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關系的認知機制:自我與他人表征的視角

2017-01-26 20:29:04帥黃希庭
心理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理論研究

楊 帥黃希庭

(1重慶郵電大學教育發展研究院,重慶 400065;2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400715)

社會關系的認知機制:自我與他人表征的視角

楊 帥1黃希庭2

(1重慶郵電大學教育發展研究院,重慶 400065;2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400715)

社會關系的認知在本質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際認知網絡,指個體對自我與他人、他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個體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認識首先在于將自我與他人區分即自我獨特性,在各類研究中表現為自我參照效應,精細加工說、組織加工說和雙加工假說對此進行了闡釋;個體在自我和他人關系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擴展,將親近、相似或內群體他人納入自我概念,表現為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具有相似的認知和神經過程,相關假設有心理理論和共情等。關于人我關系的形成與展現,近代西方的理論主要有自我解釋理論、關系自我理論和自我擴展參照模型。未來應進一步立足于人我關系,采用多學科方法探討處于動態人際背景中的社會關系的認知及神經機制。

社會關系認知;自我與他人表征;自我獨特性;自我擴展

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認知機制的系統探討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目的在于理解人如何認識自己和他人,可操作化定義為社會背景中個體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包括三個層面:將自我與他人區分即自我獨特性;在自我和他人關系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擴展,把親近、相似或內群體他人納入自我概念;對概化的他人與他人之間關系即社會知識的認知[1]。21世紀以來隨著腦電研究技術的介入,社會關系認知的研究主題旨在理解大腦功能怎樣支持社會行為背后的認知過程,研究內容及成果主要有:自我知覺和自我知識,立足于自我參照加工,認為自我參照是大腦功能的基線模式,而自我知覺是一種動機過程;對他人的知覺,包括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心理理論的神經基礎、整合非言語線索和心理狀態以及孤獨癥等患者理解他人心理能力的缺失;自我知覺和他人知覺的匯合,包括相似和親近他人信息加工時內側前額葉皮質的作用和共情研究;社會知識,包括社會知識表征及運用社會知識進行決策的心理機制[2]。然而,很多研究結論處于理論假設階段,圍繞社會關系認知還有很多亟待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每一次探討都將在一定程度上深化著人類對自我、他人和社會關系的認識。

1 自我與他人表征的差異

1.1 自我獨特性的認知基礎

人類生存首先依賴于將自己與他人及社會所有物相區分的能力,即自我獨特性的覺知。Rogers, Kuiper和Kirker開創性地進行了自我獨特性的實驗研究。結果發現,與字詞編碼相比,自我參照編碼導致記憶提升,該現象被稱為自我參照效應 (selfreference effect,SRE),相應的加工被稱為自我參照加工。由此認為,與自我有關的認知加工可能是獨特的、更深層次的和更有意義的心理過程[3]。Conway和Dewhurst較早引入他人參照任務,學習階段分為三種條件:自我參照、他人(John Major,英國時任總理)參照和褒貶判斷,采用5點量表(1代表“總是符合”或“積極”,5代表“極少符合”或“消極”)對人格形容詞進行判斷。在測驗階段進行再認和R/K(remember/knowing)判斷發現,再認率沒有差異,但自我參照條件下的R反應顯著高于另外兩組,呈現自我參照效應[4]。該研究分離了自我參照加工的認知過程,進一步證明了自我的獨特性,且主要表現在R反應中。

