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斌
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1200
淺論新型捕羈關系之構建
孟 斌
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檢察院,北京 101200
逮捕制度作為對犯罪嫌疑人的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對防止犯罪嫌疑人干擾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司法實務中逮捕決定被異化為變相定罪,使得犯罪嫌疑人在無干擾訴訟活動可能的情況下仍然被繼續羈押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不僅損害了犯罪嫌疑人作為在押人員被羈押時所應享有的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的法律規定的權利,混淆了逮捕同捕后羈押之間的關系,不利于正確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本文旨在通過對部分在押人員申請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事例的分析,結合相關理論,對構建我國新型逮捕和捕后羈押的關系提出可行性建議。
逮捕;捕后羈押;羈押必要性;強制措施
2012年,刑事訴訟法進行了修改,對逮捕這一強制措施從適用標準和證明標準上都進行了完善。其中,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對于有證據證明有犯罪行為發生、有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逮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審查批準或者決定逮捕的案件,應當有證據證明由犯罪事實,有證據證明由犯罪事實是指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經查證屬實的。由于刑事訴訟法規定,逮捕之后的羈押期限一般為二個月,因此,捕后羈押可以被看作是逮捕所帶來的一種結果。
然而,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改變了以往捕后羈押僅僅是逮捕的結果的設定,允許檢察機關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對其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辦案機關提出建議,建議變更強制措施。這就表明,捕后羈押不僅僅是逮捕的后果不能變化,而是具有獨立訴訟意義的訴訟內容,擁有獨立的內容和訴訟價值,同時也可能隨著案件辦理的變化而變化。由此,捕后羈押不再是依附于逮捕的結果,而成為可以改變的訴訟內容。這一全新的變化也體現在2016年2月發布的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當中,在此規定中,明確規定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法律依據、辦理程序和提出建議的標準,明確了在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中,對于四類情況應當提出建議,對于十二類不致發生社會危害性的情況可以提出羈押必要性審查建議。這就在法律上明確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規則和標準,有利于明確逮捕和捕后羈押之間的關系,明確捕后羈押的獨立位置,捋清二者之間的關系。
逮捕,是指對較大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判決生效之前剝奪其人身自由,較長時間地羈押在看守所內的一種強制措施。[1]逮捕由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由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2]根據刑事訴訟法、相關司法解釋和有關規范性文件的內容可以看出,逮捕作為一種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具有臨時性、強制性和非刑罰性的特點。臨時性指逮捕是一種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臨時采取的措施,并不持續較長時間,一般而言逮捕之后的羈押期限為二個月,確有法律規定的情況可以最高延長至七個月,之后如果案件尚未辦結,那么必須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要求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釋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強制性是指逮捕是一種由辦案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國家強制力,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羈押場所等待并配合案件辦理的行為,它所依托的是國家的暴力,具有強制性。非刑罰性是指逮捕作為一種審前措施,其目的在于將有可能妨礙案件辦理和真實查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拘束在羈押場所內,使其無法干擾案件辦理、無法影響社會秩序,從而確保案件辦理的正常進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而刑罰則是國家針對犯罪所采取的報應措施,旨在對犯罪人的犯罪行為進行理性的報應,并實現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目的。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規定,非經法院依法判決,任何人不得被宣布有罪。這就意味著一切宣判之前的刑事訴訟活動都不可能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法律后果,而刑罰作為刑事判決所導致的法律后果,也就不可能出現在逮捕這一審前羈押的強制措施之上。
盡管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了逮捕這一強制措施的定位。然而,由于部分司法工作者對逮捕的定位存在一定的認識錯誤,導致在實際工作當中出現了混淆逮捕同刑罰的區別,過分擴張逮捕影響的情況發生。
一是錯誤認識逮捕實質,將逮捕同刑罰先混淆,錯誤認為逮捕為量刑情節,從而加重對被告人的處罰。二是捕后量刑情節發生變化,但辦案機關堅持逮捕時情節,否認捕后羈押中情節變化能夠影響在押人員羈押必要性的變化。三是曾經故意犯罪應當逮捕的情況適用僵化,損害了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
