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泳
(江西省石城縣地方志辦公室,江西 石城 342700)
地方志微信公眾號的狀況及對傳統(tǒng)的地方志業(yè)態(tài)產(chǎn)生的影響
劉善泳
(江西省石城縣地方志辦公室,江西 石城 342700)
2014年以來,全國地方志微信公眾號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由少漸多的變化,其賬號主體多為各級史志機構(gòu)。公眾號立足于傳播工作動態(tài)、政策規(guī)章等方志聲音和歷史掌故、遺產(chǎn)遺址、風物風俗等地方知識,所推送文章具有明顯的方志特色、地方特色、文史特色和應景特色,并追求時尚、活潑的風格。方志微信公眾號的出現(xiàn),給方志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新平臺,為方志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機遇,對傳統(tǒng)的地方志業(yè)態(tài)產(chǎn)生著深刻影響。
方志微信公眾號;新媒體;方志文化
2011年1月,騰訊公司推出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次年8月,開通微信公眾平臺。據(jù)百度數(shù)據(jù),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經(jīng)覆蓋中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5.49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shù)超過800萬個。
為了解地方志領(lǐng)域微信公眾號(以下簡稱“方志公眾號”)的在線情況,筆者于2016年8月31日進行了相關(guān)搜索。以“方志”作為關(guān)鍵詞搜索微信公眾號,共顯示結(jié)果81條,剔除“方志電子”“方志敏中學”等19條非相關(guān)信息,有效公眾號62個。再以“史志”為關(guān)鍵詞進行搜索,共顯示結(jié)果96條,剔除“干洗到家服務”等4條非相關(guān)信息,有效公眾號92個。兩者合計有效方志公眾號154個。
為了研究的方便,筆者對其中60個公眾號進行了關(guān)注。并選擇方志中國等30個公眾號作為樣本,觀察方志公眾號開通、運行的基本情況。
(一)開通時間
在30個方志公眾微信號中,5個開通于2014年,最早為“中山檔案方志”,開通于2014年1月16日。這也是筆者所關(guān)注的60個公眾號中最早開通的一個。它是否為全國第一個方志公眾號,還需進一步核實。其他為3月1個(沂蒙史志),11月1個(廣州地情),12月2個(南京棲霞檔案方志、連云港史志)。
10個開通于2015年,其中2月1個(江陰紀事),3月1個(泉州史志),5月2個(深圳史志、史志北辰),7月3個(方志中國、無錫史志、六盤水方志),8月1個(方志上海),10月1個(方志開封),11月1個(方志江西)。
15個開通于2016年,其中1月1個(方志杭州),2月3個(靜安方志、平頂山史志、武山方志網(wǎng)),3月1個(岳麓故事),4月4個(史志襄陽、方志銀川、福建史志、溫州史志),5月2個(北京方志館、富陽區(qū)史志辦),6月2個(河洛史志、方志天津),7月1個(張垣方志),8月1個(方志廣西)。
從5個到10個再到15個,正好形成等差遞進,這個湊巧的情況大致反映了近3年方志公眾號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趨勢。地方志領(lǐng)域?qū)ξ⑿殴娞柕睦茫从沉朔街窘鐚@一新媒體的逐漸重視和自覺運用。
(二)賬號主體