采用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手段的研究也證實了自我獨特性。自我相關任務在多個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時間窗上呈現有意義的激活,其中備受關注的是200-400ms時間窗口,自尊、內隱自我加工、認知性自我評價等與該時間窗的特異性激活有關[1]。另一個有意義的是300ms及以后的時間窗口,研究發現各類與自我有關的任務特異性地誘發了該時間窗,稱為晚期正波效應(late positivity effect,LPE)。自我相關加工的晚期正波效應被認為反映了個體的內在動機,即人們分配給自我刺激和任務較多的注意和認知加工;也有研究者認為和情感信息加工的ERP激活模式相似,自我相關性可能和情感評價存在相關關系[5]。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也證實,自我相關加工特異性地激活了一系列的功能腦區。其中,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后扣帶回皮質同時參與了自我評價和自我知識的加工;內隱和外顯自我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內側前額葉皮質、后扣帶回皮質/楔前葉、次級前扣帶回皮質、杏仁核和腹側紋狀體同時參與[4]。但是,個體所表征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全腦表達的,因而研究者更傾向于把自我及其神經基礎看作某種“集合”,而非孤立地以某種方式存在于某個特定腦區。

1.2 自我獨特性認知機制的爭議

自我獨特性通常表現為自我參照效應,但自我參照效應的認知機制一直備受爭議。Rogers等認為是由于自我知識形成了專門的、獨特的認知結構,凡符合這一結構的信息或與自我密切相關的刺激都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加工,并產生較好的回憶[3]。后續研究者分別提出精細加工、組織加工和雙過程等假設對自我獨特性的認知過程進行詮釋。

自我參照加工范式起源于記憶加工水平的研究,認為記憶痕跡是信息加工的副產品,痕跡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數。精細加工說是對記憶加工水平說的拓展,認為除加工深度之外精細加工還應包含項目具體性(item-specific)的加工。這種加工不依賴于對系列中其他詞的加工,而是在該詞與記憶中早已存在的信息或結構之間建立多重聯系。根據精細加工說,自我參照之所以能提高記憶是因為自我是一個高度精細化的認知結構,一旦被激活,就能在記憶材料和早已存儲在自我結構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聯系,這些聯系會為隨后的回憶提供多種通道,從而促進記憶成績。精細加工說得到了早期研究的支持,研究發現,記憶材料是名詞時產生的自我參照效應比人格形容詞時要小[1]。組織加工是指信息加工時根據一定語義標準將項目 “捆綁”在一起的過程,其加工過程包括詞與詞之間的直接聯系以及同屬于一個范疇的詞語之間的間接聯系。從本質上來講,組織加工是一個編碼加工的過程,即把項目按照既定語義標準進行分組。研究證實,當提升語義加工任務中詞語的組織性時,自我參照與語義加工任務的再認率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自我參照效應消失,證實了自我參照促進記憶的認知過程可能是組織加工的作用。Klein和Loftus則提出雙過程假設,認為自我參照效應是精細加工和組織加工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研究中發現,當單詞間無關聯時,自我參照和歸類任務產生的記憶成績沒有顯著差異,都優于精細加工任務,這說明自我參照任務與組織加工有關;當單詞間有關聯時,自我參照任務與精細加工任務產生的記憶成績沒有顯著差異,都優于組織加工任務,也說明自我參照任務與精細加工有關。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對自我獨特性的內涵做了更深入的詮釋。Gillihan和 Farah認為自我在解剖結構、功能獨特性、功能獨立性和種屬上存在特異性[6]。Zhu則認為自我參照加工是“我思故我在”在自我成像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指個體表征自我的人格特質或當前心理狀態的加工[7]。總之,自我相關的加工伴有獨特的動機和情感,背后的認知、情感和動機機制亟待進一步探討。

2 自我和他人表征的相似

2.1 自我和他人相似的認知基礎

人類生存還依賴于對他人進行親疏遠近的區分。研究發現,他人參照的記憶成績顯著好于語義或字形判斷,或者在自我參照加工中引入他人參照加工將減弱自我參照效應,這類現象統稱為他人參照效應(others reference effect,ORE)。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與自我參照效應不同的是,他人參照效應的產生需要特定的條件,即當參照對象為親密他人(如,父母、配偶或好友)時自我參照效應就會減弱,為熟悉的公眾人物時自我參照效應顯著增強[4]。他人參照效應在國內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如周麗、吳慧芬、楊紅升和黃希庭等分別探討了戀人、母親和“自己人”等的參照效應[8-10]。這些研究說明,近距離他人信息與自我信息同時加工時產生了認知沖突,可能共享了相似的認知機制。