捕后羈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依法逮捕之后在逮捕期間內持續的被留置于羈押場所的狀態。捕后羈押,實質上是司法機關依照法律程序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可能妨礙案件辦理和真實查明,有可能造成社會危害性時,強制性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留置于羈押場所并配合辦案機關的訴訟活動的一種訴訟狀態。[3]之所以將捕后羈押同逮捕相分離,使其成為一個不同于逮捕的獨立的訴訟內容,就在于逮捕具有階段性,是一個點,逮捕的決定只能反映在作出逮捕決定之前案件辦理過程中查明的事實和有關訴訟內容、情節。然而社會生活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逮捕時的案件事實不可能完全是判決時的案件事實,更不可能是逮捕后的案件事實,案件事實不僅會隨著偵查活動的不斷開展而有新的內容被發現,量刑情節也會隨著偵查活動、審查起訴活動乃至審判活動的開展而出現新的變化。在逮捕之前并未達成和解和輕微刑事案件,在逮捕之后很有可能會達成和解并取得諒解。在我院2015年辦理的變更強制措施的羈押必要性案件中,均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逮捕之后同被害人或其家屬達成和解,隨后變更強制措施的案件。這就說明,堅持逮捕時的案件情況,不僅不符合案件辦理的客觀情況,也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的明確規定。事實上,捕后羈押制度性的獨立價值正是來源于否定逮捕對捕后羈押絕對影響的修改后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的規定。如果捕后羈押沒有獨立的價值和訴訟內容,刑事訴訟法九十三條和其衍生出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就無從談起。因而不僅從法理上,而且從法律規定上捕后羈押也是在現行法上獨立存在的訴訟內容,并不依附于逮捕。
由于捕后羈押時間較長,法律上最長可以達到七個月,這對于一種非刑罰性的強制措施而言無疑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十分不利。因而,本著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在押人員合法權益的角度,修改之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第九十三條,即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規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之后,檢察機關依然要對在押人員的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對其中不需要繼續進行羈押的,應當建議辦案機關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然而在實務當中,存在著辦案機關頻繁進行期限延長,變相增加無繼續羈押必要在押人員羈押期限的情況發生,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在我國捕后羈押的實踐中,存在著捕后羈押期限過長,同其罪行嚴重不相符的情況。
捕后羈押,旨在控制有可能干擾案件辦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障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確保真實查明。明確捕后羈押的制度獨立性,使其同逮捕相分離,是確保羈押有必要的要求。只有在獨立的制度之中衡量捕后羈押的必要性,才能夠擺脫逮捕所帶來的羈押傾向,客觀公正的從維護訴訟制度順利進行,維護在押人員合法權益的角度看待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羈押,從而合法公正的確定羈押是否必要,進而保障確無羈押必要的在押人員能夠獲得人身自由,從而真正體現逮捕強制措施的非刑罰性和非懲罰性。只有明確捕后羈押的價值獨立和制度獨立,才能夠構建正確的捕羈關系,從而明確各自職能范圍,確保對刑事訴訟法的正確理解和適用。
刑事訴訟程序,旨在通過采取法律規定的手段,查明案件事實,確定犯罪行為是否存在以及具體的犯罪人。這就要求刑事訴訟當中,一切訴訟程序、制度和內容都必須以案件事實的查明,即真實查明為核心。[4]
首先要明確逮捕的定位,即逮捕是一種由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適用標準和適用規則的刑事強制措施。從性質上看,逮捕不是刑罰,更不具備刑罰的懲罰性和對在押人員的敵意,僅僅是一種處于有利于真實查明考慮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施加的一種臨時性的人身限制措施。[5]其目的旨在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可能的對訴訟活動的阻礙。逮捕的適用必須明確逮捕使用中的非懲罰性和暫時性,絕不可以同刑罰混為一談。
其次要在逮捕決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人權保障的內容,靈活運用法律規定。法律的價值在于經驗而不是邏輯。只有在實務中因地制宜的靈活運用法律規定,才能使得法律不斷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在刑事訴訟活動中應當考慮刑事訴訟活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所以,針對沒有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又不致于干擾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應當采取逮捕強制措施。盡管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對可能判處有期徒刑、曾經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逮捕。但基于上述考慮,本著對在押人員負責的態度,對于逮捕之后達成和解的在押人員,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應當向辦案機關提出變更強制措施建議,辦案部門應當變更在押人員強制措施。
最后要明確逮捕和捕后羈押之間的先后關系,明確逮捕同捕后羈押的相互獨立。捕后羈押是從逮捕決定作出之時起開始的。然而由于捕后羈押存在獨立價值,其并不同于逮捕這一強制措施。因此,必須明確捕后羈押同逮捕的不同,建立逮捕在前,捕后羈押在后的兩個獨立的訴訟內容。從而有效地防止逮捕影響捕后羈押,特別是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開展。
逮捕強制措施作為查明真實的重要手段,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構建新型捕羈關系,既是法律上刑事訴訟法保障人權和懲治犯罪并舉的要求,更是政治上彰顯人權保障的體現。不僅有利于制度上構建完善的刑事訴訟體系,明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平穩定,創造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愈合因犯罪而導致的社會創傷,促進社會防衛的實現。
[1]宋英輝,甄貞主編.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40.
[2]鄭旭.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41.
[3]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85.
[4]宋英輝.刑事訴訟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0.
[5]田口守一.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59.
D925.2
A
2095-4379-(2017)29-0099-02
孟斌(1990-),男,漢族,河北唐山人,北京市平谷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負責刑罰和刑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