在30個方志公眾號中,“方志中國”的賬號主體是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除此之外,賬號主體為省級史志機構(gòu)的有6個,分別為北京方志館、方志江西、方志廣西、福建史志、方志上海、方志天津。賬號主體為市級史志機構(gòu)的15個,分別為無錫史志、六盤水方志、深圳史志、中山檔案方志、沂蒙史志、張垣方志、方志杭州、史志襄陽、方志開封、泉州史志、連云港史志、方志銀川、河洛史志、溫州史志、廣州地情。縣級7個,分別為靜安方志、江陰紀事、岳麓故事、史志北辰、富陽區(qū)史志辦、武山方志網(wǎng)、南京棲霞檔案方志。除此之外,“福建史志”為“福建九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企業(yè)公眾號;“平頂山史志”顯示為個人賬號,但是其“聊天記錄”明確說明它為平頂山市史志辦所主辦,因此實為個人注冊的官方公眾號。非常有意思的是,由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注冊的公眾號“方志北京”于2016年9月21日開通,于是在8月31日筆者所作“方志”搜索中,開通于同年5月16日的“北京方志館”捷足先登。福建地方志的官方公眾號為“方志福建”,開通于2016年3月3日,比同年4月22日開通的“福建史志”早了一個多月,算是守住了陣地。筆者選“福建史志”棄“方志福建”,也是隨機抽樣所致。這樣的結(jié)果反倒體現(xiàn)了方志公眾號主體的多樣性。
從30個樣本情況看,以“方志”和“史志”命名的方志公眾號,絕大部分都是各級方志(史志)機構(gòu)的官方公眾號。“江陰紀事”和“岳麓故事”沒有使用“方志”“史志”字眼,其賬號主體分別是江陰市史志辦公室和長沙市岳麓區(qū)史志檔案局。據(jù)推測,正因為賬號主體是史志機構(gòu),才被以“史志”為關(guān)鍵詞的搜索所“命中”。
方志公眾號名稱主要以行政區(qū)劃名稱來表明屬地,但也有部分用以歷史上的別稱,如張家口市以“張垣”代,洛陽市以“河洛”代,臨沂市以“沂蒙”代。
由于這些以“方志”“史志”命名的公眾號,大體對應了相關(guān)方志、史志機構(gòu),因而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相關(guān)史志機構(gòu)的設置情況。公眾號稱“方志”者多對應獨立的地方志機構(gòu),如“方志江西”“方志上海”和“武山方志網(wǎng)”分別對應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和武山縣地方志辦公室。但也不盡然,如“方志開封”的賬號主體為開封市史志辦公室。稱“史志”者多指向史志合一機構(gòu),如“深圳史志”和“河洛史志”分別對應深圳市史志辦公室和洛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不過同樣也有例外,如“泉州史志”對應的是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樣本中兩個以“檔案方志”命名的公眾號,其賬號主體則分別為“南京市棲霞區(qū)檔案局”和“中山市檔案局和地方志辦公室”。
(三)功能定位
微信公眾號的主題界面由名稱、功能介紹、賬號主體和查看歷史消息等項目構(gòu)成。其中“功能介紹”反映的是各個公眾號的功能定位。根據(jù)30個樣本所對應方志機構(gòu)的層級結(jié)構(gòu),下面依次選錄“方志中國”和2個省級公眾號、4個市級公眾號、2個縣級公眾號的“功能介紹”文字,用以觀察方志公眾號的功能定位情況。
方志中國: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和修志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地方志愛好者提供一個新的平臺,構(gòu)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與關(guān)注者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模式。
方志上海:幫助您了解上海地方志編纂、上海城市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推廣地方志文化。
方志江西:幫助您了解江西地方志的編纂、日常工作動態(tài)、江西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變遷。推廣宣傳地方志文化、服務社會民生,為您提供全面的地情服務信息。
方志杭州:講述杭州故事,汲取歷史智慧,存史育人資政,實現(xiàn)互動交流。
方志開封:向社會廣泛宣傳開封歷史與發(fā)展新成就,反映全市史志工作,拓寬群眾讀志用志渠道,為群眾提供全面便捷的地情信息服務。
沂蒙史志:臨沂市史志辦公室官方微信平臺,旨在“關(guān)注市情動態(tài)、挖掘歷史內(nèi)涵、弘揚沂蒙精神、展示臨沂新貌”,歡迎親們關(guān)注哈!