認知神經層面的ERP研究證實了自我和他人加工可能有相似的認知基礎。Chen等探討了自我相關程度的時程特點發現,在P2成分上,與高自我相關刺激相比,中及低自我相關刺激呈現出更大的波幅和更長的潛伏期;在N2成分上,高和中自我相關比低、非自我相關有更多的降低。此外,在P3成分和440-540ms時間窗內,高自我相關刺激誘發了更大的正波,P3的潛伏期也明顯長于低自我相關和非自我相關刺激,個體加工與自我有關的概括化他人信息(如所屬群體)時,與自我信息(如自己姓名)加工具有相似的ERP激活模式[11]。fMRI研究也證實了自我和他人加工共享了某些腦區的激活。研究發現,當他人面孔被識別為與自我更相似時,更多觀察到被試的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激活;推理相似他人時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較多參與,而推理不相似他人時背內側前額葉皮質較多參與[12]。個體對他人信息感知的研究還表現在某一類他人 (概括化他人)的探討,Harrison和Hole發現,老年、中年和年輕被試均對同齡人的識別時間較短,對異年齡人的識別時間較長,被稱為“同年齡偏差”;同年齡評價還伴隨著內側前額葉皮質等腦區的激活增強[1]。Ebner等在實驗中讓年輕和老年被試分別評價某個人格特質詞多大程度上可用于描述一個不認識的年輕人、老年人或自我。結果發現,年輕和老年被試對同年齡對象評價時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前扣帶回皮質的激活顯著強于評價異年齡對象[13]。盡管如此,自我和他人在何種程度、何種條件下被個體知覺為相似或差異仍是社會關系認知領域亟待探討的重要議題。

2.2 自我和他人共享認知過程的爭議

在社會關系認知中,有效表征他人并保持自我獨特性是非常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心理能力。關于個體對自我和他人關系的認知過程,相關假設主要有:一是以自我相似為出發點,通過具身模仿得知他人的意圖、信念或心理狀態,主要有知覺-動作模型和心理理論;二是以第三人稱視角觀察他人,根據推理來推知他人的意圖、信念和心理狀態,或通過自我意識的發展將個體的自我與他人區分;三是個體對自我和他人關系的綜合加工,包括自下而上的認知加工和自上而下的認知及情緒調節,主要由共情的相關假設來解釋。

知覺—動作模型和心理理論在詮釋自我與他人相似性上具有較強的解釋力。知覺—動作模型是關于運動系統上自我和他人表征相似性的解釋,認為當個體知覺到他人行為時會自動激發與該行為有關的個人經驗。這一假設得到了來自鏡像神經元研究的支持,研究發現當看到別人被觸摸和自己真實地被人觸摸時,被試產生了相同的腦區激活[14]。心理理論則詮釋了情感和動機等因素的作用,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心理狀態的表征,并據此推斷他人行為的能力。心理理論依賴于認知系統,也包含對他人情緒狀態的識別和判斷,又稱為“社會智力”。個體對自我及與他人共享認知過程還主要由第三人稱視角或觀點采擇來解釋,指個體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并根據有關信息對他人觀點進行推斷以及做出反應的能力。fMRI研究表明,當分別以自我和他人進行觀點采擇時,所激活的神經網絡既有聯系又有區別[15]。此外,自我意識的發展也通常用來詮釋個體對他人信息的理解,其重要特征是個體雖然與他人誘發了相似的情感,但明確地知道他人才是自己這種情緒發生的根源,總是能夠對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來源有明確區分。

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的綜合假設集中于共情的討論。共情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分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過程。其中,自下而上的情緒分享過程包括情感喚醒或分享,主要基于感知-行為的耦合;自上而下的動機、意圖與自我調節則包括情緒調節成分,以及情緒意識與理解。國內學者劉聰慧等提出了共情的動態模型,涉及五個部分:情緒、認知和行為系統,作為共情起因的他人的情緒情感或處境,以及代表共情作用方向的同向性。共情是各個部分之間動態交互作用的結果,并受到元認知過程的參與及調控[16]。這些理論假設和實證研究豐富了社會關系認知的探討,構成了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對人類深入理解自我、他人及社會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3 近代西方人我關系的理論

