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欣欣 李樹真
(314001 嘉興學院文法學院 浙江 嘉興)
大學生群體對網絡電信詐騙的道德認知及法律認知問題的調查分析
翁欣欣 李樹真
(314001 嘉興學院文法學院 浙江 嘉興)
調查表明,許多大學生有過成為網絡電信詐騙者詐騙對象的經歷,大學生群體遭受網絡電信詐騙的現象十分嚴重。除了作為受害對象,部分大學生也有成為網絡詐騙行為者的潛在可能性。大學生群體對網絡電信詐騙行為的道德認知及法律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作為一個受害人或侵害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調查該群體對網絡電信詐騙的道德認知及法律認知狀況、分析其遭遇網絡電信詐騙時及之后的心理特征與行為模式,對于國家(社會)、家庭和大學生本人防范網絡詐騙案件發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詐騙與電信詐騙;道德認知;法律認知
此次調查以全國范圍內1000名大學生為對象,以自行設計的《大學生群體對網絡電信詐騙的道德認知及法律認知調查》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問卷共設計了32個封閉式問題,其中有7道多選題,25道單選題。用線上發放網絡版、線下發放紙質版問卷的方式對各個地區的大學生的網絡電信詐騙的道德認知及法律認知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答卷922份,回收率達92%,其中男生300份、女生622份。
對于網絡電信詐騙的嚴重程度,調查數據表明,超過40%的同學曾經有過成為詐騙對象的經歷,顯示此類詐騙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面甚廣。
對于網絡電信詐騙的目的與成因的認知。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詐騙者想要不勞而獲,輕松獲取利益(78.96%)、詐騙者因網絡電信詐騙難以追蹤等原因而存在僥幸心理(66.16%)是網絡電信詐騙現象頻發的主要原因,而網絡電信詐騙不需要與被害人面對面,詐騙者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負罪感減輕(50.76%)與現行法律不完善,難以定罪(48.84%)是次要原因。因生活上的壓力(24.73%)、被他人教唆(14.53%)、出于報復心理(24.08%)等則可以成為影響一個人走上詐騙道路的理由,但并非是導致網絡電信詐騙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
對于網絡電信詐騙手段的認知和認知途徑。超過79.61%的大學生對網絡電信詐騙手段有一定了解,比較了解(12.58%)、非常了解(1.08%)和一點都不了解(6.72%)詐騙手段的大學生只占少部分。在922位大學生中,有超過86.77%的人是通過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的報道了解到網絡詐騙的手段;部分學生聽過身邊人講述他們的經歷和所見所聞(61.82%);少數大學生曾經受人“邀請”過(18.22%)。
對于大學生群體容易遭受網絡電信詐騙這一問題的認知。我們以校園貸款為主題,對大學生提出問題:為何許多大學生被以詐騙為目的、以貸款為手段的校園貸款“吸引”選擇貸款?通過調查,有72.89%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生閱歷尚淺,易輕信他人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有67.46%的大學生認為很多大學生本身有消費社會化與消費無計劃的缺點;有34.06%的大學生認為有些大學生確實是需要用錢,沒有辦法才鋌而走險。
對網絡電信詐騙行為的應受譴責方面的認知。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者普遍認為網絡電信詐騙行為應該受到譴責。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這是因為詐騙者利用不法手段騙取錢財的行為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少部分人出于人道的角度考慮,認為受害者的身心和財產都受到傷害。同時,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認為網絡電信詐騙對社會最大的危害在于社會的信用體系被破壞,有20%的大學生認為網絡電信詐騙破壞人們的物質財產,滋長了部分群眾不勞而獲的心理。
網絡電信詐騙中的常見形式是完全虛構相關事實或信息騙取錢財,對此,超過96.53%的大學生認為不可原諒,僅有3.47%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原諒。
對于一些性質不明顯的網絡電信詐騙行為的態度,受調查者的選擇呈現出一定的分化。針對“初入社會的大學生如果畢業后暫時找不到理想工作,急需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但要通過網絡或電信利用虛假信息去推銷價高質次的產品或服務,大學生面臨這種情況如何選擇”這一問題時,仍有91.54%的大學生不愿意做,但有8.46%的大學生會選擇這種手段去獲取錢財,改善現狀。而當工作、生活不順利時,為了生計,有89.59%的大學生不會采用完全虛構相關事實或信息來錢取錢財的形式撐過這段艱難歲月,有10.41%的大學生認為這種賺錢的方式可以考慮。同樣是利用虛假的信息去錢取錢財,但面對困難的程度、困難的時間長短以及利用虛假信息的程度,大學生內心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在關乎生計、不完全利用虛假信息等多方面的情況下,考慮成為“詐騙者”的人增多。
