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喆,周才文
湘潭大學商學院
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的問題和對策研究
伍 喆,周才文
湘潭大學商學院
根據最新的國家資助政策,探索現行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認定程序、認定標準、資助體系等方面進行分析,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從民辦高職院校的資助制度建設、學生資助檔案管理、資助體系、誠信感恩教育等方面,提出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改進措施,從而促進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更加公平、有效地開展。
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其毛入學率已達40%,大學生群體日益龐大,其高等教育費用逐年遞增,民辦高職院校困難學生問題的凸顯主要是因學費普遍比公辦院校高,且在校困難學生的比例了越來越大。所以,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工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辦高職院校推行精準資助,有利于貫徹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切實用好、用實專項資金,同時強化精準資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可促進教育公平。筆者作為一名長期在民辦高職院校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管理者,從精準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旨在為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工作提供借鑒。
(一)困難認定程序不夠規范
長期以來,民辦高職院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主要依據是由學生所在的街道或鄉鎮民政部門蓋章《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但是,有時街道或鄉鎮民政部門在開具相關證明材料時缺乏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調查了解,其隨意性大。因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最低生活費標準難以衡量,導致證明材料無法得到具體數據,更加難以用統一的指標認定,加大了認定困難程度的主觀性。大多民辦高職院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一般由學生申請、班級評議小組評議、輔導員審核、院系認定、學校評審等程序。但在其認定過程中存在程序不規范、標準不統一、認定趨主觀,調查缺實際等問題。在具體評選過程中,大多班級是主觀地根據申請者的人際關系好壞來核定困難學生名單,而沒有認真調查、核實其家庭經濟狀況。特別是輔導員、同學對于相處時間不長的大一新生缺乏了解、不夠熟悉,所以只能依據申請者的描述來認定困難程度,這無疑加大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的難度。
(二)困難認定標準難以界定
《關于規范普通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助中心〔2015〕115號)》不再要求申請認定經濟困難的新生及在校生在《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上同時加蓋村、鄉和縣市三級公章,以證明其家庭經濟狀況。這簡化了程序,減輕了涉及人員的負擔,體現了人文關懷;但卻提高了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難度,提高了精準資助工作的要求。盡管在制度上要求學校每學期對受助學生進行復查,但民辦高職院校只能對特殊困難家庭家訪與隨機調研相結合,以點帶面予以復查,因經費本來不足,大面積復查也不切實際。
(三)受助對象存在道德風險行為
在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的今天,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更加需要。因為有的學生受人不為己等不良風氣的影響,有的學生冒充困難學生騙取資助,其感恩意識淡薄。有的學生在獲得助學貸款后,存在還款不及時,惡意拖欠等行為,從而造成個人征信不良記錄,這些都給學校、社會、個人帶來不良影響。在實際認定、評定工作過程中,有的學生直言為了獲得參評國家助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的資格,對材料只能弄虛作假進。綜上所述,只有加強對受助對象的道德風險的防范,對部分同學的騙貸款、騙獎學金、騙助學金等行為予以堅決制止,盡量控制對學生資助工作公信力的威脅,給國家、社會和學校降低損失,消除在學生群體中引發一系列不良影響。
(四)資助檔案建設比較滯后
大多民辦高職院校對學生資助工作不夠重視,其人員配置少、流動性大,所以對資助檔案沒有統一要求,各院系資助檔案一直是未重視,有的院系甚至無學生資助檔案,無形中造成一些學生重復享受各種不同的資助,資助過于集中。使特別困難或遭突發變故的同學則得不到應有的資助。據調查,我省民辦高職院校,大多一位輔導員要帶近200名左右學生,加強和完善學生資助檔案,有助于輔導員切實做好困難學生的資助管理工作。
(五)資助結構體系不甚合理
