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海清
江蘇振強律師事務所,江蘇 江陰 214431
經濟法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作用的思索
奚海清
江蘇振強律師事務所,江蘇 江陰 214431
將法治范圍擴充到農業的發展中,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強興我國的農業之路是一個重要的途徑。通過法律方式,國家有效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對農業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從而形成和諧的發展局面。文章通過對經濟法用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凸顯其重要的扶持和管理作用。
經濟法;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擁有著9億農民。農業經濟所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大小、其發展狀態是否良好,直接關乎到我國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收入、農村地區的穩定和平、以及各產業之間的協調。但是,當前由于我國農業的發展基礎有限,其發展現狀顯得十分嚴峻。例如,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的生產能力和效益下降,農業產值較低;農業資源的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現退化的現象,農業的生態循環出現問題;農業發展中現代化技術的運用效率低,導致農業市場化進程緩慢,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以上這些普遍現象是農業發展的方向出現偏離,甚至直接忽視了農業發展出現慘淡局面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國民經濟受到制約的原因所在。任憑這樣的現狀一直延續下去,中國經濟發展會嚴重缺失,失去一個有力的產業支撐,更加嚴重的后果還會帶來更多的社會隱患,從而導致我國社會的不和諧與穩定。所以說,改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應以法律手段為本,規范法治化的管理,以法律為背景強興農業發展。經濟法作為法律體系中的重要而獨立的部門,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為,為了當下人們以及下一次子孫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進行的一種資源利用和保護方式,以期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和環境能夠協調統一。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追求平衡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特性,針對我國來講,由于發展基礎薄弱,資源分布也不均勻,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充分帶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尤其是農民種糧的主動性,與此同時,還要關注生產與環境的和諧。將這兩個方面很好的把握,對于解決農業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更快實現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經濟法體系是以國家適當調控為手段,通過干預經濟,對社會進行調節,從而實現經濟協調發展和增長的趨勢,同時還可以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和規范,既具備公法權利,又具有私法的特性,是新型的法律部門的體系。經濟法中的農業經濟法是主要針對農業經濟調整的法律規范和重要部分。
(一)公平正義,以不公平求公平。各市場主體的能力不同,許多情況下,需要經濟法起到特權作用,將相對薄弱的一些主體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公平。中國的農業正是如此,由于長時間的輕視導致發展失衡,而經濟法可以提供法律上的相對公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法注重保障個人與社會的整體利益,其核心正是通過保護公民利益從而實現與社會利益的辯證和統一。要想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更需要兩者的利益關系,從一定角度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法的統一。農業經濟法基于公法與私法特性于一體,能夠規范政府的農業經濟干預,形成農業市場的完善和良好發育,有效杜絕失靈現象的出現,確保經濟發展處于良性的發展模式,進而促進和維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穩定。
(一)健全價格法律制度,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農業是經濟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能夠獨立的有力基礎,想要大力發展農業,就要調動農民的生產意識,從農民的現實利益出發,農民的生產意識源于農業增收。因此,我們需要保障農民能夠在農產品市場流通中獲得相應的利益,在流通形式、流通規則上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規范和保護,尤其是對價格的規范,從而使農業在良性的發展環境中進步。我國《農業法》明確指出:國家要對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農業產品進行保護并收購。《價格法》的相關法律也有過相關顯示:當糧食等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出現偏低現象,政府可以給予干預措施起到保護作用。這些法律上的調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實際上是要保障農產品的價值,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對農民生產意識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然而,由于法律的實踐過程需要具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需要我們進一步健全價格法和農業法,明確相關法律制度,包括保護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以及行駛權利過程中的流程和具體權限。除此以外,還要不斷擴大保護價格的范圍,對用于農業生產的相關資源也進行價格保護,從而使生產成本降低,減輕農民的投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的生產主動性。
(二)完善金融法規,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在當今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中,由于金融體制出現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我國農村的金融資源也出現不同形式的緊缺,甚至愈來愈嚴重,導致農村金融體制發展中的矛盾不斷出現,偏離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正常軌道。比較突出的現象是,農村金融支持機構數量減少,信貸的資源出現匱乏,在一定程度上中斷了農村的金融服務。由于金融系統具備獨立性,在其對于資金的運用方面必然符合商業化的運作目的,希望可以最大程度上實現資金收益,可是,鑒于當下我國的農業屬于弱勢發展狀態,難免會出現高投入低收益的金融風險,再加上農村的信用系數不高,信用建設中的質押擔保過程復雜,許多金融機構還是不希望更多的涉及到高風險的投入,因此,從金融服務機構本身出發,信貸方面的資金支持力度遠遠不足。另外,由于信貸風險采取的是責任管理,許多硬性的責任約束導致金融工作人員不愿意支持農業放貸,還是愿意將金融資金投放到城市中,這樣制約了農業資金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我們運用金融法規來規范金融支持,也就是采取國家調控手段,使金融機構服務農業經營,積極配合各大農業企業的建設和發展,真正意義上擔負農業產品生產與經營的信貸責任。與此同時,發展民間金融機構,賦予他們一定的合法性和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將整個農村信貸控制在國家金融范圍內,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深化改革,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三)完善財政法,建立農村公共財政,構筑“農業安全網”
農村財政指的是,在農業經濟活動中為了實現發展需求而取得、利用、管理資金財務的一系列活動,它是一個將國民收入進行分配與再分配的過程,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發展下,公共財政的建立是必然,然而,中國的困擾問題出現在過于區分農村和城市,并且不由自主的傾向于城市,甚至只針對城市居民,這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法律和制度存在缺陷、輕視農村發展的結果。農村公共發展中的許多方面都會影響農業生產和發展,例如,農村治安管理、農村水利設施、農村道路工程等,這些都會制約農民的增收過程,這些方面的不足會影響國民經濟與農業發展的協調。就此,需要從城鄉發展、區域協調、社會經濟與自然和諧等方面出發,使農民享受真正的待遇,盡快構建農村公共財政制度,讓整個農村和農業建設都能夠享受資源。重點進行農村的公共資源建設,逐步優化財政法,加大農村財政的投入力度,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強化科技管理、安全制度和基層社會保障方面的體系構建,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良性的發展環境。
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我國整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部分。經濟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采取有效手段進行解決,因此經濟法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通過運用經濟法的調控可以使農民的生產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提升,增加農業產品的產出和收入,從而化解農業發展中的諸多影響因素和問題,實現可持續的協調發展過程。因此,我們要不斷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以及探索其應用,以期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積極作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1]賀艷梅.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法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05,05:1-2+5.
[2]時靜,孫迪,溫亮強.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南方農機,2017,01:72+84.
D922.29
A
2095-4379-(2017)29-0084-02
奚海清(1963-),男,漢族,江蘇振強律師事務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