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虹木
湖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互聯網普惠金融創新思維的法律問題研究
丁虹木
湖南大學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自由、平等、安全等正義價值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的追求目標。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正義寓于“某種平等”中。在金融與人類文明不斷交融的時代,金融資源的分配對利益和財富的劃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資源獲取的不平等將進一步拉大社會的貧富差距,金融公平與正義顯得尤為重要。而互聯網普惠金融正是實現金融公平正義的新途徑。
互聯網;普惠金融;法律問題
聯合國《普惠金融體系藍皮書》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隨著普惠金融被引入我國后,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全面入侵傳統金融的領地,我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法律的滯后性使其難以跟上技術的步伐,僅依靠傳統的法律,對其帶來的的諸多新的問題的解決難以做到公正合理。這就對立法以及立法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聯網普惠金融是一個新興概念,是在互聯網金融的與普惠金融結合產生的理念。由此應分別對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進行剖析。
一般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以通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的應用,實現支付、融資、投資以及信息中介業務的一種新型金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傳統金融業務對互聯網工具的應用;二是由電子商務企業推出的依托互聯網創新而產生的新金融業務,即狹義的互聯網金融。
關于普惠金融的內涵學術界眾說紛紜,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普惠金融是一種扶貧性質的福利性組織,依靠政策和政府扶持;二是普惠金融是讓其服務的對象以優惠的價格得到需要的金融服務,但其實質上仍是一種營利性的商業化的行為。
互聯網金融普惠本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體現了普惠金融的宗旨。其本質就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以電子信息為依托實現資金流轉和融通的新業務,是普惠金融與互聯網精神結合產生的新興領域。因此互聯網普惠金融絕不僅僅是只針對窮人的扶貧組織。
互聯網金融更關注傳統金融行業的“長尾市場”,努力打破金融行業對長尾客群的高門檻,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生長點普遍集中在傳統普惠金融行業難以覆蓋。
互聯網普惠金融運營模式多元化,至今尚未形成統一分類。本文著眼于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現狀進行分析。
1.第三方支付。隨著電子商務的壯大,互聯網企業將全新的互聯網理念融入互聯網支付體系,進行互聯網創新。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企業最早介入金融的業務,2010年6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三方支付是指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非金融機構作為交易支持和信用中介平臺,借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商家、網購消費者和銀行之間建立起連接的電子支付模式,為商家和網購消費者提供的支付中介服務。
2.P2P網貸。國內P2P網絡借貸模式主要表現借款人和出借人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直接發生借貸關系、實現資金融通的直接融資模式,主要針對是小微企業以及普通個人用戶,充分利用長尾市場效應。但這些企業和個人往往資信相對較差、貸款額度相對較低、抵押物不足、風險更高。雖然P2P網貸的信息展示與配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拓展了融資渠道,但也隨之衍生出許多法律問題。
3.眾籌。與P2P網貸相比,眾籌出現相對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源于美國眾籌網站 Kickstarter,依靠他人捐助資金或預購產品為中小企業進行募集資金。眾籌是指項目發起人通過互聯網眾籌平臺為其新項目面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并以實物、服務、作品、股權等回報形式回饋項目支持者投資的互聯網金融創新。項目發起人對的資質要求較低,而且過程比較簡單、透明;參與門檻低、業務范圍廣,對出資金額要求也較低,使得社會大眾對眾籌具有良好的參與性,進而能夠有效集聚眾多互聯網網民的富余資金。
4.互聯網銀行。2015年4月18日國內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正式對外營業。互聯網銀行借助于現代數字通信、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來實現為客戶在線服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主要著力于服務中小企業、農名和中低收入人群互聯網銀行,充當傳統銀行補充的角色。因其互聯網技術,取消物理網點和降低人力資源等成本,效率更高,通過網絡實現信息的輸送,審批效率更高,使其能更好的幫助80%的長尾金融需求,填補當前金融的空白點。
5.互聯網理財。互聯網理財強調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挖掘網上理財信息、進行個性化分析處理,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衡量客戶需求,鎖定客戶資源,從而對客戶進行精準營銷。包括利用互聯網進行保險、證券基金投資。互聯網理財具有時效性強、高效便捷、節約成本以及信息透明特征。而主體資格欠缺、信用風險大、法律監管混亂卻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障礙。
