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施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淺析中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劉施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目前,中學生法治教育日趨成為法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僅從當前知網上已經發布的相關文章數量上來看,1999年至今發布數在逐年遞增。學者們越來越關注中學生關于法治方面的教育,而對中學生法治教育現狀的研究,其目的就在于探究出一條行之有效的中學生法治教育之路。
中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分析;解決對策
為了找尋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針對性的中學生法治教育道路,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我們應始終堅持,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對癥下藥。經過對具體地區、具體中學進行問卷調查,以及在網上發放問卷,面向社會全體成員進行普查,我們發現存在的問題很具有典型性,而且問題也很具有代表性。下面,我將就學校和學生兩方面就存在的問題進行進一步闡述:
于學校而言,在調查問卷中集中詢問的是:第一,學校對法治教育課程的安排。第二,學校開展法治教育課程的形式。第三,學校與家長關于法治教育的溝通情況。第四,學校可以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法治相關內容的途徑。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中學學校普遍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學校對法治教育課程安排的少。第二,學校采用的教學形式枯燥。第三,學校與家長就法治教育問題缺乏溝通。第四,學校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法治內容的途徑過少。
對于中學學校而言,我們可以理解因為面臨著升學壓力,學校為了孩子們能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給予孩子們更為充分的學習時間,所做出的一定的取舍。但是,中學時期不光是面臨升學壓力的時期,更是成長的關鍵時期。中學生不光要學會如何學習、如何獲得好成績,更應該學會如何做人,怎樣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年人。所以學校教授書本上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忘記教授中學生們如何做人。
我們對于中學生們主要詢問的這些問題:1.學生對法治教育的看法。2.學生對學校進行法治教育的態度。3.學生對八種刑法上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要負刑事責任的罪行的了解程度。4.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法治相關內容的情況5.學生自主學習法治相關內容的途徑。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中學生普遍都存在這些問題:1.對待法治教育態度不端正。2.對于學校開展法治教育課程的行為態度消極。3.對于法律基本問題了解程度低。4.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主學習法治內容的積極性且缺少自主學習的途徑。
分分分學生命根,很多學生認為在升學階段,只要把考試要考的科目學好就達到了最終的目標。其實并不是這樣,中學生應該好好學習專業知識,但是同時,也應該不忘自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是社會的新鮮血液,是民族的希望。中學生是肩負著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的,應該立足于書本,但絕不應該止步于書本,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不應忽視豐滿自己的靈魂。雙耳要聞窗外事,心中要讀圣賢書。
1.學校應該根據各學校原本的課程安排,進行適當的調整,解決課程安排少的問題。
2.為解決形式枯燥學生難接受的問題,學校可以提供多種法制教育開展形式,如在校內進行法庭進校園、模擬法庭的法治教育活動,在校外進行參觀學習少管所等。
3.為解決學校、家長就中學生法治教育問題欠缺溝通的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建立微信群或是單獨建立一個平臺,采用各種便于溝通的形式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
4.解決學生自主學習途徑少的問題,學校可以創設學生自主學習法制內容平臺,豐富校園圖書館關于法治方面書籍的收集。
1.可以通過班主任單獨找同學談話的方式,了解學生對法治教育的看法,強調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學生學習的態度。
2.在了解學生對學校進行法治教育的態度以及自身對法治教育的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看法適當調整學校的安排,使法治教育“按需供給”。
3.了解學生對基本法律常識的了解程度,就基礎問題進行普及。
4.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法制相關內容的情況,有針對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5.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法制相關內容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進行提高和拓展。
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脊梁,社會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技能是重要的,但是只有技能沒有道德的人卻是可怕的。我相信,學校、中學生會逐步發現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我也深信,以上的問題只要加以改進,中學整體的法治觀念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每個學生都能在社會法治環境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成為守法的合格公民。
[1]汪太賢,艾明.法治的理念與方略[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
[2]陳秀麗.初中生法律認知特點幾教育干預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
[3]張華.青少年法制教育:困境與轉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3).
[4]李雨洋.中小學法治教育亟需改革[J].法制博覽,2016(13).
[5]何樹彬.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標定位、實施原則與路徑[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02).
[6]汪蓓.中日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比較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6(01).
G631
A
2095-4379-(2017)36-0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