美國心理學之父James認為,人們總會在乎他人的看法,有多少個所屬群體就有多少種社會自我。符號交互作用論者Cooley和Mead認為,人和社會是相互建構的,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個體常常通過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的眼睛覺知自我,而自我由他人的期待及觀察到的他人反應所塑造。精神分析學者Sullivan認為,人格產生于與重要他人交互的經驗,周而復始的人際關系所形成的持久模式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特征,塑造了人類的自我信念[17]。綜合心理學發展的前半個世紀,人我關系的研究涇渭分明:自我覺知的研究關注個性化的自我概念,即個體得以與他人區分開的自我認同感;他人覺知的研究致力于揭示個體用于組織他人知覺的潛在維度。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已不再把自我作為孤立的心理現象,而是注重在動態的人際和時間背景中解析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3.1 自我解釋理論

近代西方人我關系的理解來源于Triandis等人的里程碑式研究,即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文化維度的區分。基于文化維度,Markus和Kitayama提出自我解釋理論(self-construal theory),認為不同文化傾向性的被試對于自我及與他人的關系有不同的思考。個人主義文化中的個體通常以獨特性定義自我,把自我看作穩定的、自主的、與他人和環境不同的實體,具有典型的獨立型自我解釋;集體主義文化的個體根據社會連接性定義自我,把自我看作動態的、不斷受社會背景和關系所定義的實體,具有典型的互依型自我解釋[18]。

自我解釋理論廣泛地被用于揭示文化、性別等群體差異。來自亞裔和美國白人的跨文化研究顯示,集體主義文化的被試對信息的加工更依賴于背景[1];來自性別差異的研究顯示,女性(相依性較高)在沖突任務中表現出更強的N400電位 (被認為和語義加工、語義沖突有關),激活強于男性和一致任務[19]。這些結果的意義在于,提出了個體發展的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問題。一方面對自我及與他人關系的知覺受環境的影響深遠,每個人的社會關系認知都被打上了環境的烙印;另一方面,這些社會化印記在腦神經層面找到了依據,又進一步塑造著作為生物個體的人本身。然而由文化二分法直接產生的自我二分法過分強調文化對個體的影響以及群體差異,遭到了來自多方面的質疑,關系自我理論即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2 關系自我理論

關系自我理論(theory of relational self)認為自我部分地被他人所定義,不同的人際背景可以激活自我的不同方面。關系自我理論的提出經歷了幾個相互交錯的發展階段。在早期Markus和Kitayama的自我解釋理論中,互依型自我解釋強調自我概念中社會性的一面,考慮了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集體和關系等在自我解釋中的重要作用,被認為是關系自我理論的雛形。

最早對自我解釋理論提出質疑的有兩個學術團隊。Cross為代表的團隊根據美國文化的現狀提出幾點質疑: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以獨立型自我解釋定義美國人等于把個體懸空在孤立的光環中;關系對美國人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也至關重要,應關注關系在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自我解釋風格呈現多樣化,不應該局限于二元論[20]。因而,他們提出關系互依型自我解釋的概念,指代個體根據與親近他人的關系來思考自我的傾向性。以Brewer為代表的學術團隊將文化解構為自我表征、信念和價值觀三個成分,統稱為“文化取向”,認為以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文化維度建構的獨立型—互依型自我解釋不能很好地代表文化取向,其質疑有:自我解釋理論過于包羅萬象但不能表征所有形式的文化差異;集體主義由多個內群體目標構成,但對集體主義和內群體目標未加區分,后者的操作性定義受人際關系主導,即混淆了集體主義和人際關系的概念[21]。據此該團隊提出了“關系自我(relational self)”的概念,認為文化的三個成分應該由個體自我、關系自我和集體自我構成,被稱為自我三元論。他們把自我作為人類共性,致力于探討與自我內部結構有關的問題:在三類自我中,哪個是自我表征的主導成分?三類自我如何相互影響?如何予以整合?

