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張士棟
1.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人民法院,甘肅 白銀 730900
新媒體時代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困境及對策探討
張 峰1張士棟2
1.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人民法院,甘肅 白銀 730900
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為新媒體創造了優質的發展平臺。本文在對新媒體時代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困境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新媒體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突破這些問題的具體策略,希望可以為知識產權的保護有所益處。
新媒體;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保護
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為新媒體創造了優質的發展平臺。相對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自主性、草根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點。但是,我國還沒有針對日益嚴重的新媒體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導致新媒體時代知識產權侵權問題無法得到有效遏制。對新媒體時代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困境。因此,在本文中,提出了應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實名制,加大對侵權行為懲處力度等方面入手,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改變新媒體平臺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現狀,更好地提升新媒體服務能力。
當前,各種新媒體平臺,比如微信,通過互聯網吸引大量忠實的用戶,并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將內容進行精準推送。因此大量傳統媒體、文學網站、個人等都開始借助這些新媒體平臺進行內容精準推送等,涌現了眾多新興的閱讀平臺,為分享閱讀內容、傳播信息提供了便利,這使得人們逐漸步入微閱讀時代。微閱讀擁有的便捷的分享功能對著作權的保護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難度。
一是,我國的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原則是自動保護原則,這就是說,在作品完成時,作品的著作權就即刻得到保護。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分享功能沒有對原創作品進行相應的有效的標識,這不利于著作權的保護。
二是,新媒體平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應的配套的手段對原創作品的進行權利保護等標識,也沒有原創作品作者能夠采取的切實有效的手段遏制對標識有裝載聲明的作品被轉載的行為。
三是,新媒體平臺上的用戶眾多,新媒體平臺也無法對這些用戶進行真實身份確認。當用戶隨意轉載原創作品部分或者全部內容時,給著作權人維權極為不便,同時,對第三方尋找原創作品的著作權人也帶來了不便。
最后,新媒體平臺對著作權保護不夠,在某種程度上也打擊了作者創作的積極性。如果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得不到保障,就會破壞作者的創作熱情。
新媒體技術使得媒體更多,更多元化,這說明并不缺乏媒體。媒體的增多,降低了媒介的支付成本,不會對公眾的需求造成影響。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得采用多媒體快速傳播各種信息成為可能,而且不再受限于頻譜。在傳統的媒體中,只有少部分組織或個人有權力使用廣播技術。
在新媒體出現之后,每個人都能夠擁有自己的網站,能夠公平的傳播信息,這被稱為網絡廣播組織。網絡廣播組織對版權制度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觀念中,由于媒體少,保護版權很容易,這使得版權制度并沒有實際使用。當前的新媒體技術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但是人們仍然沒有重視版權制度問題。
在缺乏新媒體時,版權人可以與相關媒體合作將版權內容與服務作為一種商品提供給用戶,用戶對這些商品購買后消費。這種情況下,用戶屬于普通消費,與到超市、商店購買生活必需品進行消費的實質并沒有什么不同。排他性隨著新媒體技術出現而消失,媒體存儲版權內容與傳統的傳播版權不具有排他性和稀缺性。也就是說,新媒體技術出現后,新媒體提供的內容沒有排他性和稀缺性,與公共物品沒什么區別,用戶無需支付費用即可獲得。但是,版權制度可以通過版權保護使新媒體內容具有排他性和稀缺性,使用戶在支付一定費用后才可以獲取,維護了商品交換的秩序。但是,新媒體的分享傳播增大了實施版權制度的難度。
在當前階段下,有關新媒體版權保護的新聞報道較多,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保護。例如,目前我國政府已經制定并出臺了《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但是,在這些法律法規當中仍然存在一些法律漏洞,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細化。此外,目前我國對版權的立法較少、經驗也不夠豐富,比如前述的幾項法律法規所涉及的內容不具體,范圍廣,增大了執法難度,不利于著作權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首先,要做的是盡快對網絡知識產權的立法工作,需要對新媒體時代下的版權的定義、內容、范疇、責任主體等進行準確的定義,對相關的侵權行為的處罰應當明確,增強法律的可執行性,為權利所有人維權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立法工作中,應當注意各個細節,并統一標準,結束多個部門之間法律法規或標準的沖突問題,同時應當結束“九龍治水”的情況。