有些“詐騙”行為可能在一些大學生的道德判斷方面處于某種“灰色地帶”。針對問卷中設定的這一特定問題:當有人親人有較嚴重疾病,生活也確實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部分夸大了親人的病情,可能部分隱瞞了實際家庭經濟狀況,如果他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網上募捐,其行為是否是一種網絡詐騙行為?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網絡詐騙(35.57%),部分人認為不是(24.30%)。
調查統計顯示,對于生活確實有困難,夸大病情或者隱瞞了實際家庭經濟狀況而進行網絡募捐的人,僅有29.28%的大學生愿意給其捐款,34.27%的大學生不愿意捐款,有36.44%的人則猶豫不決。當發現自己捐款的人有隱瞞部分事實,有將近一半的人心情糾結不清,有32.76%的大學生會原諒這種行為,有18.66%的大學生則表現出后悔和憤怒。在遇到這種事時,大部分大學生會更加審慎,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后才選擇捐款,12.36%的大學生不愿意再捐款。
根據調查結果,當大學生被騙后,超過半數的大學生(55.97%)會立即報警,尋求法律途徑解決;31.02%的大學生會選擇和周圍人講,讓別人也有一定的防范意識;選擇自己與不法分子周旋(3.04%)、自認倒霉并向他人抱怨(7.59%)和自己憋著(7.59%)的人占少部分。在這些沒有選擇報警的人中,大部分是因為被騙金額太小,報警麻煩(74.80%);部分人是因為不知道舉報的具體程序(41.19%);也有部分人是因為詐騙者沒有留下證據(34.96%)而放棄報警;少部分人是因為羞于報警(13.82%)。
大多數的大學生對法律規定的詐騙一知半解。調查表明,知道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的大學生各占一半,但事實上,當問及法定詐騙金額至少達到多少才構成犯罪時,選擇2000元以上的僅占26.03%;選擇1000元以上的最多,占28.85%;選擇3000元以上的占23.21%;選擇5000元以上和10000元以上的各占16.49%和5.42%。而針對不構成犯罪的詐騙行為應進行何種處罰,大多數大學生認為是對實施詐騙行為的人進行教育警告(83.08%);認為應對其進行金錢處罰有74.40%;而認為應將其關監獄的竟高達30.80%。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在面對詐騙行為時,大部分人都選擇報警,只有部分人選擇及時報警尋求幫助(68.33%),選擇不去理睬(17.79%)和假裝被騙并戲耍騙子(13.88%)的大有人在。
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在為人民提供快捷的信息傳遞服務的同時,也為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提供了溫床。網絡電信詐騙具有成本低、隱蔽性強、滲透性高、證據容易滅失等特點,對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少年有很大的侵略性和危害性,值得引起社會重視。通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在生活中遇見網絡詐騙較為經常,但大多數人對此并不十分關注。在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的報道中了解到網絡電信詐騙是大學生了解詐騙手段的最主要方式,從身邊的人的口中了解到詐騙及其手段是大學生獲取詐騙信息的常見方式,而其他的獲取詐騙相關信息的渠道,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沒有主動去接觸,同時也不了解。大學生對網絡詐騙手段的不完全了解,將會大大加重網絡詐騙在現實生活中的滲透率和成功性。網絡詐騙手段更新換代快,隨著網絡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詐騙團隊、個人等對網絡的運用越來越熟練,越來越多元,而大學生對網絡詐騙的手段獲取的信息較少,甚至于對網絡詐騙的了解還停留在原地踏步,在遇到新型的詐騙手段時,即使自身具備一定的防范意識,仍易自亂陣腳,中了對方的圈套。
大部分的大學生都認為網絡詐騙是不可以原諒的,具有譴責性,但當他們自己處于網絡詐騙的境地中時,處理的方法卻不太合理。雖然有部分大學生在遇到網絡詐騙時就算沒有上當還是會選擇報警,以防詐騙者騙到其他人,更是為了給自己的安全上鎖,但仍有很多大學生不當一回事兒,更有人將此作為一種取樂的方式,忽視了它的危險性和危害性。即使有半數的大學生在被騙后,會向警察尋求幫助,但依舊有半數人因為覺得丟臉、被騙金額小、考慮到取證困難等多種原因不去報警。這兩個方面,反映出的不僅是大學生防范意識不強,還表現出法律意識淡薄。除此之外,從大學生對達到犯罪的標準及達到后應得到懲罰的選擇中不難看出,很多的大學生對網絡詐騙犯罪不太了解,甚至有誤解,這也體現了大學生法律知識較弱。
