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再論傳統的本質
——傳統文化在當代環境下的生存與發展

2017-01-27 11:24:15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2期
關鍵詞:概念建筑

趙 巍

(美國猶他大學建筑學院,鹽湖城 84101)

再論傳統的本質
——傳統文化在當代環境下的生存與發展

趙 巍

(美國猶他大學建筑學院,鹽湖城 84101)

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下,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經歷著高速的發展與變革,傳統也在快速地變化甚至消亡。于此同時,人們也試圖加強對傳統的保護,以借此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中尋求穩定的根基。在此背景之下,文章著重探討傳統的定義、傳統的變化、傳統的特點以及傳統的本質等問題。

傳統;被創造的傳統;中國傳統建筑;鄉土建筑;本真性;文物保護;遺產管理

20多年前,繆樸在《建筑師》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文章的題目為“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13個特點”[1-2]。不同于梁思成對中國傳統建筑特征的總結[3],繆樸的分析不局限于建筑實體的形式和細節,以及建筑技術的特點,而是從現象學的角度出發,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歸納總結了中國傳統建筑的13特點。在對每個特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繆樸把人在建筑空間中的感受作為出發點,并著重于建成環境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拓補學關系。具體看來,這13個特點從5個方面詮釋了中國傳統建筑:①“分隔”“室內外合作”“主從單元串聯”與“正格與變格共存”立足于從空間關系的角度分析中國傳統建筑;②“線性公共空間”和“室內的兩套尺度”則以分析空間特點為出發點;③“接合而非轉化”“簡單的背景”與“二維的線條構圖”著眼于建筑的實體與細部;④“人工與自然分離”和“帶故事的形式”落腳于人與自然的關系;⑤從使用者角度歸納的特點則包括“按人分區”和“微型宇宙”。無可厚非,這13個特點為如何在當代建筑設計和實踐中繼承傳統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

受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梁思成對中國傳統建筑特征的概括,是基于對傳統建筑自身物質特點的一個總結和歸納。繆樸對傳統建筑特點的分析則是從現象學的角度出發,旨在尋找建筑空間中能讓人產生某種感受的基本結構以及不同部件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本文對“傳統”的探討有別于梁思成和繆樸對于傳統建筑特征的研究,是立足于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onist)的理論基礎,并著重于對“傳統”這個概念本身的剖析,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傳統建成環境的研究。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事物、文化和知識體系等,都是通過人的行為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建構起來的。以這個理論基礎為指導的研究均以人為本,并關注通過人的個體和集體行為對事物發展過程以及社會生活意義的影響。基于這個出發點,本文著重于探討“傳統”這個概念本身的內涵和意義,以及傳統的本質,即尋找傳統在變化過程中不變的特質。因為只有認清傳統的本質,才不會盲目的禁錮傳統在當代環境中的發展與變化,也不會讓傳統消亡于飛速發展的社會變遷中,或是讓地方傳統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里被同化。

在探討傳統的本質之前,本文首先對傳統加以定義,并探討傳統的兩個特性,即“本真性(authenticity)”和現世性。文章最后通過一個例子來論證傳統的本質,展示傳統是如何在當代不斷變化的環境下變化、發展并傳承的。

1 傳統的定義

傳統的本意是指所有從歷史上沿傳至今的事物。但是作為一個多元化和復雜的概念,“傳統”這個詞被廣泛的運用于各個學術領域并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的思想、宗教信仰、社會關系、行為方式、技術實踐以及人造或自然的物體。換一句話說,任何事物通過時間的洗禮后都可以變成傳統[4]。基于這樣的理解,希爾斯 (Edward Shils) 在他的著作《傳統》里對傳統做了如下的定義:“傳統是指一個社會在一個既定時期內所擁有的所有的事物。這些事物并不僅僅局限于外在的物質需求和創造,或者簡單的源于生態學上的和生理上的需求”①英文原文:“tradition-that which is handed down- includes … all that a society of a given time possesses and which is not solely the product of 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external world or exclusively the result of ec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necessity.”[5]12。拉普卜特 (Amos Rapoport) 則通過分析涉及“傳統”這個概念的學術文章來探討什么是傳統。他在文章中羅列出了有關傳統的許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屬性和特點,但是他歸納總結了這些特點的共性,即它們都和人的行為有關,因為傳統必須依靠人為主體來得以傳承[4]。

