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婷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0
法治視野下高職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馬 婷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0
高職學生作為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其公民素質直接影響了法治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在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加強對高職學生的公民素質的培養,提升他們在民主知識、尊重包容、溫和理性、服從素養、自治自制、參與公事等方面的能力,助推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
法治;高職學生;公民素質
我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與之相對應的,公民素質并沒有長足的進步,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到2020年時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果經濟發展的同時,公民的素質沒有對等的提高,社會將出現很多匪夷所思的新問題,諸如“扶不扶”的選擇,困擾了很多人。
公民素質體現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過程中所具有的體魄、智力、思想道德總體水平。它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高職院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之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更要是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管仲曾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續、繁衍、傳承。而人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在理論知識層面,他身上所表現出的素質、修養才是教育的完美體現。
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我國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法治的思維和理念已經逐步深入民心,但泱泱大國,還是有很多地方、很多民眾信權不信法,“人治”的觀念揮之不去,依法治國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在法治的角度,提升高職學生的公民素質,是未來一個階段職業院校的重要任務。
公民教育是以培育年輕一代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并能夠積極、理性地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社會主義民主素養為終極目標。《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職業院校尚未把人的綜合素質培養放在首位,還是停留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尤其是實踐操作能力的訓練,希望把學生培養成離開校園就能上崗工作的職業人。
職業院校對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與教育,有的是一帶而過,更多的學校則是將此納入到德育教育的范疇內,或者是由兩課教師在思想政治課上完成,這顯然是對公民教育的曲解和不重視。大學生的公民素質教育應當包括思想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素質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等。因此,職業院校不能僅用思想政治教育就涵蓋了公民素質教育的全部。
(一)社會、家庭多方關注,形成體系教育
鑒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國自學齡前兒童開始,教育就是以知識點的灌輸為主,輔以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學之后,更是圍繞升學、高考為核心的應試教育,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或者學生本人,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成績分數上,其他的無暇顧及。這樣的教育模式,違反了教育的規律,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只把學生當做考試機器來訓練,沒有當做人來培養。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考試其他都不會,才會出現有些學生到了大學生活都不能自理,還需要家長全程陪讀的現象。反觀西方發達國家,公民的素質教育已成體系,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且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西方的青少年從年少時期就懂得愛護環境,關心國家的政體及國家大事,遵守社會公德,懂得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身的權利,知曉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承擔的責任,等等。相比之下,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的關注點除了學生的成績外,還應幫助其不斷提升個人的公民素質。只有公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我們才能邁進現代文明社會。
(二)法治范疇內提升公民素養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訓導百姓成為臣民或者良民,從來沒有把百姓當做公民來對待,百姓只能聽從政府的指令履行自己的義務,很少能夠行使自己的權利。新中國成立后,百姓的公民意識逐步被喚醒,公民與臣民相對,是指具有某一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黨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國已被列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培養全體公民在這個法治國家里知法、守法、懂法、用法,摒棄過去那種信權不信法的惡習,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在法治的范疇內培養高職學子在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生活技巧、素質、能力,提高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培養他們的法治精神,養成遇事找法、懂得用法的習慣,公平、公正、公開的處理解決問題。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會主義國家內,共同促進全體公民素養的提高。
(三)逐步提高高職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我國的職業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職業院校的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除了理論傳授、實踐指導外,還應重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培育。我國是制造大國,但非制造強國,我們要以工匠精神為動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這一制造強國戰略。工匠,是具備高超創新創造創意能力的人,工匠精神,是敬業精業興業精神。在大學階段,我們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逐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在繁華浮躁的社會中心無旁騖、認真鉆研的精神,要讓他們在青年時期就要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要讓他們明白只有依靠他們的努力和拼搏中國才能邁入世界強國。
(四)構建誠信價值體系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維系社會正常發展的重要準則,也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努力構建誠信型社會,積極探索社會誠信教育新模式,塑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不斷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提高自律精神。要加大對社會失信現象的打擊和懲處力度,用法律和規范的手段為整個社會營造出一個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環境。高職院校要將誠信建設擺在更高的位置,從思想上重視起來,進而逐漸融入日常教學生活中去,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并選擇道德誠信,學校還應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在青年時期就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共同構建社會主義誠信價值體系。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公民的素質并未顯著的進步,甚至有人說彭某案中那句“不是你撞得你為什么要扶”讓國人的素質倒退十年。近些年,社會上的一些熱點話題、熱點新聞完全顛覆了儒家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的要求。中國游客在他國遇到的一些特殊的“禮遇”也讓很多中國人深思,我們的國民教育怎么了。因此在這個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的特定時期,公民教育、公民素質的整體提高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當代的青年學子,肩負著未來社會建設的光榮使命,他們的素質代表了未來國人的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公民素質的培養。職業教育應成為一種關涉公民生活的教育,而不再是一種純粹的職業訓練或技術教育。職業教育要在法治精神的引領下注重喚醒學生的公民精神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使其成為具有公民技能的技術勞動者。要在技術教育的基礎上,超越技能教育的狹隘性,引導受教育者自覺去認知公民身份,學習公民知識,完善公民德性,參與公民實踐。逐步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公民意識,即獨立自主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科學理性精神、環境保護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國際意識或全球視野等等,讓職業教育為現代社會培養合格的“基礎公民”。在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共同努力下,希望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上躋身一流強國的同時,公民的整體素質也能有長足的進步,早日建成現代文明社會。
[1]張鵬超.“90后”后高職學生公民素質教育及其實施路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7).
[2]楊維.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有效性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5).
[3]嚴勵.法治建設的基石——構建法治文化與提高公民素質[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4]徐趁麗,陳小平.公民意識視閾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及路徑[J].法制與社會,2016(12).
G711
A
2095-4379-(2017)29-0036-02
馬婷(1982-),江蘇鎮江人,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教育。
*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科基金項目課題“高職學生事務管理的法治化研究”(2015SJD289);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科基金項目課題“當代高職學生公民素質培育研究——以船舶學院為例”(2015SJB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