Andersen和Chen團隊基于以往研究提出了關系自我理論,認為關系自我指在關系背景中與重要他人有關的自我概念和方面。重要他人包括特定的重要他人(如,母親、戀人)、抽象的多個重要他人(如,家人、朋友)或一般意義上的重要他人。在內涵上,關系自我由與重要他人之間的關系所定義,反映了和重要他人關聯時“我是誰”。關系自我通過以下幾點得以界定:關系自我指記憶中與重要他人有聯系的自我知識;關系自我存在于多種特定的水平;關系自我可被情境或習慣所激活;關系自我包括自我概念以及與重要他人相關的各類自我集合,如目標、管理策略等能將與重要他人有關的自我凸顯出來的內容[17,22]。關系自我主要被用于揭示社會關系中自我的多面性,即認為和不同的重要他人一起個體將體驗到不同的自我,各類自我的差異僅在于被不同的人際背景所激活。來自自我—他人表征(self-with-other representations)、關系圖式(relational schema)、身份(identity)、移情(transference)、依戀(attachment)等領域的部分研究均被作為關系自我理論的證據,證實了在不同的關系背景中個體展現出自我的不同方面。

3.3 自我擴展參照模型

自我擴展參照模型 (self-expansion reference model)與以上兩個理論不同,主要關注親密關系中的自我邊界。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文化維度提出伊始,Sampson根據自我與非我邊界區分了兩類性質不同的個體主義:“自足式自我的個體主義”是一種邊界堅實、標記清晰、強調個人控制和排他性的自我概念;“包容式個體主義”的邊界是流變的、標記含混的,強調的是場域對個人的權力和控制以及包容的自我概念,這種自我的邊界并不那么清晰堅實,而是可以將他人納入邊界之內的[23]。Aron,Tudor和Nelson在研究親密關系時首先提出自我擴展的概念,認為戀愛是人們希望將他人包融到自我中而發生的[24]。此時的“自我”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實體,還包括一些具有特別意義的他人,如戀人。自我擴展參照模型認為自我擴展是人類的核心動機之一,其形式主要是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使他人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其動機是獲得他人的資源、視角以及身份認同,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實現目標的能力。

自我擴展參照模型被廣泛地用于解釋自我和他人關系認知的研究結果,一些研究還以此為基礎用以佐證自我解釋理論和關系自我理論的合理性。自我擴展不僅存在于個體與個體之間,而且存在于個體和團體之間,對于近幾年研究較多的內群體偏差現象,早在自我擴展參照模型提出之時就已經做了大量闡述。Tropp和Wrisht指出人們將群體包融到自我中,使自我得以擴張[25]。自我擴展具有動機性。將他人包含到自我中是實現自我擴展的手段,內群體身份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自我擴展的動機造成的,因為這樣做會增強人們的自信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并達成目標。

4 小結與展望

對人類社會行為之謎的探討是心理學最吸引人的課題之一。目前的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聚焦于三類主要的社會認知:自我知覺的研究力圖在神經水平上進一步考察自我獨特性;對他人的知覺是目前的重大難題,這是由于當我們試圖理解他人時,不能直接獲取他人心理狀態而必須加以揣測;社會知識表征是人類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所涉及的腦區激活模式可能反映了社會決策中認知和情緒加工之間的緊張關系,這類研究目前才剛剛起步。社會行為最復雜的特性之一是很少有明確的準則來統一行為,某個特定行為在一種情境中是恰當的,在另一種情境中則可能完全不合時宜。未來研究除了探討人本身,還必須探討產生恰當的行為的社會交往規則。