在調查大學生對網絡電信詐騙的道德認知方面,許多大學生對此都有基本的道德底線。在面對金錢和道德的分叉路口,大部分的大學生相信自己能夠守住本心,站在人知和道德這一邊。但根據調查結果,仍有10%左右的大學生在極端的生活壓力下,很可能會考慮選擇詐騙行為,而潛在“詐騙者”有可能會成為真正以詐騙為生的人。由于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潛在“詐騙者”就成了一個不能忽視的一個對象,故如何對他們有效引導成了必須考慮的問題。
現在網絡詐騙泛濫與我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不利有直接關系?,F實中大規模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主要有二:一是黑客攻擊系統盜取學生信息;二是掌握著大量個人信息的公司、銀行、快遞行業等存在“內鬼”,為了一己之私將他人信息出售,這些個人信息大多流向需要推銷產品的行業,甚至是詐騙團隊、個人等。因此,如何給個人信息給予有用的保護至關重要。
政府應該設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對掌握著大量個人信息的行業進行有效管控。單靠刑事法律的制裁對于控制個人信息的非法泄露只是杯水車薪,應當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日常的管控力度,一旦被發現故意、主動泄露他人信息的,根據泄露他人信息的程度、數量和主觀驗證程度、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多方面進行處罰。同時,政府可以設置舉報獎勵制度,根據線索的大小、查處的結果等給予不同獎勵,增強群眾的舉報積極性。另外,政府應該多組織介紹網絡電信詐騙的手段、危害,或是發宣傳冊等宣傳活動,來加強群眾對網絡電信詐騙,包括我國對網絡電信詐騙的法律規定的了解度。國家應該對與虛擬網絡打交道的警察進行定時的技術培訓,定期更新并提升警察所具備的網絡技術,完善網絡監管,預防以及追蹤網絡電信詐騙。
對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的國家機關、銀行、保險理財等行業來說,它們要肩負著更大的保護責任,對它們的要求和違法后的懲罰相對要嚴格。這些行業對內部可以接觸到用戶信息的工作人員,應該有更嚴格的要求,對他們的權限也應當加以限制。普通工作人員即使能夠直接或間接接觸到客戶的個人信息,但在他們轉換工作后,詳細的個人信息可以交由某一個或是某些人統一掌管,而這些掌管個人詳細信息的工作人員,都應該通過嚴格的考核才能正式接手他人的信息,以此來預防“內鬼”,從根本上減少個人詳細信息泄露。
大學生生活的環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而這兩方面對大學生的安全意識還應當加強。在家庭中,很少有家庭會和孩子談及網絡電信詐騙,大多家長不知道,甚至覺得和孩子談這個不重要,大學生一般都是從網絡、媒體等處自我獲取關于網絡電信詐騙及其防范的知識、信息,這使大學生對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方面存在天然的薄弱環節。而很多大學都缺少較為科學完善的安全教育系統,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或是不能將如何保護自己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方法有效地傳達給大學生,這使從家庭中很少得到安全警示和危險防范教育的大學生進一步失去了從學校方面獲取此知識和技能的機會。并且很多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安全意識相對薄弱,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首要目標,因此,家庭和學校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較為深刻,負擔著教授大學生關于網絡詐騙等犯罪一定的法律知識和道德素養,以及培養大學生較強的防范意識的義務。網絡電信詐騙的發展速度十分快,再加上網絡的種種特性支持,產生了很多高技術的詐騙技巧,面對這種情況,家庭、學校及大學生本人對網絡電信詐騙認知與防范措施必須時時更新。
大學校園的環境和教育對學生觀念和意識的二次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通過教育可能培養和改善當今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因此,大學校園不僅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還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重視安全的文化氛圍。
