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茵婕,李路,孫玲,劉英杰
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65
論中醫經典閱讀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實踐
蔣茵婕,李路,孫玲,劉英杰*
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65
文章闡述了中醫經典閱讀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意義。通過中醫經典閱讀與信息素養教育相結合的實踐,提高研讀中醫經典著作的效能,培養大學生獲取中醫藥信息的能力,促進中醫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終身教育的發展。
中醫經典;中醫藥院校;信息素養;教學實踐
近年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強調培養中醫臨床人才需重視“學經典,做臨床”,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等機構開展全國悅讀中醫活動,注重弘揚中醫藥文化,培養學習型人才[1]。同時,國家教育管理部門認為信息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閱讀中醫經典,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將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對中醫教育和信息素養教育都具有實際意義。
中醫藥經典著作記載了歷代醫家研究總結中醫藥學理、法、方、藥的成果,是中醫藥學傳承發展的文獻保障,是當代醫家學習與研究的文獻寶庫。中醫藥學是具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學科,經典著作是它的本底資料,本底資料發掘研究不夠,學科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逐漸失去它的優勢與特色。閱讀中醫經典著作,可吸取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借鑒名醫的用藥和方法,提高中醫藥大學生專業水平、中醫藥大學教學水平和中醫醫療水平,對培養中醫高層次人才、臨床型人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廣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的調查中,98%的讀者都認為中醫經典書籍閱讀在中醫學習、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臨床醫療、科研思路、中醫發展也都證明了中醫人對中醫經典書籍閱讀的重要性[2]。
研修古代醫學文獻,不難發現,習醫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視《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究,換言之,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究,習醫多有所成。中醫經典著作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作用,在中醫教育實踐的漫長歷史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與推崇。新中國老一輩中醫藥學家的成長歷程和術業,都說明閱讀經典對指導臨床的重大作用。李如輝將《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第二輯、第三輯)所錄97位著名中醫藥學家對中醫經典著作的態度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強調經典著作的學習及背誦者共計87位約占89.7%,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是中醫藥名家成才的共性規律之一[3]。熟讀中醫經典,反復臨床實踐,建立中醫思維,提高領悟能力,是中醫人成才的必由之路[4]。
當代科技迅猛發展,信息資源極其豐富,身處大數據時代又面對著信息爆炸呈碎片化的趨勢,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育越來越重要。在中醫藥高校里進行信息素養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教授學生獲取有效文獻的方法,使學生主動閱讀文獻并能融會貫通中醫知識指導臨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信息素養不僅是一種基本能力,還是一種綜合能力。大學生具備了信息素養,才能更主動積極地從古籍中、從網絡中獲取中醫知識,不斷關注中醫事業的發展或從古典中醫文化中提煉、挖掘、創新。只有具備了信息能力才能自由獲取信息,為己所用。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中醫經典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比如疑難字句、章節理解等,還可以將信息能力發揮在臨床、科研上,深度挖掘中醫經典古籍,挖掘古代名醫名家的經方驗方。
“注重經典,突出臨床”將成為中醫經典課程教學的發展方向和創新思路[5]。《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課程都是以經典古籍為基礎,選讀其中的經典章節,教授其中的理論思想和思維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明其義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相關經典專用辭典,如《黃帝內經詞典》《內經辭典》《傷寒論研究大辭典》《傷寒雜病論字詞句大辭典》等,以加強對中醫經典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除了針對單一古籍開設的課程外,還有《中醫各家學說》等研究中醫歷史上的醫學流派、各家學術思想及經驗特點的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延展性、廣泛滲透性、學術理論性和臨床實踐性[6]。由于各家學說的內容繁雜,縱橫交錯,必須具備專業的信息意識,運用中醫藥古籍檢索工具。在課后,對各學派、醫家的經典著作進行研讀,使學生活躍學術思想,開闊學術視野,提高思維水平,增強實踐能力。下面以宋金時期形成的河間學派代表醫家劉完素為例,論述中醫經典閱讀與信息素養相結合的實踐。
3.1 傳記檢索
檢索中醫學派創始醫家的傳記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醫家的學術專長、行醫風范和重要著作等,并對其人其術產生學習興趣,對學派總論形成框架認識。傳記資料可通過人名辭典、史書、地方志等多種途徑進行檢索,如從《中醫人名辭典》《中國歷代名醫百家傳》《中醫源流與著名人物考》《金史?劉完素傳》《河間府志》等書,了解劉完素的字號、生平簡介、從醫緣由和撰書之由等趣事,還可知其闡發了《內經》病機與運氣學說,認為“六氣皆從火化”,臨證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擅用寒涼之品,且傳人眾多,撰書多達十余本,學術影響廣泛,為后世溫病學說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3.2 著作檢索
對中醫學派創始醫家的經典著作進行閱讀尤為重要,特別是著作原文的檢索與閱讀,能補充大量課本上節選章節和著作提要以外的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課堂內容,深刻理解其學術思想全貌。醫家著作可通過古典書目和現代書目進行檢索,如從中醫藥專科書目《中國分省醫籍考》中了解河北省地方志里記載的劉完素著作,包括醫經類4本(《圖解素問要旨論》8卷,《素問元機原病式》1卷,《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3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類 2本(《傷寒直格方》1卷和《傷寒標本心法類萃》3卷),方論類 2本(《十八劑》、《治病心印》各 1卷)。《中國醫籍考》則注明了著作的存佚,列述了序跋,對有關考證提要敷陳大意,可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著作進行閱讀,如注明劉氏的《素問藥注》已佚,對《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則列述了劉氏的自序、程道濟序、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的述評和《四庫全書》提要等內容。由于當代出版的中醫經典多有錯校誤注,若需要中醫古籍的原作閱讀,可通過《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查找館藏或查閱叢書,如《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除在國家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等處藏有明刻本,還可參考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金刻本的影印本,《劉河間醫學六書》《古今醫統正脈全書》《四庫全書》等叢書中也編有此書。