4.1 人際距離與社會關系認知

人際距離是社會關系研究中一個重要和穩定的影響因素,在采用多學科方法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能夠在跨領域研究的相關范式中引入人際距離因素仍然可以得到傳統社會認知范式 (如,自我參照范式及oddball任務等)一致的、穩定的結果,反過來將該范式引入社會關系認知的研究將是一個較為獨特的視角,可能產生新的、有意義的發現。另一方面,自我概念的形成基于復雜的社會認知和人際關系因素,以往以自我參照加工范式為主的研究多采用人格形容詞、面孔等作為刺激材料,致力于考察個體被動思考自我和他人參照條件下的信息表征,較少涉及社會互動的在線因素影響。隨著認知神經科學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動態交互情境中研究社會關系認知已成為可能,借助于腦電技術、互聯網使用,采用穩定的人際距離變量在神經水平上考察自我獨特性是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4.2 社會關系中的自我和他人

自我解釋理論、關系自我理論和自我擴展參照模型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如何理解自我及與他人的關系,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西方近代的人我關系理論逐漸融合于具體的實驗研究。自我解釋理論主要關注社會經驗所造成的先在的群體性差異,如文化或性別差異;關系自我理論主要探討不同人際關系中自我的動態性與多面性,如身份凸顯性;自我擴展參照模型則關注自我邊界的伸縮如何受人際關系遠近的影響,如內群體偏差。社會、認知及人際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響個體對自我及與他人關系的感知。從人際功能出發,關系中的自我塑造的心理過程和結果,影響人們的自動化行為,具有基本的定向和意義功能,為人格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和背景特異性的變異,并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17];反過來,動態的人際關系也影響著自我概念的呈現,在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文化維度中引入雙文化被試時,可以清晰地看到個體在不同文化啟動中的動態自我表達[26]。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總是處于復雜的動態人際關系并受之影響。那么,除了現有研究探討較多的因素(如文化、性別、人際距離等),社會關系認知的影響因素還有哪些?各因素在自我及與他人關系感知的表征中如何體現及統合?這是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4.3 社會規則與社會關系認知

人類社會活動中存在許多顯性和隱性的社會規范。已有研究發現,由“崇拜權威”所體現的社會優勢覺知影響了相關任務中的自我獨特性:當權威人物(如,系主任或教皇)的照片內隱或外顯地呈現時,自我體驗和自我面孔識別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27];在導師面孔和自我面孔交互呈現時,中國大學生會失去自我面孔優勢效應,且自我面孔劣勢與導師負面評價(害怕)的程度之間正相關[28],說明個體的自我表征可能受社會等級中對優勢者的優先覺知這一因子的影響。還有研究發現,對交互對象(人類和計算機)和交互背景(合作vs競爭)的認知影響著自身將以何種方式看待自我及與同伴的關系[29]。這些結果表明,在復雜社會背景中個體行為差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對社會關系及附加規則的理解差異。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其心理與行為必然受其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制約,背景中的各種因素反過來也影響和修飾著個體對社會關系的感知。那么這些社會規則有哪些?如何在社會關系認知中發揮作用?這些內容也構成了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1 楊帥.社會關系認知影響觀察者反饋負波的ERP研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 Gazzaniga M S,Ivry R B,& Mangun G R.認知神經科學.周曉林,高定國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483-550.

3 Rogers T B,Kuiper N A,Kirker W S.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9):677.

4 Conway M A,Dewhurst S A.The self and recollective experience.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5, 9(1):1-19.

5 Fields E C,Kuperberg G R.It’s all about you:An ERP study of emotion and self-relevance in discourse.NeuroImage,2012,62(1):562-574.

6 Gillihan S J,Farah M J.Is self special? A critical review of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5,131(1):76-97.

7 Zhu Y.Neuroimaging studies of self-reflectio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4,14(4):296-302.

8 吳慧芬.不同年齡階段個體的母親參照效應的實證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9 周麗,蘇彥捷.實際親密度對戀人參照效應的影響.心理學報,2008,40(4):487-449S.

10 楊紅升,黃希庭.中國人的群體參照記憶效應.心理學報,2007,39(2):235-241.

