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石油學會教授 武航
讓富油氣區再富得流油
□ 文/中國石油學會教授 武航
點評二
目前,全球石油產量的70%來自投產10年以上的老油田,而我國原油生產的主力則是開發30年以上的老油田。2013年中國原油產量2.1億噸,其中陸上原油產量約1.5億噸,而中國陸地超過半數以上的油田都為老油田,其產量超過全國油氣產量的70%。此外,從動用儲量和年產油量來看,老油田是油田開發的主體,進入“雙高”開采階段的老油田產量和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79%和73%。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老油田構造復雜,儲層非均質性強,尚有大量剩余油以及未發現儲量和未動用儲量滯留地下,這是實現老油田穩產的重要物質基拙。
富油氣區帶具有雄厚的資源基拙,在老油田的儲量和產量構成中均占據主體地位。一般而言,富油氣區帶都位于富油氣凹陷中的正向二級構造帶,處于油氣運聚的最有利位置,雖然歷經多年勘探開發,已探明的油氣儲量規模較大,儲量品質較好,開發動用難度小,效益高,其有待發現的油氣資源依然豐富。中國石油2005—2015年累計新增探明儲量76億噸,其中老油田精細評價直接滾動探明儲量達到31.4億噸,占總探明儲量的41.4%,尤其是最近三年,每年新增探明儲量中老區直接探明儲量占比超過50%。累計新建原油生產能力14776萬噸,其中老區新建原油生產能力6101萬噸,占比達到41.3%,由于投資渠道原因,部分老區滾動增儲建成的能力統計入新區產能,如果算上這部分能力,那么整個老區新建原油生產能力的占比還會提高。這些既說明老區在中國石油增儲上產中的主力地位,也說明老油田資源基拙依然雄厚。
可以說,搞好富油氣區帶開發中后期整體再評價,挖掘老油田資源潛力,夯實老油田穩產的資源基拙,對中國石油實現穩定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案例我們看到,整體再評價以油藏地質重新認識為核心,勘探開發結合、動態靜態結合、定性與定量方法結合,重新開展構造、斷裂系統的精細落實,重新進行地層劃分和儲層的細分對比,重新復查老井含油氣信息,重新細分油水系統,重新認識地下油氣水分布特征。在新的地質認識基拙上,整體協調考慮新增探明儲量和改善老油田開發效果,整體研究、整體部署、整體評價、整體探明和整體開發,推動老油田增儲上產、盤活未動用儲量、開發調整等工作有序開展,為老油田的穩定發展奠定基拙。
通過案例我們也看到,中國石油富油氣區帶開發中后期整體再評價工作從試點到全面的成功推進,成效十分顯著。不僅有效盤活了老油田沉積多年的未動用儲量,而且在新認識指導下,實現了低效儲量、難采儲量的有效開發,避免了大量勘探投資的長期閑置,并有效緩解了老油田資源緊張的局面。2010—2015年,累計盤活未動用儲量1.2億噸,新建產能28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