長期以來,民辦高職院校中有條件和無條件資助的比例不協調。無條件資助是指以家庭經濟狀況作為唯一參考標準的貨幣資助,包括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占在校學生的3%)、助學金(占在校學生的20%)及其他社會資助等。無條件資助的比例偏高,滋長了學生“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有條件資助是指經濟困難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或合法勞動獲得的貨幣資助,如各種勤工助學崗位工資等收入。有條件資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勵其認真學習、奮發進取、自立自強,并能有效保護其自尊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助學,不僅能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但在現行資助體系中,無條件資助占據主導,實現了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覆蓋,而有條件資助只是作為補充,勤工崗位收入只占很小的比例,無法真正實現精準資助。
(一)規范困難認定標準和程序
1、加強和完善資助認定制度建設。根據民辦高職院校自身情況和學生特點,結合其認定的標準和程序、困難級別和特殊情況來制定相關制度。通過困難學生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負債及成員等具體情況來認定經濟困難程度,從認定制度設計上完善精準資助。
2、優化困難認定評議機構人員結構。可根據班級宿舍和班干部的分布、男女比例、民族比例等情況,優化評議小組人員結構,認真對申請者的公開認定,從而完善精準資助。
3、科學量化評議內容。由班級評議小組認真審核申請者的證明材料和相關陳述,科學量化申請者經濟困難程度,并取其小組成員量化的平均值,這真實地反映其的經濟貧困程度,為輔導員審核提供科學依據。評議小組成員和申請者同處一班,對申請者的經濟狀況最了解,其內容有較強的說服力,同時可規避評議人員因個人情感對評議結果的不良影響。科學量化評議內容,完善其精準資助。
4、公開評議程序和結果。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可限定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其評議結果,只為量化申請者困難級別。在評議過程中,實行輔導員和評議小組成員交叉監督,確保評議程序規范,暢通反饋,評議最終結果公平公開,有效實現精準資助。
(二)加強誠信感恩教育
誠信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勤于積累,通過積極參加各級部門舉辦的各類誠信感恩主題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并充分挖掘正面典型,樹立其誠實守信、關愛他人的意識。
1、定期開展誠信感恩教育。在各年級學生中定期開展分享交流會、誠信征文比賽、文藝匯演等各種形式的誠信感恩教育活動,培養其誠信感恩的意識。
2、評選感恩勵志先進個人。新生入學教育中著重培養其誠信感恩意識,通過評選感恩勵志先進個人,樹立誠信感恩勵志典型。
3、加強學生黨團干部定期聯系制度建設。通過建立老學生黨團干部定期聯系新經濟困難學生制度,一對一解決其在學習、生活及心理方面等困難,并對其進行正面引導和人文關懷。讓困難學生意識到個人誠信檔案是法律層面的,從而避免其惡意拖欠貸款、不還貸等行為。
(三)建立和完善資助工作檔案
按照資助檔案建設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資助檔案管理,確保資助檔案的真實、完整和安全性,發揮檔案管理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電子動態檔案。通過家訪、電話回訪、側面了解等途徑,及時更新電子檔案,并詳細記載所有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及變故、獎助情況。
2、注重調研的輔助作用。規范從輔導員、室友等多個方面調查的受助學生信息管理,為推行精準資助起輔助作用,同時對受助名單進行公示,接受廣大師生的監督。
(四)建立和健全精準資助體系
民辦高職院校應建立和健全以無條件資助為主,有條件資助為輔的精準資助體系。
1、發揮獎助學金的激勵作用。引導經濟困難學生奮發圖強,認真學習,培養其競爭意識,發揮獎助學金的激勵作用。
2、強化勤工助學的育人作用。勤工助學是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中的重點。一是強化校內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讓受助學生發揮其專業優勢和業務能力,積極參與到校內的教學、科研中,既可為其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又能培養其綜合素質。二是通過校外勤工助學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也可通過校企合作,支持學生參加校企合作單位提供的兼職崗位,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為其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石的基礎。
總之,民辦高職院校應規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和程序,逐步提高學生感恩意識,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學生資助檔案和學生資助。努力推行精準資助,有效解決個性需求,有機結合資助和育人,切實落實好各項資助政策,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服務宗旨。
完善民辦高職院校精準資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與面的結合、物質與精神幫扶相結合,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方可實現教育公平。
[1]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
[3]伍冬云.大學生精準資助問題研究[J].管理觀察,2016
[4]吳麗仙.建立精準學生資助工作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5
[5]蔣瑩穎.高校學生精準資助模式探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院學報,2016
.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實踐和探索[J].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