對傳統這個概念的理解還可以通過把它和其他相關概念進行類比。比如,“歷史”和“傳統”的相同點是它們都是由人創造的,同時它們也都是動態的,因為歷史和傳統都會有選擇的排斥和涵蓋其所包含的事物。正因如此,歷史和傳統才可以被不停的改寫[6]。另一個和傳統相近的概念是“文化”。和傳統相比,文化是系統性的和非歷史性的。換句話說,對一種文化的評價需要探究它的發展過程并力求分析它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于此相反,傳統是一個現世的概念,因為所謂傳統都是針對當下的社會背景而言的。同時,傳統又是一個跨越時間的概念,因為傳統以及傳統傳承的過程可以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系起來[6]。

定義傳統還可以從探討什么是非傳統,即什么是現代的角度出發。段義孚(Tuan Yi-fu)對傳統和現代的定義是通過分析它們的選擇性與局限性[7]。他認為,“選擇”是一個現代的概念,因為只有當物質文化充足時人們才可以有選擇,所以選擇代表一種自由,而不是局限。相反,如果傳統意味著地域的局限性,那么現代就是通過駕馭權力而得以沖破地域的局限性并換來選擇的多樣性。如此說來,段義孚認為羅馬帝國在地中海周邊建造的城市廣場其實是和目前遍布世界的、聳立在大都會里的高樓大廈一樣,都是非傳統的,因為這兩種建成環境的建造都是通過駕馭權力而沖破地域的局限性并擁有更多的選擇性②用來建造羅馬城市廣場的大理石來自羅馬帝國的各個角落。。

綜上所述,傳統是一個社會在一個既定時期里所擁有的、并經過時間洗禮的所有事物。傳統是動態的,它的傳承離不開人的行為。傳統也是現世的,并可以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系起來。與此同時,傳統多受限于地域的局限性,同時不具有廣泛的選擇性。

2 傳統的“本真性”

既然傳統是從歷史上沿傳至今的事物,傳統可以變化嗎?換句話說,變化了的事物還是傳統嗎?許多學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們認為變化是傳統的一個最重要的特性[4-6,8-9]。希爾斯(Edward Shils)認為傳統在傳播的過程中既會發生變化,甚至是大尺度的變化,但是由于傳統在兩代傳承人之間的演變通常很小,所以繼承該傳統的人依然會感受到傳統的延續。于此同時,導致傳統變化的原因應該來自于傳統的繼承者和監護者的愿望,而不是來自外界的干預和壓力。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奧利弗(Paul Oliver)認為所有的變化都源自于傳統,因為傳統是變化的母體或基準。在這個基準上,傳統的傳承人會不斷地嘗試小規模的革新和改動。在這個過程中,有效的革新逐漸變成新的傳統,無效的則被放棄。所以換句話說,是傳統為變化提供了可能[10]。

以中國傳統官式建筑為例,縱觀幾千年大木作形制的發展和應用,可以看出變化是一種常態。于此同時,雖然清朝的大木作形制與唐朝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清朝的大木作形制是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發展而來的。因此,明朝的大木作形制不但為清朝大木作形制的進一步發展變化提供了框架和可能,而且讓傳統在這些小規模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中得到一種延續,而傳統延續的表象就是明清的大木作形制的相似性。

