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華
河南工學院
淺析現代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定位
于明華
河南工學院
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是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不僅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受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定位的影響,而且也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導向和引領作用。文章在研究職業教育的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研究了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重新對現代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進行了思考和定位,以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科學決策依據。
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定位
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是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不僅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受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定位的影響,而且也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著導向和引領作用。近年來黨和國家針對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迫切需要大家對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以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科學決策依據。
從歷史的視角來尋找職業教育,我們可以發現,原始社會的生存技能的演示和模仿就是“懵懂狀態的職業教育”,當時沒有專門的老師,沒有專門的學生,也沒有學校,一切只是為了與生存抗爭,職業“教育”活動隨時隨地自然而然地隨機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生存以及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促使人們進一步進行“職業教育”的實踐,職業教育慢慢以開始正式的學習狀態出現,但仍沒有專門的學校,僅僅是學徒式的私人教育形式,但此時的學習活動仍然是與生產活動融合在一起的,仍是一種自然狀態的職業教育。這時的“職業教育”就與當時已經從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的為政治服務、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教育不同,是不能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學校職業教育制度正式確立[1]p7。中國也是在清朝末年鴉片戰爭后,隨著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加劇才開始提出學習西方技藝,發展現代工業,并在教育改革新法令壬寅學制中把實業教育納入到學制系統中,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歷程。此時人們對職業教育雖然也有偏見,認為是勞動階級的事情,但其重要性卻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此時的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勞動者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促進技術進步的規模教育,是教人“做事”的“技術技能”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我國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職業教育系統作為與普通教育系統、成人教育系統并行的國民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經濟、科技等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越來越得到了重視,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投入不斷加大,當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當前,多元化文化的發展,職業教育越來越社會化和終身化,職業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也變得愈加的豐富,不再是生存技能教育,更多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可以說,職業教育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了:一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二為服務社會之準備,三為世界國家發展之準備,四為度個人全面發展之準備。
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研究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起來。
2.1 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的現狀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進行現代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并在支持職業教育決策和指導實踐方面已充分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
2.1.1 研究機構和隊伍建設已較完善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科研機構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從社會到院校都建立了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形成了較完善的科研機構網絡;行政機構、研究機構、院校、企業等參與職業教育科研的人員逐年增加,雖然院校的教師是參與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主力軍,但社會團體組織對科研的影響也不斷增加,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2.1.2 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隨著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發發展,科學技術研究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理論支撐和重要的科學依據,也顯得越來越重要,職業教育的研究也不斷深入,教育理論得到不斷創新。科研立項和學術論文發表問題呈逐年上升趨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的科研項目都有所參與,且呈上升趨勢,其中教育的重點課題參與的最多[2]。
2.1.3 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
2002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網開通,隨后,新的不同類別的職教網創立,為職業教育科研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同時職業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有基礎理論、宏觀政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與教學、制度建設、管理與評價等等,同時也更多的將視野推向世界,研究歐美等世界主要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及課程開發等,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2.1.4 研究越來越注重社會需求
面對時代發展的新形勢,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才培養更加重視行業產業需求,科學技術研究注重與產業企業的合作,重視成果的宣傳和推廣,注重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成果轉化率有所提高。
2.2 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存在的問題
2.2.1 研究體制機制不完善
當前的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沒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的科研工作交流和合作機制,缺乏統籌規劃,政府在其中的導向的把控作用發揮不明顯,不能有效引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研究者的交流與合作,同時也不能有效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科研的積極性,形成協同創新的局面。對于科技研究的管理也不夠規范,由于職業教育一直屬于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薄弱部分,職業教育的科研更是不被重視,雖然近30多年來盡管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立項課題數量不斷增加,但在全國總的立項課題中所占的比例從“九五”時期的4.17%增加至“十一五”時期的6.88%,增漲緩慢[2]。對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的評價也不盡合理,職業教育的科研較多的是應用研究,但研究結果的實施和推廣并不被重視,一刀切的評價制度,使得很多科研成果僅以理論研式顯現,極不利職業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
2.2.2 研究資源配置不合理
職業教育科研資源未能有效融合,院校科技資源配置力量分散,院校內各專業、各科技研究人員之間、各院校之間缺少協同作戰,經常是把自己的資源封閉在自己的范圍內,較少進行交流和共享,這不僅會產生資源浪費,而且也影響了學科間的交叉研究,導致科技實力不能充分發揮。
2.2.3 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不緊密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的科學技術研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將成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尤其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但當前高校的科學技術研究更多的局限于校園,局限于教育本身,與產業對接不夠,對經濟發展不敏感,與企業合作較少,不能較好地了解經濟發展趨勢,對科學技術研究的社會價值認識不到位,因而缺乏針對性、前瞻性,較少能將相關科學技術研究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2.2.4 職業教育研究經費投入不足
我國職業教育每年從國家財政得的經費標準太低,從教育部2008年對各省屬職業教育科教研基本情況的統計數據來看,各省屬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的經費狀況普遍較差[3];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研究很少,投入的經費及少,其他社會力量用于職業教育研究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職業教育研究經費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職業教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同時也影響著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育的發展水平和潛力,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理論支撐和科學依據。因此,我們需要認真審視并進行重新定位,以保證科技研究工作的健康發展。
3.1 著眼職業教育發展,開展職業教育機制研究
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和企業的參與,但政府該如何指導,企業又該怎么參與,當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職業教育的科學技術研究首先要立足發展,深入思考,破解政策機制難題,大膽探索研究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應擔負的職責和義務,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要重視企業在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教學實踐指導、人才培養定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企業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參與教育教學過程的途徑和方法。
3.2 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加強教學研究
育人是大學科研的重要任務,無論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還是文化傳承與創新,都是圍繞著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展開的。職業教育的科研需要加強與教學的結合,開展教學研究,發揮科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在開展科學技術研究時,要結合教學,深入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加行業企業中的各項技術研究,加強合作,要關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動態,捕捉社會熱點,發現社會難點,理論聯系實際,將所看所聽與所學所講進行深入的研究,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緊緊圍繞學科最前沿的科技發展,拓寬學生的視野,緊跟社會發展,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發展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掌握知識的應用性,了解先進的技術,培養學生的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能不斷地得到自我提升,把自己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新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3.3 堅持產教融合,做好應用技術研究
應用研究是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已知的科學原理進一步地分析、思考和開發,去發現新技術、新工藝,創造新產品,解決自然和社會問題,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應用研究根源于技術,具有“實用性、利益性和問題導向性”的屬性。它通過自身的效用和工具價值體現其存在的合理性[4]。因而,應用技術研究從根本上體現了職業教育高校科研的辦學定位、辦學職能和辦學水平。從職業教育的職能來講,其任務主要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具有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的職能。因此,從其教育職能來講,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必須圍繞人才培養,開展應用技術研究,開展技術技能的創新和積累,研究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等的應用,堅持產教融合,加強企業與高校協同創新,實現新技術產業化與新技術應用人才培養同步提高。之,職業教育的科研取向應圍繞應用人才培養,以應用技術研究為基礎,發揮其自身的優勢,才能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1]李守福.職業教育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
[2]李術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科研發展特點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1):33-60.
[3]孫琳.我國職業教育科研體系建設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0(10):4-7.
[4]文劍英.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劃界的社會學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7):79-83.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GH-073);河南省教育廳科技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5A630058)。
于明華(1978-),女,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科技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