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敏 贊皇縣城鄉規劃局
城市規劃中規劃要點分析
劉艷敏 贊皇縣城鄉規劃局
生態城市規劃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標志,是規劃理念的升華,是環保意識的覺醒,是發展觀念的變革,是今后城市規劃的目標和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所需要遵循的原則及城市生態現狀,進而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的要點。
生態城市 規劃建設 要點
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要有科學的、高起點的、切合實際的規劃,在規劃思想里導入經濟、社會、生態的因素,按符合生態要求的原則進行生態規劃。它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市、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
(一)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原則。在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過程當中應該要結合城市的具體情況,所處的區域特征,運用宏觀系統性的觀點進行科學的部署和規劃,最終后果讓城市人口規模與城市的用地面積相適應發展,與此同時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和幫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不能片面的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在實際的工作過程當中發現,一個優秀的城市建設規劃和決策人員,應該具備“德藝雙馨”的素質,也就是說能夠將城市的軟環境與硬環境都列入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工作過程當中,最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
(二)合理布局城市規劃體系原則。對于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區域的地理特征和實際情況,采用以中心城市輻射向周邊城市的布局方式,確保各個城鎮是分工明確,層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榮發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將這種經濟發展效應輻射到各個城鎮和農村地區,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最大化的確保整個區域內的生態平衡,盡可能多的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發展目標。
(三)實施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原則。實施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發展戰略,就必須保證區域城市內的主導產業是能夠最大化的代表現代文明的發展潮流、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發展方向的新型生態產業。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前期,規劃人員和決策者必須要清晰的認識當前區域內城市的發展實際,尋找到影響生態環境發展的關鍵所在,并運用科學系統性的觀點來對存在問題的產業結構進行整改和調整,將生態建設的理念灌輸到企業和居民的意識里,加大力度發展好生態產業,最終組建成為一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高度統一和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
1.城市綠地日趨減少,土地利用與建設擴張帶來自然生境退化,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空氣難以凈化,噪音難以降低,不利于居民的健康。
2.城市氣候發生了局部變化,二氧化碳的增大,使城市的溫室效應日趨顯明,建筑物和瀝青馬路發出的熱輻射更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加上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不斷增加,阻礙了城市的通風,城市的中心地區氣溫往往高出周圍2℃~4℃。
3.城市污染不斷加劇。城市工業化進程加快,城市廢氣、廢水、廢渣排量增加,致使城市的空氣質量下降,水系環境惡化,垃圾無序堆放等城市問題的產生。
4.水資源日趨緊張,尤其是城市飲用水的缺乏,城市的河流和地下水因污染而不能飲用,城市的排水系統使降水很快流入河流,難以補充地下水。
(一)編制科學的生態城市規劃。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各項環境質量指標均應達到國家先進城市的最高標準。(1)高效能的運轉系統。(2)高水平的管理系統。(3)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 (4)實行城鄉一體化規劃,優化城鄉空間結構。
(二)采取措施緩解交通壓力。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交通壓力增大。從未來的發展看,汽車數量的急劇增長以及由此帶來交通與環境系列問題,我國城市普遍缺少應對的有效措施。如何實現城市交通的合理運行,是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交通生態走廊是與生態城市相關聯的一個重要概念。是與生態城市核心、或是區域發展的“心臟地帶”相連接,屬于城市建設與區域開發通過“交通走廊”為支撐條件的地理空間概念。建造交通生態走廊,就是要完善城市交通規劃,使城市主要街區與交通干線有綠色環帶包圍,形成良好的生態走廊,從而改善城市環境。
(三)做好區域綠地規劃。構建城市綠地系統體系應當對區域綠地現有規劃和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嚴格控制住城市生態網絡和生態格局的重要片區,爭取實現區域綠地的高覆蓋率。區域綠地的規劃建設應當納入到城市綠地規劃建設體系當中,形成全市范圍內的生態安全格局。可以將城市綠地版塊、廊道和區域綠地相連,從而形成綠地網絡,構成綠地系統。區域綠地規劃包括15類用地:郊野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岸線綠帶、消落帶、大中型水庫及沼澤、結構性補償綠地、自然遺產、自然災害易發區、基礎設施防護帶、地質地貌景觀區、山體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以及其他區域綠地等。中心城區著重建設“多鏈、多點”結構鏈式綠地,與城市內部的風景綠地、生產林地和防護林地相結合,形成城、林、山、水融為一體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從而確保生態宜居城市規劃建設的生態背景。
(四)做好城市景觀規劃。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城市景觀設計的三大原則。城市景觀設計應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科技、現代理念、現代生活于一體,塑造現代文明。構成城市景觀的基本要素有路、區、邊緣、標志、中心點,它們是城市圖像的骨架,應使它們有機結合,相互協調,創造出新的、鮮明的景觀;城市的空間天際輪廓線是城市的遠景,是城市生命的體現(如上海的外灘建筑群輪廓線),同時也是城市潛在的藝術形象,一定要做好;要做好主要街道景觀設計;在重點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進行低層的景觀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等岸邊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
總之,我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態學規律辦事,才能使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能夠被人類持續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持續擁有這美好的地球家園,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