中山檔案方志:中山檔案方志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守護者,向你展示一個投影在歷史載體里的中山,一個說不清道不完,親切得讓人動心動情,直至溫馨的歲月味道自胸間漫溢的中山。
武山方志網(wǎng):以反映地情、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助推發(fā)展為宗旨,是寓資料性與娛樂性為一體的綜合資料庫,可隨時了解武山人文歷史、地情地貌、民俗文藝、名勝古跡、人物書畫、特產(chǎn)美食。
南京棲霞檔案方志: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
從上面選錄的例子可以看出,省、市、縣三級方志公眾號所預設的功能主要就是反映地情、再現(xiàn)歷史、傳播文化和反映工作動態(tài),進而達到存史育人和服務發(fā)展的目的。這些功能歸結(jié)起來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傳播聲音(主要為方志聲音),一是傳播知識(主要為地方知識)。
應當說,各地方志公眾號的定位總體是和各級地方志工作的職能及工作角色相匹配的。也正是這個原因,作為“國家號”的“方志中國”體現(xiàn)出與“地方號”的很大不同。我們知道,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是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gòu),負責落實指導小組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研究地方志工作中的政策性、技術(shù)性問題。其官方公眾號理應成為發(fā)布信息和反映動態(tài)的平臺,傳播方志聲音和更新方志知識成為它的重要任務。“方志中國”定位于為修志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地方志愛好者“提供一個新的平臺”,促進“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與關(guān)注者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符合中指組辦公室的工作角色。而省、市一級地方志機構(gòu),由于下面還有相對應的市、縣機構(gòu),所以同樣需要傳播方志聲音;同時,它本身就是一個“地方”,其傳播地方知識的功能也不可偏廢。因此,示例中的江西省地方志辦和上海市地方志辦的公眾號功能預設中既有“地方志的編纂”和“日常工作動態(tài)”的發(fā)布,也有“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變遷”和“全面的地情服務信息”的傳播。而到縣級層面,少有傳播方志聲音的現(xiàn)實要求,更多就是地方文化、歷史知識傳播和地情研究服務。于是,其公眾號扮演著“歷史的記錄者和守護者”的角色,推送內(nèi)容指向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地情地貌、民俗文藝、名勝古跡、人物書畫、特產(chǎn)美食”諸方面。“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南京棲霞檔案方志的表達顯得比較“文藝”,卻集中反映了市縣級方志公眾號在傳播地方知識方面的兩個核心:一是地理(地情),二是歷史(文史)。
(四)文章推送情況
方志公眾號文章的推送,和其他的微信公眾號一樣,都是采取單篇推送(主題文章)的形式,同時文圖并重。2016年9月,作為樣本的30個方志公眾號推送文章的情況如下:
1.推送數(shù)量
30個公眾號中,有15個公眾號發(fā)文1-9篇(括號內(nèi)數(shù)字為發(fā)文數(shù)):方志杭州(8)、方志廣西(8)、方志銀川(8)、方志天津(7)、無錫史志(6)、深圳史志(6)、岳麓故事(5)六盤水方志(4)、靜安方志(4)、福建史志(4)、溫州史志(4)、南京棲霞檔案方志(3)史志北辰(3)、廣州地情(2)、富陽區(qū)史志辦(2)。
7個公眾號發(fā)文10-19篇:方志江西(19)、武山方志網(wǎng)(16)、北京方志館(14)、史志襄陽(13)、連云港史志(13)、江陰紀事(11)、平頂山史志(10)。
8個公眾號發(fā)文20篇以上:張垣方志(30)、沂蒙史志(29)、方志開封(25)、方志中國(24)、中山檔案方志(22)、方志上海(21)、泉州史志(20)、河洛史志(20)。
