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茁淳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秦阿杰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論職業打假人是否適用經營者欺詐行為下三倍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唐茁淳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
秦阿杰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維權意識的提高,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明確規定了若經營者存在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提出三倍賠償的請求,并且保底金額為500元。所謂懲罰性賠償,是指法庭判定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即損害賠償金不僅是對權利人的補償,同時也是對故意加害人的懲罰。近些年來,部分人士利用法律的漏洞,通過提前踩點觀察等方式,利用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和商品的瑕疵,向法院提出懲罰性賠償的請求進而牟取經濟利益,這類人也被稱為職業打假人。部分職業打假人利用信息優勢,甚至將職業打假擴充為一個產業,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關于職業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以及是否能夠獲得懲罰性賠償在界內存在較大爭議。本文通過一個典型案例切入,對職業打假人是否適用經營者欺詐行為下三倍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展開詳細討論。
職業打假 經營者欺詐 懲罰性賠償 消費者
(一)案由
孫銀山要求歐尚超市江寧店支付十倍賠償金一案
(二)案情介紹
2012年5月1日,原告孫銀山在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直接從貨架上取下其數日前即發現臨近保質期的“玉兔牌”香腸15包,其中價值558.6元的14包香腸已過保質期。原告孫銀山到收銀臺結賬后,徑直到服務臺索賠。因協商未果,原告孫銀山訴至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要求歐尚超市江寧店支付售價十倍的賠償金5586元。
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辯稱:原告孫銀山明知香腸已過保質期而購買,可見原告的購買目的是謀取不當利益,而不是用于生活消費,因此原告不是消費者,不應當獲得十倍賠償金。請求法院駁回原告孫銀山的訴訟請求。
(三)判決結果
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條、第二十八條、第九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判決: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10日內支付原告孫銀山賠償金5586元。
一審判決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間內均未上訴,該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四)本案爭議焦點
1.職業打假人是否為消費者?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消費者是相對于銷售者和生產者的概念,只要具有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行為,并且不是用于生產銷售的,就應當認定為是生活消費需要,即屬于消費者。本案中,原告孫銀山實施了購買商品的行為,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未提供證據證明其購買商品是用于生產銷售,并且原告孫銀山因購買了過期食品而要求索賠,屬于行使法定權利。因此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認為原告孫銀山不是消費者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
2.職業打假人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關于職業打假人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一直以來都是業內關注和熱議的焦點。直至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明確規定:“因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發生糾紛,購買者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生產者、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藥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對知假買假的索賠的法律爭議,才算給予了一個較為明確的司法結論。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為止,只有在食品和藥品范圍內發生爭議時,才明確規定了職業打假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而在其他行業,由于我國法律尚未做出明確規定,當職業打假人提起訴訟時,最終的判決結果往往有賴于該院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至于在藥品、食品之外的其他行業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筆者將在接下來的部分進行論述。
3.經營者欺詐行為如何認定?
本案中超市作為專業賣家,負有保證食品安全的法定義務,應當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妥善貯存、定期檢查所售食品,并對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及時清理下架。食品的保質期標示于食品的外包裝之上,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有能力發現食品是否過期,并應及時將超過保質期的產品清理下架。但是被告歐尚超市江寧店在負有法定義務的前提下,仍然銷售超過保質期的香腸,因此其主觀狀態可以認定為明知或推定為明知,其行為應當認定為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如果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定性這個行為,那么此行為構成欺詐行為。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經營者欺詐行為五花八門且較難界定,筆者也將在后文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職業打假人身份的法律認定
職業打假人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其是否為消費者這一問題上。從我國目前的立法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在第二條規定了:“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屬于我國立法上的漏洞,職業打假人的法律身份并未得到確認。
筆者認為,職業打假人應屬于消費者的范疇。首先,法律調整的對象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的動機,因此從行為上來界定職業打假人是否為消費者更為合理。只要職業打假人具備了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行為要件,并且不是用于生產銷售的,就應當認定為消費者。其次,從立法目的來說,盡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未規定明確規定消費者的范圍,但它畢竟是一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懲罰違法經營者的法律。而職業打假人在與違法經營者作斗爭的同時,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這點是與我國立法精神相契合的。
(二)職業打假人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規定的認定
