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霖 姜子義 康瑋笠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國的法治建設
李彥霖 姜子義 康瑋笠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推進,國家對于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國家相關部門加大了法治建設的力度,力求加快中國法治建設的速度,促進國家法治建設的健全完善。本文細致分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并剖析出法治的內涵,最后針對如何建設法治社會提出了若干策略。
法治;治理模式;長期性
2017年是改革開放的第39年,39年來無論是我們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與社會領域,還是國際關系領域等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回顧三十多年來中國法治建設的艱辛歷程,深入探析中國法治建設獲得的輝煌成績,并分析中國法治建設面臨的挑戰,總結中國法治建設的獨特之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20世紀中后期,中國共產黨通過摸索獲取了大量利導國家建設的經驗,同時總結出文革的教訓,明白了進行國家建設需要充分契合國家國情,要全面聯系實際情況,立足本國的現狀。因此,國家將建設重心逐漸移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全面倡導依法治國。
20世紀末期,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異常迅猛,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日益意識到法治的重要性,依法治國成為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議題,且成為國家尤為關注與重視的要點。同時,中國將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確定為國家的重要任務,并將依法治國以及建設法治國家依托法律形式給予實施的保障[1]。
21世紀初期,國家借助各類政治會議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方面的加強完善,確保社會主義法制愈發健全完備,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基本治國方略得到了積極落實。國家意識到要實現行政權力行使的實效性,則必須充分依托法律條文保障并規范行政權力行使的效力,從而全面實現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重視人權保障工作的開展,確保社會營造出和諧團結的發展氛圍。同時,國家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確定為建設法治國家的最高目標[2],該目標的實現需要歷經較長時間。可見,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已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歷史階段,且獲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要全面實現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將要繼續經歷較長發展與完善時期。
法治是法治主體在法治信念與法治精神的指導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約束法治客體,從而建立起以公平公正、保障人權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法治具有以下特性:其一,公平性,法治可以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發展與參與權利,限制政府公權力,明確公權的邊界,使得政府權力的行使只能在法律所規定的領域內,正如“法無授權不可為”,政府必須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做事,政府行使行政職權必須嚴格遵照法制原則[3]。其二,秩序性,法治的形成與發展能夠穩定并調整社會秩序,能夠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利用法律手段緩和各類社會分歧與沖突。其三,協調性,法治能夠最大限度地調整社會中各種利益關系,實現社會中各類關系的平衡發展。
首先,我們必須以中國法治理論作為行動指導,逐步創新完善法治理論,構建持續發展的中國法治理論體系,并積極汲取古今中外諸多優秀的法治文明經驗成果,全面立足我國國情針對該類法治文明成果進行選擇應用。在實踐中更要理論聯系實際,推動法治理論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具體要做到四個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的應用,全面構建行之有效的中國法學理論體系,組建系統的學科體系與課程體系;二是宣傳方面的應用,要大力宣傳中國法治理論,提升中國法治理論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三是改革方面的應用,在立法、執法、司法等體制改革中,以中國法治理論為指導思想向法治改革的正確方向科學推進;四是治國方面的應用,確立中國法治理論的根基地位,依托中國法治理論進行政府工作組織開展,借助中國法治理論進行社會活動以及教育活動的開展運行,并積極針對中國法治理論的應用進行檢驗與完善。
我們也不能片面強調法治而忽視道德的積極作用,要意識到道德對法治文化、法治精神的支撐作用,道德能讓個體形成內在約束力,不被不義之利打動;道德具備政治效能,能夠有效維持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團結,能夠為法治建設營造文化氛圍,現代社會發展無法脫離道德的利導,中國法治體系的構建無法脫離道德環境的保障[4]。
中國政府通過考核的方法來檢驗下級政府法治建設情況,而這種考核行為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可以用周雪光所提出的“控制權”理論來減少。中國政府經常選擇行政發包制作為國家治理模式,該治理模式往往會引發非正式博弈情況,即依托一定社會關系而開展的輪流出價博弈現象,這種現象容易致使法治建設無法實現預計的目標。除了行政發包制國家治理模式以外,高度關聯型治理模式也是中國政府經常選用的國家治理模式,該種治理模式多用來應對危機,其具備極大的應變能力與動員能力,能夠有效打破現有的常規型桎梏,靈活轉變方向,有利于分離利益割據以及打破地方性封鎖,由此避免非正式博弈現象的發生。因此,在中國法治建設初期,需要積極應用高度關聯型治理模式,其有助于將中央貫徹意圖與信號在短期內落實到地方。另外,隨著中國社會多元化的日益發展,我們也需要重視高度中央集權引發的兩個問題:其一,社會政治化問題。在政治活動過程中,不同的利益團體往往以維護和爭取本團體的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政府的政治教化與動員機制也不斷增強該傾向的程度,從而致使社會組織程度的日益加劇;其二,政治集中化問題。我國的各類資源都是由中央政府管控,因此,不同區域的利益集團以及代理人紛紛向中央政府提出各自訴求,使得中央政府應對政策出現不連貫性與多變性。這兩個問題說明我國治理體制需要全面重塑,需要大力加強民眾在政治層面的參與度。
同時在進行法治建設時政府在法治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認識到法治建設的長期性,目前,中國社會公眾主體尚未實現現代化層次,該現象成為中國法治的難題之一,雖然在現代化建設方面中獲得諸多成就,然而,人卻沒有實現“現代化”,而歷史和現實表明,人是法治的關鍵。我國悠久歷史中的人治觀念給予人們巨大影響,這些等級特權人治觀念與現代法治觀念產生沖突尤為強烈。所以我們最應重視人民群眾法治觀念的培育,培育人民群眾法治觀念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推進中國的法治進程中是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為了有效發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利導作用,我們需要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術語,認真總結并提取出理論術語中的精髓,將理論術語轉換為易于理解的大眾話語,化抽象的理論語言為樸實簡單的話語,激發廣大民眾的學習熱情與參與度,調動廣大民眾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保證廣大民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發揮調控廣大民眾行為的效能。
中國能否實現法治建設,離不開廣大民眾法治觀念的形成與提升,如果民眾的法治觀念淡薄,不認同法治精神,中國將難以實現法治社會的建設。然而,民眾法治觀念的培養屬于長期堅持的艱巨任務,故在中國法治建設中,我們必須理性對待中國的法治建設,以足夠的耐心與信心去踐行中國的法治建設,全面立足中國的現狀,秉持著循序漸進以及踏實堅定的信念去推動中國法治的穩健持續建設。
[1]中國的法治建設[Z].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
[2]汪習根.論法治中國的科學含義[J].中國法學,2014(02):108-22.
[3]吳桂韓.共享發展:通向幸福和諧的必由之路[J].理論研究,2016(05):20-5.
[4]王樂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J].中國法學,2015(05):5-13.
D920
A
2095-4379-(2017)36-0094-02
李彥霖,男,重慶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姜子義,男,湖南株洲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病原分子生物學研究;康瑋笠,女,四川綿陽人,四川農業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