另一個和傳統的“本真性”相關的概念是“被創造的傳統(invented tradition)”。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把“被創造的傳統”定義為一種社會實踐。這種實踐“通常被公開的或默認的規則所支配,具有儀式性或象征意義,并試圖通過重復性的諄諄教導來灌輸一種特定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③英文原文:“normally governed by overtly or tacitly accepted rules and of a ritual or symbolic nature,which seek to inculcate certain values and norms of behavior by repetition.”[11]1。在當前快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那些曾經承載傳統的社會結構被不斷弱化或打破。與此同時,人們會試圖維系社會生活中某些不變的因素來尋求一種平衡。在這種需求下,被創造的傳統就會應運而生。霍布斯邦認為,這些“傳統”通過把一系列貌似一成不變的社會習俗模式化和規范化,來試圖和過去建立起一種聯系。被創造的傳統通常架構于對歷史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闡釋,并賦予這個“傳統”一個新的框架和目的。由于被創造的傳統具有這些特點,它們通常和民族獨立運動、民族主義和新國家的創建息息相關。新的統治者通常借助“傳統”的再造,試圖把新的社會秩序和國家機構,以及信仰、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合理化[11]。

江浙地區民間信仰的胡公大帝就是一個傳統再造的典型案例。胡公大帝本名胡則,是北宋時出身于浙江永康的一位并“無廉名”的官員[12]。他去世后,在各種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他逐漸被當地老百姓奉為神靈,而他最初被神化的緣由是因為宋徽宗嘉獎他在平定方臘“起義”過程中的貢獻④方臘“起義”這個稱謂本身也是再造傳統的一個表象。把農民領導的反對君主統治的運動稱作為“起義”是在清王朝被推翻之后對這種行為的再定義。在方臘“起義”發生的年代,以及在之后幾百年的史料和文學記載中,不但統治者,甚至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均稱方臘和他領導的農民軍為寇,盜,或兇人(見庫川胡氏宗譜中收錄的有關對方臘“起義”的文字記載)。[13]。1959年,毛澤東主席對胡則的一番評價徹底顛覆了這個有近千年歷史的民間信仰的基礎:“胡公大帝不是神,不是佛……是北宋的一個清官,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紀念他”⑤庫川胡氏宗譜。。在這個評論的基礎上,胡公大帝的傳統被重新創造。新的“傳統”不但宣揚胡則暗中幫助起義軍擊退他為之效命40年的統治階級,而且標榜胡則為當代官員廉政為民的榜樣。

由此看來,傳統不但在沿時間和空間的傳播的過程中可以不斷發展變化,還可以在新的社會背景和政治需求下被再創造。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對傳統的研究就不應該專注于傳統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持久性(enduring)和純粹性(pure),而應著重于傳統演變的過程和途徑,以及引起這個變化的復雜的社會和文化背景[10,14-15]。換句話說,研究傳統變化過程的中心應該是傳承傳統的人,即包括個體、集體或是不同時代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模式和過程、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背景、他們的目的性、他們和傳統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如何賦予傳統新的意義。

3 傳統的現世性

傳統的現世性是傳統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廣義來說,貫穿于我們每一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實踐都是傳統的表征,因為這些行為實踐都淵源于過去,都是歷史的一種傳承。換句話說,人們對過去的認知和體驗通過習慣和習俗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即傳統是過去在當下的一種表征。與此同時,由于這種行為習慣通常受潛意識引導,具有自發性并不被質疑,所以人們通常難以把貫穿于日常生活中的傳統文字化[16-17]。正如希爾斯(Edward Shils)在他的書中寫到:“那些接受某種日常實踐的人,不會把這些實踐稱作為傳統,因為接受本身就是一種認可。當一種傳統被接受,那么對接受它的人們來講,這個傳統就會和他們其他的行為與信仰一樣真實和不可或缺”⑥英文原文:“Those who accept a tradition need not call it a tradition; its acceptability might be self-evident to them. When a tradition is accepted,it is as vivid and vital to those who accept it as any other part of their action or belief.”[5]13。

