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191
淺談我國內地犯罪構成理論
王玉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191
犯罪構成是一個學術問題,刑法并沒有對其明文規定。犯罪構成理論的目的在于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進行判斷。縱觀我國內地的犯罪構成理論,種類繁多,觀點不一。各個犯罪構成理論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不是構成要件的有無,而是對各個構成要件的排序有不同意見。因此,任何一種犯罪構成理論只要能對行為進行是否構成犯罪的判斷就具備了它應有的價值。
犯罪構成;構成要件;階層價值
在我國,犯罪構成是指成立犯罪的所有條件的總和。犯罪構成這個概念來源于德國的“構成要件”,后經蘇聯刑法學家特拉伊寧翻譯并引用。在德國構成要件指由法律所規定的犯罪成立的客觀要件。構成要件具有限定犯罪范圍的人權保障機能與違法推定機能,以及區分此罪與彼罪的個別化機能。我國受蘇聯刑法理論的影響,一直將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相等同。
近年來,隨著三階層與兩階層犯罪構成理論的引入,構成要件與犯罪構成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引起我國學者的注意。通說觀點認為犯罪構成是認定犯罪成立與否的一種邏輯思維,傳統四要件的犯罪構成體系是平面耦合式的,只有當行為同時滿足四個要件時才成確認違法。三階層與兩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是遞進式的判斷體系,要求先進行事實判斷,再進行價值判斷,即先進行客觀構成要件違法性的判斷,再進行主觀有責性的判斷。構成要件是刑法規定的,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違法類型。由此可見,構成要件其實就是階層性犯罪構成理論中的客觀違法構成要件,二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弄清楚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的含義與區別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國傳統四要件理論與新進的三階層理論與兩階層理論。
19世紀50年代,我國從蘇聯引進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該理論體系包含四大犯罪構成條件,分別是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與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指行為所侵害的為法所不允許的社會關系。犯罪客觀方面涵蓋實行行為、行為對象、危害結果等客觀要素。犯罪主體包括人與單位,主觀方面評價的是行為人的主觀罪過情況。四要件理論體系是一個平面耦合式的犯罪構成理論,沒有區分事實判斷與價值評價,沒有對客觀與主觀進行分層。除此之外,四要件理論僅僅是對行為進行犯罪構成的正面判斷,將排除犯罪構成的違法阻卻事由與責任阻卻事由擱置在犯罪構成體系之外。
目前我國學者對四要件理論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已經不再適應我國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廢棄。第二種觀點認為,四要件理論雖然存在缺陷,但是還沒有達到要完全摒棄的地步,只需要對其缺陷進行修改就可以繼續適用。第三種觀點認為四要件理論在我國已經適用幾十年,應當繼續適用。并且我國的刑法理論體系都是圍繞四要件理論進行的,一旦廢棄四要件理論,就相當于推翻了我國現有的刑法學理論體系,代價巨大。
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在德日盛行,其經歷了古典犯罪論、新古典犯罪論、目的主義與目的理性四個階段的發展。古典犯罪論體系時期認為符合犯罪構成,違法且有責的行為就是犯罪。貝林將構成要件作為判斷行為是否成立的關鍵地位,并認為構成要件的判斷是純客觀的,與主觀價值判斷無關。新古典犯罪論時期,構成要件在對客觀要件進行判斷的同時,在極個別情況下要考慮主觀要素。目的主義犯罪論時期,完全將違法性認識與期待可能性納入構成要件的判斷中。到了目的理性階段,以羅克辛為代表的刑法學者提出客觀行為構成的歸責理論。該觀點主張將判斷因果關系問題與結果歸責判斷問題相分離。
以陳新良教授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將傳統大陸法系的三階層構成要件理論引入我國。具有階層價值意義的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判斷體系得到國內諸多學者支持。構成要件的符合性是對行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的判斷,即對行為是否對行為對象造成法律所不允許的危害,以及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的判斷。違法性則是對是否存在違法阻卻事由的判斷。故意、過失等主觀因素,以及責任阻卻事由屬于有責性的判斷。
周光權教授在傳統四要件理論的基礎上,借鑒階層理論提出新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即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與犯罪排除要件三個階層。第一階層對實行行為、危害結果、因果關系等客觀因素進行判斷。第二階層對故意、過失等主觀罪過以及認識錯誤,期待可能性進行判斷。最后一個階層對排除犯罪事由進行判斷。新三階層理論體系按照先事實判斷后價值評價的順位對行為進行判斷,彌補傳統四要件理論中主客觀不分的弊端,并將排除犯罪事由納入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中,使正面有罪判斷與反面無罪排除相結合,犯罪構成理論更加嚴密。但是,周光權教授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僅從客觀構成要件方面就可以對行為是否違法進行判斷,但是在有些案件中要結合犯罪主觀要件進行判斷。這樣的觀點使得犯罪客觀要件與主觀要件之間的界限模糊,階層價值也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有在傳統四要件中強用階層理論的嫌疑。
兩階層犯罪構成理論在英美國家盛行,近年來,在張明楷教授等刑法學家的推廣下,在我國內陸影響逐日增強。張明楷教授主張將犯罪構成體系分為兩個層面,進行階層性判斷。第一層面是對違法構成要件的判斷,具體討論的是行為的法益侵害性與違法阻卻事由。第二層面是對責任要件的評價,具體討論的是主觀過錯以及責任阻卻事由。可以看出這種主張遵從了從事實判斷到價值評價,先客觀再主觀的順位。張明楷教授堅持結果無價值理論,認為違法構成要件的判斷不包括主觀因素,故意、過失、目的、動機等主觀要素應歸屬于主觀的違法要素。構成要件的符合性是進行構想要件違法性判斷的基礎,行為只要滿足了符合性,便構成違法,因此違法構成要件是對三階層中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的整合。
兩階層犯罪構成理論充分體現了階層理論,相對于我國傳統犯罪構成理論具有質的飛躍,但是將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合二為一,抹殺了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推定的功能。
犯罪構成理論是一個純粹的學術問題,是一個理論概念。傳統的四要件理論,或是新進的三階層與兩要件都各有優點,當然也都存在缺點。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對構成要件與構成要件要素的研究。所謂理論觀點的不同,只是對各個犯罪構成要件或是要素的組合方式,邏輯順位存在不同意見。無論哪一種犯罪構成理論觀點都不會忽視犯罪構成所必需的要件與要素,而犯罪構成理論的目的就是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進行判斷。因此無論采用哪一種觀點,只要能夠判斷出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就具備了其存在的價值。
[1]陳興良.教義刑法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05.
[2]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07-01.
[3]周光權.犯罪論體系的改造[M].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09.11.
[4]李潔等.犯罪構成的解構與解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4.
[5]黎宏.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不必重構[J].法學研究,2006(01):32-51.
[6]周光權.犯罪構成理論:關系混淆及其克服[J].政法論壇,2003(06):45-53.
[7]周光權.犯罪構成理論與價值評價的關系[J].環球法律評論,2003:296-302.
[8]陳忠林.現行犯罪構成理論共性比較[J].現代法學,2010(32):159-169.
D914
A
2095-4379-(2017)36-0176-02
王玉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