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數據發現了什么
2014年,中國標準化院的馮永琴博士曾做過一項研究,觀察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通過對企業發放問卷,發現在以下若干選項中,召回制度對車企技術創新呈現不同等級的提升作用。比如“提高產品安全水平”、“增強可靠性”方面有明顯作用,在“改善舒適度”方面作用中等,而在“降低生產成本”和“縮短生產周期”兩個選項上,則作用較小。
從數據上看,從2013年到2015年,中國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穩定在每年500萬輛以上,2014年為506.86萬輛。
由于產銷規模較大,中國市場的數據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全球汽車市場的趨勢。2016年爆發式的召回數量增長,更為明顯地暴露出車企在“提高產品安全水平”、“增強可靠性”上的短板,以及對“降低生產成本”和“縮短生產周期”的追求,他們可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改善舒適度”。中國市場在2016年的1133萬輛召回數字,讓車企不得不認清現實,對技術的偷懶,是沒法逃過監管者的目光的。
之所以這么說,還是因為高田氣囊事件。2016年,超過6成的中國市場召回來自高田氣囊相關產品,進入2017年之后,類似召回依然層出不窮,據全球的粗略統計,累計召回數量將以億計。
2004年,我國正式開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當年召回汽車33萬輛。之后的十余年間,年召回數量不斷增長。實施召回制度的目的是倒逼企業發現缺陷,提升質量。高田則為這個制度提出新的挑戰,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跨區域、跨品牌的大規模召回,在缺陷認定上,難度極大。
大型跨國零部件供應商對市場的壟斷,以及整車企業的成本考量,不同品牌車企采購同一家零部件企業的同一款產品已經成為既定事實,而且很難改變。某一零部件一旦出現問題,召回就會大面積蔓延。
仍以高田氣囊為例,就中國市場而言,全年因氣囊和安全帶引發的召回量達643.02萬輛,占全年召回總量的56.78%,涉及本田、豐田、日產、馬自達、福特、寶馬等多個跨國品牌。據不完全統計,高田缺陷氣囊導致全球召回的缺陷汽車超6000萬輛,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汽車召回事件。
PSA集團斥資22億歐元收購歐寶,此類汽車集團對不同品牌的收購、整合,無疑會讓集團旗下不同品牌走量的產品從同一平臺上駛下生產線。由此也會導致同平臺不同品牌產品因相同原因導致的召回。而且就目前的召回案例而言,此類召回已屢見不鮮。
中國自主品牌的召回數量也值得深思。2004年,自主品牌沒有召回記錄,2015年為18673輛。2016年,吉利、廣汽、一汽、長城、江淮、比亞迪、寶駿、東風等自主品牌車企均有召回案例,涉及車輛14.22萬輛,與其銷量和技術能力完全不成比例。要么這些品牌有更好的制造工藝和零件體系,更好的售后服務,要么就是有些召回被隱形執行。自主品牌的進步值得肯定,但質量隱患也應該警惕。
可以肯定地說,未來缺陷汽車召回工作,需要更大投入,更多技巧,也需要社會更多力量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