在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的指數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知的程度。隨著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給金融市場的注入了勃勃生機的同時也衍生了許多法律問題。
1.信用風險。信用風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傳統信用風險即還本付息的風險;二是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給客戶帶來了便利,同樣也給信息系統帶來了挑戰。
P2P平臺門檻低,目前其還沒有被納入征信系統,征信系統并不完善,信息不對等。網貸公司無法準確掌握借款人的身份信息、貨款的用途、還款能力等。平臺之間的數據也不能實現共享,借款人違約成本低。平臺依靠互聯網技術實現現支付、融資、投資以及信息中介業務。在操作過程中的電子認證和密鑰管理存在漏洞,將成為病毒、黑客、釣魚網站的攻擊目標。網絡信息安全的保障,用戶的損失如何償付,風險如何防范都值得深思。
2.監管風險。傳統金融監管實行的是分業管理,互聯網金融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的一種混業經營的金融模式,能快速的處理和傳遞大規模的信息,導擴大經營范圍。因此在監管模式上無法準確適用傳統金融監管法,導致互聯網金融亂象叢生,呈現出無序發展的狀態。
首先,法律主體地位引發的法律問題。第三方支付作為金融創新的一種模式,從資金的接收到支付的完成,互聯網支付平臺實質上從事了同金融機構吸儲與結算相類似的業務。2010年6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為支付平臺的規范發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供給,確定了其法律上的主體地位。然而根據《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相關規定:沒有經過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從事吸收存款、辦理結算等組織視為非法金融機構予以取締,應予以取締。如果對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從事支付業務收取的手續費應按照“金融保險業”稅目征收營業稅,那么互聯網支付被定性為非金融機構同時卻以金融機構從事納稅申報缺乏合法性依據。
其次是運營制度的缺失。為了規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也推出了一系列的規范文件。雖然這些文件和辦法對互聯網金融的起到一定程度的規范作用,但法律內容過于缺少空洞單薄,且法律責任的規定模糊,使得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外在法律和政策的隨意性過大的問題。
經濟利益和工具革新給法律以及監管機關帶來了新的難題。法律是沖突解決的良藥,作為人類創造出來的規則,法律存在的價值之一,就是減少交易者可能造成的損失。
1.修訂現有的法律法規。首先表現在對傳統的金融業的立法上,如《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有關條款進行更新、修訂,將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業務納入已有的法律規范中。涉及相關法律的有關條款進行修改完善,對一些具體條款以及模糊的定義進行司法解釋,明確它的法律界定。
2.制定互聯網普惠金融領域專門立法。互聯網普惠已經成為金融業的新的增長點,而卻沒有相應的法律體系相配合,長此以往必將成為互普惠金融的阻礙。尤其需要從信息網絡安全、金融消費者保護等方面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主要高風險業務,如:P2P網貸、眾籌等進行有關立法,彌補大范圍的法律監管的空白。當下,其并無專門的立法和監管機構,大多將其納入原有的框架。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上都采取了“先發展,后監管”策略,為互聯網金融創新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境。上述模式并不完全適合中國,其因如下:一,我國現有金融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金融服務所覆蓋范圍和金融效率都還不盡完善。無法單純的將互聯網金融創新中的法律問題直接融入現有的傳統金融體系。二,美國實行自由資本主義,中國的金融市場無法做到完全開放。美國是判例法國家一般是由法官造法也是重要原因,法官運用自由裁量對法律的漏洞進行填補,使其成為法律原則。而中國類似大陸法系,重視強調邏輯推理,約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如果不對現有的傳統金融業的法律進行變更、修訂,也不制定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門立法,勢必將導致無法可依。無法給高風險的金融行業相對穩定安全的大環境,拉動整個金融業健康持續發展。
互聯網普惠金融更注重長尾市場,覆蓋的群體較多,易出現宣傳誤導等現象,因此需明確規定其資金投向和產品標的,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提升質量,及時對企業的行為進行披露。
目前來看,小貸信息、證券與保險信用信息、P2P信息尚未完全納入征信系統,尚未納入征信系統,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也未全部接入征信系統。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拓寬征信信息的采集范圍,將互聯網金融企業接入征信系統,保障金融安全。
[1]董春宇.平等與不平等的再思考——一種政治哲學解析的新維度[J].廣西社會科學,2004(11):59-61.
[2]黎四奇.中國普惠金融的囚徒困境及法律制度創新的路徑解析[J].現代法學,2016,38(05):93-103.
D922.28
A
2095-4379-(2017)36-0077-02
丁虹木,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