探索區域經濟社會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道路,以制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生態環境復雜,如何讓村民看得見山,忘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成為農村綜合整治的重要內涵。要明確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持以節約為本,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基本方針,以綠色發展,循環利用和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深化改革創新基礎力量,使人們在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活中生活。鑒于傳統生活習慣和農村居民對我國的環保意識薄弱,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長期艱巨。
[1]周生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J].求是雜志,2009,5:51-53.
[2]張惠遠,劉煜杰,張強,于泉洲.關于深化我國_十三五_時期農村環境保護的思考[J].政策,2017,02:10-13.
[3]周宏春,季曦.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環境保護政策演變[J].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研究,2009,01:31-40.
[4]張坤民.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與環境保護發展[J].上海環境科學,2001,01:51-55.
X
A
2095-4379-(2017)22-0281-02
何爽宇(1989-),女,滿族,黑龍江人,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生,研究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