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樹森 劉愛文
為了不讓貧困村、貧困戶在小康路上掉隊,山西省平順縣積極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工作。截至今年8月,已有62個村實現收益分紅,惠及4222戶,11822人,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佛堂嶺村便是其中之一。
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就業一方,致富一村。對有意向、適合外出務工的貧困戶登記造冊,黨支部幫助其發揮特長,助其外出務工尋求致富門路。目前,全村已輸出貧困勞動力90余人,每人實現勞務收入10000元。
光伏發電技術成熟,無需勞力投入,且操作簡單,一次性投資,長期受益,適合扶持“失能”“弱能”貧困戶,其收入可解決農村貧困家庭一年最基本生活問題。
將光伏扶貧產業作為貧困戶實現長期獲益和特定的資產收益項目,佛堂嶺村30余戶貧困戶共安裝分戶式光伏電站93 K W,戶均增收3000余元,村集體年收入可增加50000元。據佛堂嶺村支書張志建介紹,光伏電站建設資金主要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其他涉農資金、自籌資金、貸款等,項目形成的資產,根據資金投入的情況折股量化到貧困戶。光伏扶貧工程有保障,能為貧困戶帶來25年的穩定收益,既可以實現村集體增收,又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有力保障。
佛堂嶺村種植黨參的歷史由來已久。以前,種植戶都是小范圍種植,個別商販經常擾亂收購黨參的價格。
為了抵御市場風險,2012年11月份,由支部書記張志建牽頭組建林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公司+政府+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運營下,發展勢頭非常好。現在采取“統一規劃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種苗供應、統一質量特性、統一組織購銷、統一加工儲藏、統一注冊商標、統一核算”。張志建既是村支書,又是合作社理事長,村黨支部參與合作社管理,形成了“支部管合作社、合作社抓產業、產業聯結貧困戶”的新體制,有效助推了潞黨參、黃芩、連翹等中藥材特色產業上規模、提檔次。
讓土特產搭乘“互聯網+”快車,走出大山,走向大市場。眼下,林鑫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全力規劃打造“佛堂嶺”品牌,通過淘寶、微商平臺銷售黨參、小麻油、小米、豆子等土特產品,積極探索一條“基地承載、合作支撐、品牌引領、電商突破”的農村電商發展道路,使昔日閉塞的佛堂嶺煥發新生機,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如何變短期“輸血”為長期“造血”?3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按貧困人口貧困程度合理折股量化至貧困戶,貧困戶持有的扶貧股可以參加收益分配,但無所有權,不得轉讓或出售。
合作社當年各項收入扣除生產經營成本、管理服務成本和彌補虧損后的可分配盈余,經成員大會決議,提出收益的20%作為合作社下年度發展基金,剩余部分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分配至貧困戶,40%留村集體使用。
“2016年,佛堂嶺村脫貧了41戶,151人。”張志建說,貧困戶脫貧后,可連續享受3年的按股分紅,以穩定收益,防止返貧。3年后,待貧困戶確定不再貧困,則終止收益權,但可以作為合作社成員,繼續享受普通農戶的分紅待遇,新出現的貧困戶可以加入合作社,享受貧困戶分紅,直到全村不再有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