這里統(tǒng)計的是各公眾號推送主題文章的數(shù)量,這個數(shù)字也是當月推送了文章的天數(shù)。根據(jù)主題文章的篇(天)數(shù),可以反映該公眾號的活躍程度。發(fā)文20篇(天)以上者,可歸為活躍等級,10篇(天)以下者為不活躍,其他為較為活潑。如以此標準計,活躍主體不及1∕3,不活躍主體則剛好占半。需要說明的是,30個公眾號中,有21個在推送主題文章的同時推送一兩篇副文,此類公眾號推送文章的總數(shù)往往至少倍于主題文章的數(shù)量。如“方志中國”9月份推送主題文章24篇,同時推送副文46篇,發(fā)文總數(shù)達70篇。
2.文章類型
在30個方志公眾號中,除小部分沒有設立專欄,大部分都是設立各類欄目推送文章。通過觀察公眾號的欄目,可以推想其發(fā)文的基本方向和大體范圍。通過觀察其主題推送的文章,可以把握其推送文章的重點和風格。
先看看“方志中國”的情況。在2016年9月推送的24篇主題文章中,有《工作動態(tài)》16篇,《領(lǐng)導講話》3篇,《工作要聞》2篇,《人物訪談》《理論文章》《媒體關(guān)注》各1篇。副文46篇中,《方志歷史上的今天》16篇,《工作動態(tài)》10篇,《方志選介》9篇,《媒體關(guān)注》6篇,《通知公告》4篇,《法規(guī)規(guī)劃》1篇。
以“方志江西”為例看看省級公眾號的情況。在19篇主題文章中,《江西風物》5篇,《地名由來》4篇,《豫章遺風》2篇,《工作動態(tài)》2篇,《工作要聞》《招聘公告》《江西探秘》《江西祠堂》《佛道祖庭》《江西風俗》各1篇。副文23篇中,《江西風物》14篇,《佛道祖庭》4篇,《地名由來》3篇,《江西風俗》和《豫章遺風》各1篇。
以“張垣方志”看看市級公眾號的情況。9月份推送主題文章30篇,《張垣印記》19篇,《抗戰(zhàn)勝利紀念專稿》3篇,《節(jié)日節(jié)氣》3篇,《張垣人物》3篇,《輝煌工業(yè)》和《方志動態(tài)》各1篇。推送的42篇副文中,《張家口歷史上的今天》30篇,《張垣印記》7篇,《節(jié)日節(jié)氣》3篇,《張垣人物》2篇。
從以上述及的欄目可以看出,方志公眾號推送文章的類型大體也可以分為傳播聲音和傳播知識兩種。前一類主要有工作動態(tài)、領(lǐng)導講話、領(lǐng)導批示、人物訪談、媒體關(guān)注、通知公告、法規(guī)規(guī)劃等。后一類主要有專題歷史、遺產(chǎn)遺址、風物風俗、人文掌故、物候氣象等。從欄目的設置和發(fā)文的數(shù)量上可以看出,“方志中國”傳播聲音的特色非常突出,方志特色非常鮮明。而到了省一級,傳播聲音的文章比例明顯減少。省級的“方志江西”公眾號除《工作動態(tài)》《工作要聞》《招聘公告》共4篇文章外,其他都是傳播地方知識的。市、縣兩級更甚。市級的“張垣方志”公眾號僅有《方志動態(tài)》1篇為傳播聲音類,其他都是關(guān)乎地方知識。縣級公眾號中,“武山方志網(wǎng)”是發(fā)文較多的公眾號,在其9月所發(fā)16篇文章中,僅有9月6日推送的主題文章《武山年鑒“文史薈萃”征稿啟事》為傳播聲音類的文章,其他15篇均為傳播地方知識類文章。
上述各級方志公眾號推送文章的結(jié)構(gòu)情況,基本呼應和印證了相應的功能定位及其前文的相關(guān)論述。
3.文章特點
對方志公眾號所推送的文章加以進一步分析,可以概括其五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方志特色明顯。首先體現(xiàn)在公眾號的名稱上,方志公眾號的冠名絕大部分是以“方志”“史志”加以地方名稱。其次,方志公眾號欄目多有“方志”字眼,普遍設有《方志動態(tài)》《史志動態(tài)》一類的欄目。之外,像“方志上海”所設《方志課堂》、“無錫史志”所設《史志之窗》、“方志開封”所設《史志講壇》等欄目,也都直標“方志”或“史志”字眼。“北京方志館”則將《北京方志》《志話北京》《志向服務》直接設置為公眾號的一級導航菜單。其三,不管是哪一層級的方志公眾號,凡有重要的方志動態(tài),一般都在主題文章中予以推送。特別是以傳播方志聲音為主的“方志中國”,所推送的文章極少離開“方志”這一關(guān)鍵詞語。為了不離方志話題,有的方志公眾號甚至刻意為之,如2016年11月4日“平頂山史志”推送題為《認真貫徹六中全會精神,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向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貢獻“志”禮》的文章,“志向”非常明顯。其四,在方志公眾號的文章當中,可以看到地方志作為“母本”顯影,如“中山檔案方志”在2016年11月11日和12日所發(fā)《在沒有網(wǎng)絡的時代,中山如何“買買買”》和《“大內(nèi)高手”:帶你走近孫中山的同鄉(xiāng)保鏢們》等文章,其行文中有“《中山市志》記載”“據(jù)《中山市人物志》”字樣,并征引志書中的相關(guān)記載。