很多大學生本身并不具備較高的防范意識,學校對大學生后天的培養十分重要。當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一般會有一個早已經建好的班級群、專業群和學校群,班輔、校領導、院長等應發信息讓大學生保持警惕心,告知大學生一般網絡電信詐騙會如何潛伏、運作等,讓大學生在步入校園前就對目前的網絡電信詐騙手段有一定了解,并加以防范。同時,校方也可以在寄錄取通知書的郵件中,附上一張關于網絡電信詐騙信息的紙,提醒大學生小心不法分子或詐騙短信。將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納入重要議程是加強大學生防范意識的關鍵。校方應當認真制定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制度,并監督落實該制度。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制度,需要學校各個教職工分工明確,盡心盡責,確保安全教育制度有效實施。首先,學??梢哉垖I人士,包括安全教育專家、公安專家等,利用給大學生們開設講座等形式,告訴大學生網絡電信詐騙的慣用手段、新生手段、應對手段等。其次,學校可以考慮將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使用專門的教材,設立學分,組建一個專業的教學團隊,制定一個有效的考核方案。另外,為了使教學團隊中的每個教師具備較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可以設置獎懲制度和考核制度,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與責任心。教學團隊在教授安全課程的過程中,要結合網絡和現實中的區別,引導學生發現二者的相同之處,認清并了解雖然網絡電信詐騙存在于一個難以直接接觸的虛擬世界,但實質上與人的日常行為之間存在聯系。透過網絡,大學生一樣可以看到網絡犯罪的本質,一樣可以運用部分現實手段來處理這種問題,從而使大學生在感受到網絡電信詐騙等犯罪的危害性的同時,也明白這類犯罪同樣能受到法律制裁,強化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和安全意識。第三,為讓大學生時刻存有危機意識,可以創建紙質版和網絡版兩種形式的安全簡報,簡報內容應抓住社會和學校的安全痛點,結合時事,以法律的角度分析解讀不安全因素,借此來增強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改善大學生的法律認知和道德認知,強化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學校不僅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建立相應的學生管理制度也很重要。日常管理中,學校應該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在學生入學之初,班主任、班輔和學生干部等能夠直接接觸大學生生活的人,要及時掌握他們的家庭基本情況,對經濟困難、心理有礙等學生重點關注,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對家庭困難的學生,確保他們能得到資金幫助,不為金錢所惱,不上不法分子的當。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避免他們沉迷網絡,心靈逐漸脆弱而成為受害者。學生管理制度不僅可以由教師、宿管等擔任管理角色,還可以設立學生組織,讓學生成為自己的主人。因為學生組織的主要管理人本身是學生,他們能夠了解學生的心理想法,讓學生配合學校檢查和管理工作,讓學生自我管理,讓學生與其他的學生溝通,有助于形成一種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模式。
“寓教于樂”最能使學生接受知識,學校、學院和班級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活動,如開展以安全教育為主題,以游戲為手段的班會。通過這類活動的順利進行,能夠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安全技能和知識,提高自身法律和道德認知,學習一定的法律知識,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識。
保持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頭腦,是大學生預防網絡電信詐騙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在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時,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相結合,客觀認識虛擬網絡,不沉迷網絡,用理性的思維考慮問題,謹防網絡電信詐騙。第二,大學生應牢筑自己的心理防線,在收到涉及到金錢的信息時,要冷靜對待,不要因“貪”而受不法分子的誘惑。當對方以身邊人的危險或其他緊迫情況作理由,要求大學生付出一定的金錢時,要先確定“當事人”當前的狀況,分清信息真偽,若是真的,及時報警,并與親朋好友、師長等商量。第三,為了減少自己的個人信息被盜用出售的事件的發生,大學生在遇到APP等需要取得自己手機等權限時,不輕易同意,除非是在不得不給的情況下才能開放權限,以此來避免個人信息無端泄露。同時,大學生在網上應少發布個人信息,防止陌生人得知自己的現實情況。最后,大學生要主動去學習相應的知識,了解網絡電信詐騙的手段,分辨網絡電信詐騙。如學習了解銀行卡的常識,保證自己銀行卡內資金安全,不向陌生人轉賬、匯款。
注:本文為2016年院級SRT項目成果之一。項目其他參與人:湯欣雨、盧佳穎、廖慧凝、鄭思琪。
翁欣欣(1995.10~),女,福建省福清市人,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法律系2015級學生。
李樹真(1960.07~),男,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