傳統的這個特性和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habitus”這個概念息息相關。habitus這個概念沒有對應的中文翻譯,它可簡單地譯為習性,但是habitus強調的是一系列影響人們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習性和傾向。布迪厄把habitus定義為:“一系列持久、可變化的、并且整合了過往經驗的習性,這些習性,作為時刻承載洞察力、鑒賞力和行為能力的基體,使完成各種不同的任務成為可能”⑦英文原文:a system of lasting,transposable dispositions which,integrating past experiences,functions at every moment as a matrix of perceptions,appreciations,and actions and makes possible the achievement of infinitely diversified tasks.”[18]82-83。于此同時,布迪厄還強調habitus受制于社會結構,并且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提供能體現他們不同生活方式的社會準則。因此,habitus這個概念和傳統的概念有相似點,即它們都有延續性和可變性,既是自發的,也是下意識的。

傳統和傳統的現世性以及habitus的最集中的體現是在鄉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建成環境里⑧從嚴格意義上來講,vernacular architecture 也沒有對應的中文翻譯,因為無論是鄉土建筑,或是民居都不能涵蓋vernacular architecture所包括的建筑類型和范疇,更談不上vernacular architecture所特指的社會性和文化性。“鄉土建筑”的定義是以地域界定為出發點,所以它不包括例如北京四合院在內的位于城市里的民居。而“民居”這個概念則是以建筑功能為出發點,所以它排除了例如祠堂和地方神廟等的鄉土建筑。。對于大部分非鄉土建筑的傳統建筑而言,例如宮殿,當人去樓空時,建筑也就失去了生命并永遠停留在那個屬于過去的時間點。換句話說,傳統也就隨即停滯了。相比而言,鄉土建筑的最大不同是它的現世性。每一個地方的鄉土建筑都是當地居民生活的舞臺,以及地方傳統的表征和載體。與此同時,鄉土建成環境以及它的內在結構和屬性會“規范”和影響居民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即傳統。在這個人和建成環境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被賦予無限的生命力,既而可以不斷發展變化并得以傳承。基于對傳統現世性的理解,對鄉土文化傳統最好的保護,就是保護能讓傳統得以發展和傳承的鄉土建成環境,以及人與環境這種自發的、動態的和有機的關系。對鄉土建成環境的保護不應該阻礙其良性和自發的發展,因為被封凍的鄉土建成環境并不利于傳統的發展與傳承。對鄉土建成環境有效的保護措施,更不是搬走在那里世代居住的居民而對建成環境采取博物館式的保護,因為沒有被日常生活充實的鄉土建成環境,不僅缺乏其應有的生命力,而且會禁錮并最終摧毀其承載的文化傳統。同理,把鄉土建成環境大范圍征用并轉作商業開發也不是保護傳統的有效方式,因為如上所述,傳統的變化需要來自于傳統的繼承者和監護者自下而上的愿望,而不是來自外來的,自上而下的干預。

4 傳統的本質

既然傳統可以不斷地變化并具有現世性,那么在這個變化的背后,傳統的本質該如何界定呢?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再審視一下梁思成對中國建筑特征的一點總結。梁思成認為,中國建筑的特征之一是“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而這個特征所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修葺原物之風,遠不及重建之盛;歷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舊址及其創建年代而已”[3]18。梁思成對中國傳統建筑特征的總結恰恰在某種程度上應和了阿薩伊德(Nezar Alsayyad)對傳統這個概念的定義。他認為“傳統只是部分的依賴于傳播的過程,即物質生命的延續以及技術和習俗在兩代人之間的傳承。但是……與其說傳統依賴于實踐,傳統更依賴于持續的再現(representation)和重述(rearticulartion)一些概念(ideas)。換句話說,傳統不能被當做阻止事物發展的工具,因為事實上傳統只有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⑨英文原文:“tradition rests only partially on 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the continuing life of material or physical objects,and on inheritance of techniques and ritual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other. But … tradition more often relies on the continuous‘representation’and re- articulation of ideas more than it does with practice. In other words,tradition should not be invoked as an instrument to prevent change since in fact it incorporates change in order to sustain itself through space and time.”[19]10。由此看來,梁思成所說的“舊址”和“創建年代”就是傳統在不斷變化中不變的因素。一幢建筑的選址和創建年代不僅能反映該建筑建造之初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更彰顯了該建筑存在的意義。正如諾伯格-舒爾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所說,“建筑存在的目的是把場地(site)變成場所(place),即展現一個既定環境的潛在意義”[20]422。參照梁思成和阿薩伊德的論點,建筑的每一次原址重建都是對“既定環境潛在的意義”的“再現和重述”,即“再現和重述”該建筑傳統的內涵和概念。換句話說,傳統的內涵和概念是在傳統不斷發展變化中不變的因素,即傳統的本質,而傳統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只是在不斷的再現和重述其內涵和概念。