志者,記也。紀事是地方志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年鑒興起之后,及時記錄地方事件更是成為各級地方志機構(gòu)的思想和行動自覺。這一自覺在方志公眾號中得到反映。如“方志福建”設《福建要聞》專欄、“宿遷史志”設《宿遷一周大事》欄,以周為單位推送本行政區(qū)域的大事記。另外,有相當一部分方志公眾號設有《歷史上的今天》一類的欄目,梳理、發(fā)布地方歷史事件。如“方志中國”的《方志歷史上的今天》、“沂蒙史志”的《歷史上的今天》、“佛岡史志”的《當年今日》,還有相應公眾號所設的《洛陽歷史上的今天》《泉州歷史上的今天》《深圳歷史上的今天》《杭州歷史上的今天》《烏海歷史上的今天》,等等。
第二,地方特色明顯。地方無疑是方志公眾號的根基。除“方志中國”之外,全國的方志公眾號都不同程度體現(xiàn)地方特色。首先,方志公眾號都冠有地方名稱,前已述及,不贅。其二,欄目多系以地方,如“方志上海”有《話說上海》,“方志杭州”有《杭州史話》,“史志襄陽”有《志說襄陽》《史說襄陽》,“岳麓故事”有《詩文岳麓》《圖畫岳麓》《史話岳麓》,“方志江西”有《江西風物》《江西探秘》《江西祠堂》《豫章遺風》,等等。還有一些非常設專欄,如“方志江西”的《佛道祖庭》,“方志泉州”的《郵票上的泉州》,“北京方志館”的《北京的一百張面孔》,“方志天津”的《畫說津沽民俗》,其地方特色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三,文章選題緊扣地方,聚焦一方之史和一方之事。如“江陰紀事”在2016年9月推送的12篇主題文章中,11篇的標題中有“江陰”二字,剩下1篇則有江陰市華士鎮(zhèn)的名字,真正做到了篇篇不離江陰。其四,將“地方”植入社會關(guān)注的共同話題。如“方志開封”在9月14日中秋節(jié)頭一天發(fā)《“嫦娥奔月”傳說源于上古時期的開封》。
第三,文史特色明顯。地方志工作既是一種歷史性工作,也是一種文化性工作,圈內(nèi)、圈外對此當有共識。正因為如此,方志公眾號秉持文史特色也就自然而然。以“中山檔案方志”為例。該公眾號2016年9月推送主題文章22篇,除個別為動態(tài)性文章,大部分都為文史考述類文章:《中山人都未必了解的大涌口水閘》《一版民國報紙,四種抗戰(zhàn)紀念》《施惠莫念,受恩莫忘,且看民國時期的中山慈善》《中山首家電影院——天外天影畫部》《識字史記:中山“掃盲運動”五十年》《云葛糕:比杏仁餅還要古老的傳統(tǒng)美食》《白梳女:舊時代女性獨身主義者》《城市的記憶拼圖:黃包車》《南宋四大民族英雄中的中山人,你還記得他嗎?》《香山縣第一個人工建造的公園》《從民國一起搶劫案談到古香林寺》《石岐祭祀孔子的這個地方,你是否還記得》《影像·湖說》《四十五年前的國慶節(jié),為何對中山人意義非凡?》。看看這些標題,其文史氣息可謂撲面而來。具體如9月5日所發(fā)《施惠莫念,受恩莫忘,且看民國時期的中山慈善》和9月30日的《四十五年前的國慶節(jié),為何對中山人意義非凡?》,話題立足于今日,但追溯的是“民國時期的中山慈善”和“四十五年前的國慶節(jié)”。這樣的風格,應當就是該公眾號所想呈現(xiàn)的“一個投影在歷史載體里的中山”,“溫馨的歲月味道自胸間漫溢的中山”,也是一般的方志公眾號所致力追求的風格。
第四,應景特色明顯。圍繞社會熱點選題和推送文章是微信公眾號的共同特點,方志公眾號也不例外。如針對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就南海海域作出的所謂“裁決”,“方志中國”“方志江西”等方志公眾號于7月14日分別推出《南海主權(quán),有志為證》《有志為證,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lǐng)土》等文予以批駁,“方志廣東”“方志杭州”“江陰紀事”等方志公眾號也在稍后發(fā)文進行響應。