在發達國家,新媒體出版的起步較早,因為,對新媒體技術下的版權立法較為完善。因此,我國在立法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國所用。
比如,對于復制權的界定。互聯網具有交互性和全球性的特點,版權內容復制容易、快捷,因此復制次數成幾何增長,對著作權人的侵權相當嚴重。所以,對復制權進行明確的定義和區分可以增強法律法規的執行性,同時也利于著作權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日本和韓國的立法工作中,將復制分為有形復制和無形復制兩種復制方式分別進行規定,而美國則以“發行權”來確保版權人對其原創作品在新媒體上的傳播具有控制權。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映和立法。
例如,臨時復制與永久復制是否屬于侵權這個問題。臨時復制是一種通過計算機的內存儲器和緩存處理而獲得、讀取、暫時存儲和短暫在線作品的技術行為,通常,在關閉計算機后就會失去這些作品。如果以我國傳統的版權法來看,主要作品只有通過輸出設備或者存儲設備輸出或者保存,比如通過硬盤存儲,或者通過打印機打印,那么才能對傳播者的侵權責任進行相關處罰。而目前在美國制定的《關于知識產權的報告》中則認為應當將所有的復制方式包括臨時復制這種方式,都屬于復制權的范疇。但是,我國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制定過程中也認為臨時復制權應當屬于復制權的范疇,但是在公布的《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中對該問題卻回避了。
新媒體平臺的虛擬性是大量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平臺的眾多用戶認為在虛擬的網絡上,無人知曉其身份,因而僥幸的認為在新媒體平臺上對著作權人進行的侵權行為不會被追責。因此,平臺的用戶在“創作”時,大量抄襲甚至是原封不動的復制他人的內容。更有甚者,甚至將自己的名字簽署在自己抄襲或者復制他人的內容之上,假冒為自己的作品。由于虛擬性導致了用戶的僥幸心理,因此在新媒體憑條進行實名制注冊,將有利于遏制新媒體平臺上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發生。當前,我國已經在網絡上推行用戶實名制注冊。在新媒體進行實名認證注冊后,利于確定原創作品的知識產權人和侵權人,便于知識產權人維護自身權益,同時,利于鎖定侵權人。對于不愿意實名制注冊的用戶,新媒體平臺的提供者應當限制其權限,僅能瀏覽平臺上的內容,而不能發布、復制內容。對新媒體平臺進行實名制注冊,可以加強對新媒體平臺提供商的監管,進而預防侵權放入任意。
我國對新媒體時代下的知識產權保護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有效保護,而現行的法律法規不能有效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新媒體平臺處于自身利益需要,對內容傳播者的懲罰措施少,甚至不懲罰,因此不能對平臺用戶的相關行為進行處罰。
例如,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對微信上的抄襲行為,做嚴重的處罰措施是封號,這對其他用戶并不能形成強大的威懾作用。因此,當用戶被封號后,可以注冊另一個賬號,將原有賬戶中的相關信息搬移到新的賬號中繼續發布。對新媒體技術下的知識產權保護應當根據國家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以法律法規為準繩進行,對平臺用戶進行的約束,切實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
因此,有必要在推行實名注冊制的基礎上,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保護知識產權主體權利。同時,在知識產權侵權的賠償方面,在立法中應規定當對賠償做相應的費用。新媒體的侵權行為只能依靠法律法規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創作者進行創作,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基于手機的新媒體平臺受到了用戶的歡迎。越來越多的知識產權在新媒體平臺上被侵權,這損壞了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影響了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手段應當隨之變化。只有國家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互聯網生活中推行實名注冊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從重處罰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才能夠有效阻止侵權行為的發行,提高創作者的激情,促進我國的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對知識產權進行有效的保護,已經成為每一個國家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當今時代下我們在知識產權保護層面存在的不足,并通過深入的研討來最終確定有助于突破知識產權保護困境,推動知識產權保護。
[1]張鵬程.自媒體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的困境[J].出版廣角,2015,16:20-21.
[2]周維德.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7.
[3]鄧娟.數字化媒介知識產權保護研究[D].山西大學,2010.
[4]張澤吾.論微信時代的知識產權保護[J].武陵學刊,2014,06:66-72.
[5]夏穎.信息資源共享在網絡傳播時代面臨的知識產權困境及對策[J].特區經濟,2008,08:210-211.
F204;G206
A
2095-4379-(2017)36-0057-02
張峰(1974-),男,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理學;張士棟,任職于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法理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