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強
(730030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 甘肅 蘭州)
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認定中的新問題
徐 強
(730030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 甘肅 蘭州)
透支是信用卡的基礎業務,惡意透支數額、催收是認定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的重要條件。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信用卡透支業務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為保證我國信用卡透支業務的繼續發展,各司法機關應積極完善相關法律。
惡意透支數額;催收;信用卡
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犯罪率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各地法院受理的詐騙罪中極大部分屬于惡意透支詐騙罪。金融業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信用卡透支業務也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
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分析,“透支數額較大”是造成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一個重要形式條件,但依據出罪性規定,持卡人即使透支數額較大,但持卡人表示愿意償還并且在約定的期限內全部償還的情況下不構成詐騙,只是由發卡銀行按相關規定予以罰息處理。2009年12月,由《關于辦理妨礙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諾干問題的解釋》一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我國明確規定了惡意透支行為的出罪問題,凡是構成惡意透支詐騙罪的持卡人必將擔負相關刑事責任。
惡意透支數額是認定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的重要條件,關系到信用卡透支基礎業務是否繼續有效發展。根據刑法的第一百九十六條相關規定,將惡意透支數額劃分為三個級別:數額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數額大”的范圍指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數額巨大”的范圍指數額在10萬元以上不滿100萬元的;“數額特別巨大”的范圍指數額在100萬元以上。即使我國對于惡意透支數額做出了明確規定,但這方面的法律始終不盡完善,這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問題一:惡意透支數額是否應該包括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復利只是銀行內部的行規,法律凌駕于行規之上,在法律的威嚴下,信用卡透支利息復利明顯觸犯了法律,因此復利不具有法律效力。銀行與持卡人之間是平等的民事關系,在持卡人使用信用卡透支時,銀行與持卡人是借與貸的關系,銀行是在為持卡人服務,因此銀行是沒有權利收取滯納金和手續費。由此可見,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都不具有法律效力,惡意透支數額僅僅是指持卡人在銀行透支的本金,其他的費用不能作為惡意透支數額計算。
問題二:因銀行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為了增加銀行的收入,銀行就會大力發展利息高的業務,而信用卡透支就屬于其中一種。持卡人在銀行辦理透支業務時表明其已經認同了銀行收取利息。一旦持卡人透支金額后沒有按照協議規定按期、足額還款,銀行就會收取相應的利息和手續費,因此銀行的催收金額和持卡人的實際透支金額存在很大的區別。在這種矛盾激烈的情況下,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采取相應措施化解矛盾。
問題三:透支是信用卡的基礎業務,持卡人在其買房、買車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向銀行借貸進行超前消費,然后等資金足夠時交還銀行,而信用卡分期付款是銀行信任持卡人對其進行的借貸,兩者都是銀行基于對持卡人的信任,將資金借與持卡人,兩者的借貸本質是一樣的,因此,持卡人不管是透支、提現、分期付款都屬于信用借款。故惡意透支數額應將分期付款計算到其中。同時我們應注意,前面所指的分期付款是指到期未還的分期付款。這里補充說明,惡意透支數額在除去持卡人與銀行之間有協議明確約定外,不應計算未到期的分期付款,
催收作為認定惡意透支型詐騙罪的條件之一,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一旦發現持卡人沒有按時歸還欠款或逾期不還,銀行可對其進行催收。屆時銀行大多會選擇低成本的電話、短信、向持卡人辦卡時預留的地址寄送信函等實施催收或上門催收。但僅僅是銀行單方面提出的催收證據不足以成為有效證據。在司法程序上,如果持卡人對于銀行提供的催收證據沒有異議,則默認銀行提供的催收證據為有效催收。相反,如果持卡人對銀行提供的催收證據表示不知情,并拿出證據證明自己并沒有收到催收的信函等,比如持卡人因出國工作、旅游等導致持卡人并未收到催收信函,這種可以證明銀行的催收為無效催收。但持卡人因拒絕電話信息,故意逃避催收的,這中行為已經可以證明其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惡意透支,此時的催收與否只是一種形式,不再具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了。
2009年12月,關于“惡意透支”的相關法律文件表示,目前較為規范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妨礙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諾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規定中提出兩個條件:一是滿足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的條件,二是滿足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條件,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就可以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惡意透支”。根據這一條規定又如何來界定“非法占有目的”和“催收不還”的關系呢?司法機關是在只能證明持卡人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情形之一時判定持卡人具有惡意透支型詐騙罪,還是根據“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就推測出持卡人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而就認定持卡人觸犯了惡意透支型詐騙罪。經過社會的調查,這兩種說法都存在大的弊端。第一,前者“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屬于人的主觀意識,后者“催收不還”屬于客觀條件,如果就兩者之一就判定持卡人惡意透支,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第二,在《解釋》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非法占有目的”和“催收不還”之間用“并且”連接兩者,說明只有同時具備“非法占有目的”和“催收不還”兩個條件時才能認定持卡人惡意透支的罪行。
透支是信用卡的基礎業務,惡意透支數額、催收是認定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的重要條件。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信用卡透支業務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為保證我國信用卡透支業務的繼續發展,各司法機關應積極完善相關法律。
[1]李書芳.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研究[J].西安社會科學,2011(04)
[2]石晶,李小倩.“信用卡詐騙罪的司法認定與立法完善”研討會綜述[J].中國檢察官,2011(11)
[3]肖晚祥.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認定中的新問題[J].法學,2011(06)
[4]王志遠,沙濤.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定罪標準——基于吉林省269份判決書的實證研究[J].凈月學刊,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