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揭示8 500年前絲織品的生物學證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龔德才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Plos One》發表長文《8500年前絲織品的分子生物學證據》(Biomolecular Evidence of Silk from 8,500 Years Ago)。該文報道了對河南中部地區賈湖史前遺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賈湖兩處墓葬人的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腐蝕殘留物。根據遺址中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綜合分析,表明賈湖居民可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編織和縫紉技藝,并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制作絲綢。該項研究成果一經發布,就被新華網、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網站、人民日報海外版、Live Science等國內外一百多家重要媒體競相報道,引起公眾的興趣與廣泛討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中心長期致力于絲綢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從肉眼可見的絲綢的提取和保護,到山西絳縣、蕭后冠飾、甘肅馬家源西周墓地考古遺址的土壤中提取出看不見的蠶絲蛋白腐蝕殘留物鑒定等。經過十幾年的研究,逐漸建立起一套絲綢文物的研究和保護方法,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傳說中,中原地區(現在西平縣,緊鄰賈湖)的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從而開始了利用蠶絲制作絲綢的歷史。該項研究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賈湖遺址蠶絲蛋白殘留物的發現地與嫘祖的所在地距離十分相近。作為中國古代的重要技術和遺產,絲綢的出現和紡織技術的傳播與嫘祖的真正關系,以及中國絲綢的起源問題或許將成為未來學者關心和研究的課題。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