下以滕王閣為例來探討傳統的本質。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它的建造者,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通過建造此樓閣把贛江河畔一片平凡之地變成了日后眾多文人墨客登高遠望、吟詩作畫、賞月納涼、飲酒品茶的文娛場所。上元二年(675年),途經于此的王勃寫下了他的曠世名篇《滕王閣序》。由此,滕王閣便隨著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而聞名遐邇。正因為滕王閣的如此建成意義,它在歷史上雖屢遭毀壞,卻屢次得到重建。不僅如此,每次重建的滕王閣并不是簡單的恢復原樣,而是在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技術背景下得以重建,所以歷代的滕王閣的建筑主體都大相徑庭。

目前的滕王閣是它的第29次重建的結果,于1989年10月8日落成。其建筑主體是以當年梁思成繪制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為參照重建的,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雖然滕王閣與黃鶴樓和岳陽樓同為江南3大名樓,滕王閣卻未能評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在中國境內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畫”受國家保護[21]。很顯然,文物保護法強調的是傳統在物質上的延續和歷史性,而滕王閣的落選是因為它的第29次重建不符合我國文物保護法的原則。這次重建雖然遵循了滕王閣歷代重建的傳統,即遵循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以及技術條件,但卻沒有延續上一次重建所遺留下來的物質傳統。

如此說來,作為一座矗立在贛江河畔、供人登高遠望的樓閣,滕王閣有著近1 400年的傳統。雖然目前的建筑只有不到30年的歷史,但是滕王閣是有它的歷史性的。滕王閣的歷史性不僅扎根于它始建時的時代背景,更是反映在它對當地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近1 400年的影響。雖然在史料中無從考證滕王閣在當地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從眾多流傳下來的詩詞和繪畫中可以看出,滕王閣作為一處文化景觀,在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力。追隨王勃來滕王閣望江觀景并揮文潑墨的不乏白居易、蘇軾、杜牧、朱熹、王安石、辛棄疾、李清照和文天祥等家喻戶曉的歷代文人[22]。除了留下詩詞繪畫,他們對地方文化生活的影響,還可以通過會友和講學的形式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滕王閣每一次風格迥異的重建,不僅是對當時建筑技術和藝術的寫照,更是一次次“再現和重述”滕王閣所在地“既定環境的潛在意義”,即在贛江河畔登高遠望和借景抒情的意義和意境。所以,滕王閣作為一個有1 400年歷史的文化和建筑傳統,其傳統的本質,不在于其大木作的年代和小木作的精美,而在于它為人們在贛江河畔登高遠望和借景抒情提供了場所和可能。因此,1989年重建的滕王閣,以其宏偉的氣勢,延續并發揚了這個傳統。而電梯等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參觀者登得更高、望得更遠,而且讓更多的人能親身體會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景色。

5 結束語

作為一個多元化和復雜的概念,傳統可以包括從歷史上延傳下來的所有事物、風俗習慣、思想信仰、社會關系和行為方式。雖然和歷史息息相關,傳統卻是一個現世的概念,因為所謂傳統,都是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下而言的。那些只存在于過去的“傳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與此同時,今天的傳統實踐和對傳統的保護會影響到未來的傳統,因此傳統可以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系起來。

作為一個動態的概念,傳統的傳承離不開人的行為和實踐。在這個傳承的過程中,傳統會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或者受不同的目的驅使,“傳統”甚至會被再創造。因此,對傳統的研究應該更注重于傳統發展變化的過程、途徑和原因,還有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傳承者與傳統的關系,以及他們賦予傳統的意義。