在節(jié)日、節(jié)令或紀念日當日或前后推送相關(guān)文章,是方志公眾號應時、應景發(fā)文的突出表現(xiàn)。在本文重點關(guān)注的2016年9月間,各方志公眾就推送了不少這一類型的文章。如“張垣方志”在9月10日的教師節(jié)、9月15日的中秋節(jié)、9月18日的“九一八”、9月22日的秋分和世界無車日、9月30日的“烈士紀念日”均有相關(guān)文章推送,溯淵源,說歷史,話風俗,記活動,不一而足。又如“中山檔案方志”在9月5日“國際慈善日”、9月7日的“國際掃盲日”、9月8日的“世界新聞記者日”,分別推送《施惠莫念,受恩莫忘,且看民國時期的中山慈善》《識字史記:中山“掃盲運動”五十年》和《是“喜鵲”也是“啄木鳥”》等文,真可謂無微不至。
第五,追求時尚、活潑的風格。與選題上的應時、應景特色相隨的,是在標題設置和行文上追求新潮時尚。回顧本文前幾段的示例文章,已經(jīng)不難看出這一特點。加言之,在30個樣本中,“中山檔案方志”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2014年1月16日該公眾號創(chuàng)立當日推送的《單車那些事》,使用的就是“那些事”這樣的流行語。在2015年和2016年“雙十一”時,分別發(fā)文《“買買買”的先驅(qū)》和《在沒有網(wǎng)絡的時代,中山如何“買買買”》,標題上的“買買買”都是時尚的網(wǎng)絡語言,文中更是多有“賣萌耍帥”“穿越”“帥哥美女”“潮男潮女”“阿里巴巴”“粉絲”一類的新潮詞匯。再比如“沂蒙史志”2016年11月份所發(fā)《為何說三國時長沙“剩女”遍地是東吳失敗的原因》《寒衣節(jié):比萬圣節(jié)更具內(nèi)涵的中國鬼節(jié)》《漢代始有年終獎,“臘賜”相當于1年工資》《古代的超級“體育明星”》等文章,標題風格都追求口語化和時尚化,與傳統(tǒng)史志的記述風格截然不同。
趙明明、吳韻在《全國地方志微信公眾號發(fā)展述評》[1]趙明明,吳韻.全國地方志微信公眾號發(fā)展述評[J].中國地方志,2016(10) 《全國地方志系統(tǒng)工作機構(gòu)情況統(tǒng)計表(2015年度)》,中國方志網(wǎng)·在線服務·在線統(tǒng)計。http://www.difangzhi.cn/zgdfz/zxtj/201602/ fc4fd97a71234708a4c138e1981ac776.shtml。一文中指出,全國方志公眾號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總量偏少,各地比例不均衡,二是普遍關(guān)注度低,閱讀量、占贊數(shù)、轉(zhuǎn)發(fā)率不理想。這一描述是符合實際的。趙、吳在2016年4月21日搜索出方志公眾號130余個,筆者8月31日搜索結(jié)果為154個,從數(shù)據(jù)邏輯看,兩者應當基本反映了兩個時間點上全國方志公眾號在線的情況。據(jù)中國方志網(wǎng)資料,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省級地方志工作機構(gòu)32個,市級389個,縣級2755個。①趙明明,吳韻.全國地方志微信公眾號發(fā)展述評[J].中國地方志,2016(10) 《全國地方志系統(tǒng)工作機構(gòu)情況統(tǒng)計表(2015年度)》,中國方志網(wǎng)·在線服務·在線統(tǒng)計。http://www.difangzhi.cn/zgdfz/zxtj/201602/ fc4fd97a71234708a4c138e1981ac776.shtml。相對3000多個方志工作機構(gòu),154個方志公眾號顯然太少。誠然,由于關(guān)鍵詞及技術(shù)手段的局限,實際在線的方志公眾號應該會大于搜索這個結(jié)果。不過即便在此基礎上翻一番,也僅及全國地方志機構(gòu)的十分之一。在當今世界幾乎人人擁有手機的年代,在二維碼遍布城鄉(xiāng)角落之時,在公眾微信號逐漸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平臺之后,方志公眾號有理由加快發(fā)展步伐。