11 Chen J,Yuan J,Feng T,et al.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degree effect in self-relevance:Neural correlates.Biological Psychology,2011,87(2):290-295.

12 Mitchell J P,Macrae C N,Banaji M R.Dissociable medial prefrontal contributions to judgments of similar and dissimilar others.Neuron,2006,50(4):655-663.

13 Ebner N C,Gluth S J,et al.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when thinking about others depends on their age.Neurocase,2011,17(3):260-269.

14 Singer T,Frith C.The painful side of empathy.Nature Neuroscience,2005,8(7):845-846.

15 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71-100.

16 劉聰慧,王永梅,俞國良,等.共情的相關理論評述及動態模型探新.心理科學進展,2009,17(5):964-972.

17 Chen S,Boucher H C,Tapias M P.The relational self revealed:Integrative conceptu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lif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132(2):151-179.

18 楊帥,黃希庭,王曉剛,等.文化影響自我解釋的神經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012,20(1):149-157.

19 Ishii K,Kobayashi Y,Kitayama S.Interdependence modulates the brain response to word-voice incongruity.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0,5(2-3):307-317.

20 Cross S E,Gore J S.The relational self-construal and closeness.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2004:229-245.

21 Brewer M B,Chen Y.Where(who)are collectives in collectivism? Toward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Psychological Review,2007,114(1):133.

22 Andersen S M,Thorpe J S.An IF-THEN theory of personality:Significant others and the relational self.Journalof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9, 43(2):163-170.

23 楊宜音.自我與他人:四種關于自我邊界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述要.心理科學進展,1999,17(3):58-62.

24 Aron A,McLaughlin-Volpe T,Mashek D,et al.Including others in the self.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2004,15(1):101-132.

25 Tropp L R,Wright S C.Ingroup identification as theinclusion of ingroup in the sel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1,27(5):585-600.

26 Ng S H,Han S,Mao L,et al.Dynamic bicultural brains:fMRI study of their flexible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significant others in response to culture primes.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0,13(2):83-91.

27 楊帥,黃希庭,王彤.社會等級加工的神經基礎.心理科學進展,2014,22(2):250-258.

28 Ma Y,Han S.Self-face advantage is modulated by social threat-Boss effect on self-face re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4):1048-1051.

29 Castellar E P N,Notebaert W,Bossche L V,et al.How monitoring other’s actions influences one’s own performance:Post-error adjustmen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1,58(6):499.

Cognitive Mechanism of Social Re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Others

Yang Shuai,Huang Xiting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2 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Social relation cognition referred to the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network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the self,which included the cogni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others.The 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as self specificity above all.Individuals had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others.In various studies,self specificity was presented as the self reference effect.Early assumptions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cluded the hypothesis of elaborative processing,organizational processing and dual-process model.Secondly,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individuals developed the self-expansion to include the others in the self.Generally,these others referred to the people who were familiar or similar to the self,or the in-group persons.In behavioral and neural process,the self-expansion was presented as similar representa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And some assump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xplain the shared representations,such as the hypothesis of perception-action imitation,theory of mind,and empathy.In sum,there were self-construal theory,relational self theory,and self-expansion reference model to explain these phenomena.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explore the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 of social relation in dynamic interpersonal context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cognition of social relation;representation of self and others;self specificity;self expans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5YJC190023)、重慶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K2014-06)、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項目(CQGJ15058C)

黃希庭,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xthuang@swu.edu.cn

猜你喜歡
理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成人在线综合| 欧美日韩午夜| 国产精品xxx| 亚洲第一色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91精品亚洲| 日日拍夜夜操|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亚洲视频a|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66页|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无码37.| 亚洲小视频网站|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www.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xxx| 欧美一道本|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免费毛片a| 99激情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黄色免费看| 91无码网站|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日本日韩欧美| 91伊人国产|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00高中生在线播放|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日韩欧美中文| 91视频国产高清|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免费亚洲成人|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视频a|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第1页| 99精品福利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精品在线看|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天堂.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