在藥品、食品行業內,相關司法解釋已規定職業打假人適用三倍懲罰性賠償。那么,對于缺乏相應司法解釋的其他行業,是否也適用這一規定呢?筆者認為,從立法目的來說,職業打假人是適用懲罰性賠償這一規定的。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欺詐行為責任)的立法目的來看,主要是為了懲罰造假者的違法行為,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這點上來說,職業打假行為與我國立法目的是不謀而合的。此外,職業打假人通過打擊經營者的違法行為而獲取懲罰性賠償,不僅對銷售、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的經營者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更有利于喚起廣大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使消費者的權利能夠及時地得到維護。
(三)經營者欺詐行為的認定問題
由于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未對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做出明確規定,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可以參考最新的《民法總則》中關于欺詐行為的認定。《民法總則》中第148條對欺詐行為做出了明確定義: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其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結合民法總則的規定,可對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做如下定義: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中包括假貨、質量低劣的商品等,或是在提供服務時,以偷工減料、以假充真、欺騙、多收費等欺詐手段,使消費者違背真實意思表示,陷入錯誤決定而做出接受商品或服務的行為。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欺詐行為包括三個構成要件:
1.主觀上,經營者有明知商品有瑕疵或服務中包括欺詐手段的故意。
2.客觀上,經營者實施了具體的欺詐行為。
3.對消費者而言,造成了消費者違背真實意思表示,陷入錯誤決定而做出接受商品或服務的行為。
(一)職業打假人屬于消費者的范疇
結合本案的判決結果可知:消費者是相對于銷售者和生產者的概念,只要具有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行為,不是用于生產銷售的,就應當認定是為生活消費需要,屬于消費者。應當從消費行為而不是消費動機,來判斷是否屬于消費者。從消費行為上判斷,職業打假人屬于消費者的范疇。
(二)職業打假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結合本案的判決結果以及《食品安全法》的規定,消費者發現銷售者出售的食品屬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過期食品而主張價款十倍賠償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銷售者以購買者明知食品存在質量問題而仍然購買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食品、藥品行業內,經營者不能以購買者明知食品存在質量問題提出合理的抗辯理由。從食品、藥品行業內延伸到我國的其他行業,盡管相關法律未作明確規定,但從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有效懲治經營者等方面來說,將職業打假人納入懲罰性賠償的索賠對象,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經營者欺詐行為的認定
結合本案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的規定,可對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做如下認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中包括假貨、質量低劣的商品等,或是在提供服務時,以偷工減料、以假充真、欺騙、多收費等欺詐手段,使消費者違背真實意思表示,陷入錯誤決定而做出接受商品或服務的行為。
近幾年來,由于相關立法以及司法解釋的缺漏,導致各地法院在裁決此類職業打假案的標準不同,甚至一個法院的法官彼此之間在職業打假人的身份認定問題上持相反觀點,這不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因此,筆者結合本案,對徹底解決職業打假案件的糾紛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一)提高廣大消費者的維權意識
在我國,消費者由于受限于知識水平的不足、法律素養的缺失和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再加上自身勢力過于單薄等原因,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往往選擇忍讓、妥協等態度。正是由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低下,讓那些違法分子更加肆無忌憚地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導致我國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一直嚴峻的現象。而基于消費者自身力量較為薄弱的問題,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7條第七款和第47條規定了消費者協會可以代表消費者進行公益訴訟的制度。對此,我國相關政府的職能部門應完善消費者與維權組織的溝通渠道,如在線咨詢、郵件咨詢、上門咨詢等渠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消費者和維權組織之間的聯系機制,讓消費者協會成為眾多消費者的代言人,喚醒廣大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而伴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經營者在生產商品時也會更加嚴格控制產品的質量,職業打假案件也將相應減少。
(二)執法機構應加大執法力度
我國一些執法機構自身的疏忽、執法力度的不足,是造成假冒偽劣產品頻繁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執法機構的執法力度不足,導致職業打假人的存在具有必要性。試想一下,如果執法機構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對違法的經營者做到“早發現、嚴處罰”,那么,職業打假人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我國各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商品監督部門有責任加強監管與處罰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的經營者。
(三)早日出臺司法解釋,彌補立法的缺漏之處。
職業打假人之所以存在并引發廣大糾紛,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缺失造成的。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這一司法解釋的出臺,標志著在食品和藥品領域內發生職業打假糾紛時,有關法院可援引這一司法解釋來做出職業打假人適用懲罰性賠償這一規定的合法判決。而在食品、藥品以外的其他行業,有待于司法解釋的盡早出臺,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有關職業打假的糾紛問題。
綜上,職業打假人應納入消費者的范疇。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職業打假人強烈的維權意識,他們往往能夠通過法律的手段維權成功。他們的索賠行為對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商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震懾作用,讓其違法行為暴露在公眾面前,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正因為職業打假人的打假行為對消費者和整個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正外部性作用,并且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和精神,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職業打假人適用經營者欺詐行為下三倍懲罰性賠償的規定。
[1]何夢如,《職業打假中正當維權與敲詐勒索的界限》,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4-3-20
[2]楊菲兒,《職業打假人的法律思考》,法制與經濟,2016-6-16
[3]周賢鋸,《職業打假人現象的法律探析》,法制博覽,2016-5-15
[4]李曦,《知假打假者是否算消費者》,法制博覽,2017-1-25
[5]殷薇,《論職業打假人在食品安全法實施中的地位》,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