從關(guān)注度看。筆者選擇方志中國、方志上海、中山檔案方志等3個活躍度較高的公眾號9月份所推送主題文章的閱讀量進行了統(tǒng)計。“方志中國”平均閱讀量為650.7人次,最高1439人次,最低345人次,1000人次以上4篇;“方志上海”平均111.5人次,最高292人次,最低33人次,200人次以上3篇;“中山檔案方志”平均138.7人次,最高274人次,最低56人次,200次以上4篇。另據(jù)中山市檔案局(地方志辦公室)所制《“中山檔案方志”微信閱讀量排行榜》顯示,該微信自2014年1月16日開通至2015年12月22日,閱讀量居前10位的文章平均259.9次,最高920次,最低為119次。點贊最高為10次,最低為2次。不管是以傳播方志聲音為主的“中國地方志”,還是傳播地方知識為主的“中山檔案方志”,還是居于兩者之間的“方志上海”,閱讀量都不甚理想。這里抽樣統(tǒng)計的還是比較活躍的幾個公眾號,閱讀量尚能以百十計,總體情況與此還有一定差距。
除上述兩點,方志公眾號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個別公眾號方志和文史特色不明顯,推送的文章多為全國性的時政動態(tài)或地方新聞事件,沒有發(fā)揮方志公眾號的“歷史縱深”優(yōu)勢。二是有的公眾號地方特色不明顯,轉(zhuǎn)發(fā)全國、省市的文章多,反映地方情況的文章少。三是所發(fā)文章沒有跟當下的大眾關(guān)切相聯(lián)系,有自話自說、不接地氣之嫌。四是原創(chuàng)性不足,有相當一部分公眾號以轉(zhuǎn)發(fā)為主,或者就是簡單截取史志資料對付。五是推送文章頻率太低,發(fā)文數(shù)量太少,罕有問津之客。
按照常規(guī)套路,行文至此,應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由于趙、吳有文在先,并就方志公眾號的發(fā)展提出了順勢而為加快發(fā)展、加強宣傳吸引“粉絲”、多出精品培養(yǎng)忠實讀者等有效建議,已無他人置喙的必要。本文只好繞道而行,最后試對方志公眾號作一概括性描述,并就其對地方志業(yè)態(tài)的影響稍作發(fā)揮。
綜合對方志公眾號基本特點的分析,概而言之,方志微信公眾號就是以傳播方志聲音和地方知識為主要內(nèi)容的地方新媒體(微信)雜志。
在這個描述中,“雜志”兼具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方志公眾號具有傳統(tǒng)紙質(zhì)雜志的部分特點。雖然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有方志公眾號以“雜志”自稱,但其有固定名稱、定期或不定期連續(xù)推送文章的方式,和傳統(tǒng)雜志有固定刊名、定期或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的方式相類似。特別有些公眾號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雜志”痕跡,如方志廣東、方志廣西、史志新鄉(xiāng)、岳麓故事等公眾號都以“期”為單位推送文章,稱“第*期”或“**年第*期”。其中“方志廣東”在按年度編號的同時,還標示總期數(shù),如2016年11月11日為第91期,總第208期。第二個含義是有別于正統(tǒng)方志的“雜志”。“雜志”本身就是傳統(tǒng)方志的志種或門目名稱。志種如宋梅堯臣撰《青龍雜志》、清瞿灝撰《艮山雜志》;門目如宋代《吳郡志》中有“雜志”一目,記載吳郡自周至宋異聞瑣事。這種有別于一本正經(jīng)的“雜”,正好契合了方志公眾號輕松、活潑和不拘一格的特點。
由于一般微信公眾號都是定期或不定期推送文章,因此也可以譽為“新媒體雜志”,但由于有了后一層含義,方志公眾號無疑更為名副其實。
微信及其公眾號是近幾年剛剛出現(xiàn)的新事物,但迅速地被大眾所廣泛接受。方志公眾號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的地方志業(yè)態(tài)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
(一)為方志信息化建設提供新平臺
隨著各地方志公眾號的陸續(xù)開通,方志公眾號建設逐漸成為地方志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方志公眾號為地情服務提供了新方式。從信息提供的角度看,地情服務經(jīng)歷了從紙質(zhì)資料到電子資料、從機械查找到快速搜索、從固定客戶端到移到客戶端的變化。方志公眾號又帶來了新的變化:在服務內(nèi)容上,完全突破了“一本書”主義,追求方志文化的時尚表達,提供的是既有歷史深度,又有現(xiàn)實溫度的“雜志”;在服務方式上,它采用主動推送的辦法,提供的是傳播式服務,在精準信息服務之外開辟了地情服務的新空間。其次,方志公眾號通過鏈接方式,兼?zhèn)淞酥暗胤街揪W(wǎng)站的功能。