由于傳統具有的這些特點,對傳統的研究和保護必然要建立在對傳統本質的深刻理解之上。傳統的本質,即傳統在不斷發展變化過程中不變的因素,是傳統的內涵和其概念根基,而傳統的每一次發展和變化都是在不斷的再現和重述該傳統的內涵和概念。因此,對傳統的保護不應該是通過禁錮傳統的發展而借以追求傳統外在形式上的本真性、持久性和純粹性,而應該關注探討和理解傳統的本質,即傳統的內涵和概念,以及在當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如何對此內涵和概念進行有意義的再現和重述。于此同時,對傳統的內涵和概念做再現和重述的主導者應該是該傳統的繼承者和監護者,而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1]繆樸.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13個特點[J].建筑師,1989(36):56-67.

[2]繆樸.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13個特點[J].建筑師,1991(40):61-80.

[3]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4]RAPOPORT A.On the attributes of tradition[M]. Dwellings,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Berkeley,C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1989:77-105.

[5]SHILS E.Tradi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6]GLASSIE H.Tradition[J].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1995,108(420):395-412.

[7]TUAN Y.Traditional:What does It mean?[M]. Dwellings,Settlements,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Berkeley,C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1989:27-34.

[8]ALSAYYAD N.The end of tradition,or the tradition of ending[M].New York:Routledge,2004:1-28.

[9]UPTON D.The tradition of change[J].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Review,1993,10(1):9-15.

[10]OLIVER P.Handed down architecture:Tradition and transmission[M].Dwellings,Settlements,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Berkeley,C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1989:53-75.

[11]HOBSBAWM E J.Introduction:Inventing Tradition[M].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14.

[12]朱海濱.僧侶、士人與胡則信仰[J].復旦學報:社科版,2008(6):44-52.

[13]ZHAO Wei.The Man-Made God:thriving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the almighty god of hugong dadi[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2010,8(9):107-118.

[14]UPTON D.The Tradition of Change[J].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Settlements Review,1993,10(1):9-15.

[15]BOUDIER JPaul.Reading tradition[M]. Dwellings,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Berkeley,C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Environments,1989:35-52.

[16]PADER EJ.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71-72.

[17]RAPOPORT A.Culture,architecture,and design[M].Chicago:Locke Science Pub.Co,2005. [18]BOURDIEU Pierre.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9]ALSAYYADN.Traditions:the"real",the Hyper,and the virtual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M].New York:Routledge,2014.

[20]NORBERGSC.The phenomenon of place(1976) [M].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 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6.

[21]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EB/ OL].(2013-10-22)[2016-08-28].http://www. npc.gov.cn/WXZL/gongbao/2013-10-22/ content-1811009.htm.

[22]中國網.滕王閣[EB/OL].(2008-10-15)[2016-08-28]. 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 wlmtjxx/2008-10-15/content-16614770-4.htm.

Re-examin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Sustain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radition in Present Day

ZHAO W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University of Utah,Salt Lake City,UT 84101,USA)

In our modern society,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transformation,innovation,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traditions seem to be changing or even disappearing at a swift pace. Meanwhile,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effort to try to preserve traditions as a way to keep some aspects of society from changing. With this social background,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at is tradition? Can tradition change?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that can remain invariant while tradition keep evolving?

tradition;invented tradition;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vernacular architecture;authenticity;historic preservation;heritage management

G112

:A

趙巍(1976-),女,美國注冊建筑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的文化性和社會性、文化遺產管理。E-mail:zhao@arch.utah.edu.

猜你喜歡
概念建筑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現代裝飾(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山居中的石建筑
現代裝飾(2020年4期)2020-05-20 08:55:08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論間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聽,建筑在訴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黄在线观看| 国产女主播一区|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国产不卡网| 99在线视频网站|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在线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91视频99|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婷婷亚洲最大|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精品欧美视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国产男人天堂| 全裸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亚洲综合第一区|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91热爆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你懂得|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在线欧美国产|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97|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无套av在线|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96在线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欧美色视频日本|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日本国产精品|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91亚洲精选|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aaa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