3.3 臨證、醫案檢索
通過臨證、醫案類古籍資料的閱讀,可充分了解醫家豐富的臨床經驗,從而結合醫理醫論悟出臨床心得。劉完素有病機學說、火熱理論方面的著作,還著有醫方專著《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該書對《黃帝內經》61種病證結合臨床經驗一一立方以治。除了閱讀醫家本人的臨證著作以外,還可以通過綜合性醫案類書獲知醫家對某些驗案的心得與見解,如《續名醫類案》卷28載有“夏暑發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后賢劉河間創議迥出諸家,謂溫熱時邪,當分三焦投藥,以苦辛寒為主”。
3.4 門人、私淑著作檢索
閱讀中醫學派創始醫家的門人、私淑者的著作,可以從側面了解該醫家的學術影響力及學術思想的傳承和發揚。《中國醫籍考》根據中醫學科體系和文獻內容將書目分為 9類,考證嚴謹,對中醫學源流頗具價值,如卷三十二方論十中,劉完素的《傷寒直格》就編有其門人馬宗素在《傷寒醫鑒》中對本書的注解,馬宗素的《傷寒醫鑒》、鎦洪《傷寒心要》則列在劉完素著作《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后。叢書是根據專題或相關書籍匯編而成,《中國叢書綜錄》里可查到《劉河間傷寒六書》有馬宗素撰書一本,并附鎦洪和常德所編之書。此外,還可以參考相關醫家對醫書的注釋本,如薛時平的《注釋素問玄機原病式》,了解后人對該醫家的學術認知及評價。
閱讀中醫經典與培育信息素養相結合,實質上就是中醫藥專業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相結合。在高等中醫院校教育過程中,中醫藥學的學科綜合性要求中醫藥大學生具備對整個醫學相關學科的信息獲取能力,高等中醫藥教育是以院校教育為主、與中醫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的。本科階段的專業分配,到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定位,在此階段學生必然會隨著學習的深入提出更專業化、更具體化的信息需求,這就需要更專業化的信息素養教育來支撐[7]。然而,調查顯示本科階段的信息檢索教育對研究生而言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缺乏針對具體科研任務應用電子資源信息進行檢索、判斷、歸納、總結、創造的能力[8]。所以,在本科階段通過閱讀中醫經典培養興趣愛好,將經典理論、名醫醫案了然于心才能融會貫通,同時具備較好的信息意識,較熟練的信息能力,才能將古籍檢索與計算機檢索相配合,才能觸發新思路,才會對中醫藥研究有所幫助。
閱讀中醫經典與培育信息素養相結合,還能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中醫人才。通過高等中醫藥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和創新,成為有創新意識和寬闊視野的高質量人才,信息素養的高低可以影響醫學生終身學習的質量,甚至今后事業的發展與成就[9]。中醫經典是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巨著,對中醫臨床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
中醫藥院校應大力提倡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研讀中醫經典,勤求古訓,提升信息素養,鍛煉信息能力,繼承、發揚中醫特色,指導專業學習和臨床實踐,做好科學研究,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關于開展第三屆全國悅讀中醫活動的通知[EB/OL].[2016-09-10].http://www.cptcm.com/Page/NoteDetail. aspx?id=132&d=2.
[2]何紅珍,袁俊楓,陳嵐.中醫院校大學生的中醫經典書籍閱讀需求調查——以廣西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為例[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 2014,38(2):48-51.
[3]李如輝.應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J].中醫文獻雜志,2008,26(1): 26-27.
[4]王華,梁忠,劉松林,等.中醫藥高等教育規律的探討[J].中醫教育, 2009,28(4):4-6,71.
[5]成玉,徐姍姍.《傷寒論》案例式教學法探索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9):122-123.
[6]張星平,趙琰,安冬青,等.加強重視“中醫各家學說”學科建設[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8):520-522.
[7]陳春林,伍利,劉娟.高等醫學教育的特點與醫學本科生信息素養教育目標[J].醫學信息學雜志,2008,29(6):78-79.
[8]王瑞祥,何永.基于科研需求的中醫院校研究生信息素養調研與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5):46-48,56.
[9]孫玲,劉松林,李欣,等.信息素養與中醫藥專業素養結合的教學實踐初探[J].中醫教育,2011,30(5):57-59.
Discussion on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Reading TCM Classics
JIANG Yin-jie, LI Lu, SUN Ling, LIU Ying-ji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TCM classics in promo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practice by combining reading TCM classics and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efficiency of studying and reading TCM classic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ability of acquiring TCM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cultivated, which can enhance TCM education, edu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of lifelong education.
TCM classics;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practice
R2-4
A
2095-5707(2017)02-0049-03
蔣茵婕,李路,孫玲,等.論中醫經典閱讀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實踐[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2): 49-51.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2.013
2016-12-26)
(
2017-01-06;編輯:魏民)
2015年湖北省高校圖工委科研基金(2015YB16);湖北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 2014年度重點項目(2014A17)
蔣茵婕,館員,研究方向為中醫藥文獻檢索。E-mail: yinyin215@qq.com
*通訊作者:劉英杰,館員,研究方向為中醫藥古籍整理。E-mail: 945278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