如“方志中國”鏈接方志網(wǎng)和中國地情網(wǎng),“方志江西”鏈接中國贛網(wǎng),“泉州史志”鏈接泉州地方志網(wǎng)站,“方志廣西”鏈接廣西區(qū)情網(wǎng)和廣西地情資料網(wǎng),“方志上海”鏈接上海通網(wǎng)站和上海通志館網(wǎng)站,“深圳史志”鏈接深圳市情網(wǎng)和深圳市史志辦公室網(wǎng)站。第三,方志公眾號具有記錄和資料積累功能。前述“福建史志”的《福建要聞》、“宿遷史志”的《宿遷一周大事》欄目,其實就是資料積累的一個平臺。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的官方、非官方各種公眾號,相當一部分都帶有一定的記錄功能,因而給地方志資料的采集提供了便利。例如本人所在石城縣就有“石城發(fā)布”“石城廣電新聞網(wǎng)”“石城”“石城熱線”“贛江源”等微信公眾號,即時發(fā)布一些社會事件信息。如2015年5月19日,我縣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災,各公眾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報道,相關(guān)圖片和文字成為第一手記錄資料。除公眾號外,微信群也有消息發(fā)布功能,如本縣領(lǐng)導干部微信群,就有重大活動開展、重大項目進展等動態(tài)消息的發(fā)布。甚至個人發(fā)在朋友圈的信息也可能補官方記錄之所缺,如個人參加重大活動的圖文。應該說,微信的出現(xiàn),開辟了個人記錄歷史的新形式,也拓展了地方志資料收集的范圍和渠道。
(二)為方志文化傳播提供新機遇
微信公眾號是以好友圈為基礎形成的社交平臺。從地方志事業(yè)這個“圈子”來說,方志公眾號“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和“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模式”,使方志聲音的傳播更加暢通和便捷。比起傳統(tǒng)的層層傳達,公眾號無疑更加及時、高效,并且可以傳遞更多“紅頭文件”之外的信息,信息量更加豐富多元。
從傳播地方知識角度看,方志公眾號具有更為明顯的優(yōu)勢。“地方”是以共同地域為基礎形成的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共同體。特別是到了縣這一級“地方”,人們往往擁有廣泛的共同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標識和交集甚大的公共空間,“共同話題”和“共同語言”較多。換言之,“地方”就是基于地緣的一個天然“圈子”。在這個圈子里,以傳播地方知識為中心的方志公眾號占有相對優(yōu)勢。其實,方志領(lǐng)域一直在尋找方志文化向社會傳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以“圈子”傳播信息的微信公眾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載體。至少以傳播地方知識為主的縣一級方志公眾號,在地方立足的優(yōu)勢是客觀存在的。市、省一級,方志公眾號在傳播方志聲音之外,只要敏感捕捉公眾的關(guān)注點和興奮點,在傳播地方知識上也一定可以大有作為。例如,由于所有的當下往往都接脈于歷史,立足于當下事件進行相關(guān)歷史的“深度報道”,就是其中有較大發(fā)揮空間的一個點。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全國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5—2020年)》,要求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設,推動城鄉(xiāng)方志文化建設,培育地方歷史記憶;2016年9月中指組印發(fā)《全國地方志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要求在方志系統(tǒng)覆蓋主要新媒體技術(shù),擴大方志文化影響力。方志公眾號理應在地方志信息建設和擴大方志文化影響力方面有更大作為,其發(fā)展值得鼓勵,前景值得期待。
K29
B
1003-434X(2017)02-0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