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偉
試論年鑒編校合一的可行性
◎王世偉
目前國內出版的年鑒有以書號出版的,也有以期刊形式出版。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版,都要遵循書刊的編輯出版程序,尤其是文字工作的兩個重要環節——編輯和校對。
隨著傳統出版向現代出版的飛速轉變,加之年鑒編輯出版的特點,要提高年鑒的編校質量,在編輯出版工作中實現編校合一是可行的。“年鑒編校合一”是指要在遵循傳統編輯出版程序的前提下,嚴格按照“三審—文字加工—三校”的工作程序,強調編輯、校對的再次分工,把校對由“發現原稿不妥之處,提出質疑交編輯解決”,提升為“協助編輯共同解決原稿疏漏、錯訛和不妥之處”。
最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機構改革使多數地方綜合年鑒編輯出版單位歸并到各政府機關,從事年鑒編輯校對的人員也隨之變成國家公務員。地方綜合年鑒絕大多數稿件是由相關政府機關單位提供,稿件交給年鑒編輯出版單位之前已經過撰稿單位多道把關。此外,部分地方綜合年鑒編輯出版部門還會組織本部門內部人員進行部分內容的撰稿。正是年鑒“眾手成書”的特點,稿件質量不等、情況不一,對年鑒的編輯、校對的要求也比較高。因此,有專家提出作為合格的年鑒編輯人員,“必須具備以下素質:必要的思想政治覺悟,必要的綜合知識背景;必要的宏觀—中觀—微觀眼界,必要的演繹—歸納、分析—綜合之能力;必要的政治職能、社會事略管理之知情,必要的信息搜集、文字處理之技能;必要的嚴謹、耐心、靜思之性格,必要的統籌、協調能力。”在地方綜合年鑒編校的實際工作中,由于機構的特殊性,責任編輯在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簽訂出版合同、出版物宣傳等工作環節中所承擔的工作并不多,絕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文字的加工整理、校樣處理等方面。專業年鑒、行業年鑒的編輯出版部門也大多是本專業、本行業的行政主管理部門,情況與地方綜合年鑒大同小異。年鑒校對人員承擔的工作并不比其他出版單位的校對人員少,由于稿件的特殊性、復雜性,要求甚至更高。但是,在年鑒編校的實際工作中,大部分地方綜合年鑒會采取同一欄目內容由同一人做責任編輯、責任校對。在2016年以刊號出版的省級年鑒中,《貴州年鑒》是少有的明確注明“責任校對”的年鑒,絕大部分只明確了“責任編輯”。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年鑒編輯出版過程中,編纂出版部門對校對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視。或由責任編輯同時擔任責任校對,校對工作也混合在編輯工作中同時完成,故會出現個別年鑒所注明的“編校人員”;或是聘請編輯部以外的人員做校對工作。編輯、校對兩個環節工作混在一起必然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由年鑒編輯部以外的人員來做校對,也是費時費力效果不好的做法,所以此兩種舉措都會降低年鑒編校質量。因此,鑒于年鑒編輯出版機構及編輯校對人員的特殊性,在確保年鑒編校質量,可以采取“編校合一”的方式,編輯、校對工作也可以在編輯部內部交叉進行。
在年鑒編輯過程中,文字內容上大多數的問題是出現在編輯校對過程中,這也是決定年鑒質量高低的關鍵環節。近些年來部分年鑒出現質量下滑現象,“2006年,中央級年鑒的優秀率僅為26.67%,低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29.28%;不合格率達20%,接近當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省級年鑒的優秀率為36.36%,略高于當年的平均優秀率29.28%;不合格率高達45.46%,遠高于當年的平均不合格率23.70%。”2011年牟國義先生的《年鑒質量問題淺析》一文中指出:“從參評(全國地方志系統第二屆年鑒評選和江蘇省首屆年鑒獎評選)年鑒條目質量上看,仍然存在五個方面的老問題:一是文不對題,記述內容偏離條目主題;二是名不副實,條目標題過分夸大;三是主次顛倒,條目標引中心詞倒置;四是信息內視,偏離組織機構職能;五是痕跡較重,照抄照搬總結內容。”從這些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年鑒編校質量的問題一直得不到切實解決,根本原因是年鑒編輯、校對工作不到位。傳統的編輯出版工作,編輯和校對的工作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編輯應做的工作做不到位,必然會影響后面的校對工作,造成校對的疏漏。當前年鑒編校質量日見下滑的趨勢,且存在的“老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分清編輯、校對的責任,尤其是對校對工作重要性的忽視。在年鑒編輯校對的實際工作中,不論是編輯部內部的交叉校對還是由責任編輯一人完成的后期稿件校對,大多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字內容的編輯加工上,校對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的“校異同”上。但是在出版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情況下,年鑒與其他出版物的校對工作同樣也發生著變化,“而最顯著的改變便是校對方法的改變,即由傳統的依從原稿‘校異同’,轉為依靠校對人員的豐富經驗和廣博知識‘校是非’”要提高年鑒的編校質量,必須對編輯、校對工作職責重新劃分、明確,提高校對人員的綜合能力,把校對工作提升為“協助編輯共同解決原稿疏漏、錯訛和不妥之處”,充分發揮校對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積極融入到編輯出版的整體工作中。如能實現以“校對的精神”來編校年鑒,對年鑒編校質量的提高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近些年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在年鑒編輯出版工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年鑒的編校工作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年鑒撰稿單位提供的稿件基本實現電子化,電子文本、磁盤稿件完全代替了傳統的紙質書寫式稿件。在這種情況下,年鑒的原稿基本杜絕了錯字的出現,加之撰稿單位對稿件的政治性、機密性、客觀性的嚴格把關,如果責任編輯不在內容的“入鑒標準”、條目的文體語體上下功夫,就會使年鑒的大部分原稿就成為了校稿。也正因為這樣,在年鑒編校的實際工作中會出現“由責任編輯同時擔任責任校對,校對工作混在編輯工作中同時完成”的情況。這種不正常現象的出現,其實也是年鑒編輯部門在新情況下對編輯、校對工作責任混淆或是將責任編輯后移至校對而導致的。因此,重新明確責任編輯、校對的各自職責,實現“編校合一”就勢在必行了。
年鑒原稿基本實現電子文本的情況下,責任編輯的主要職責應集中于對“入鑒內容”的全面優化,主要是指從年鑒框架設計、內容選擇、體例把關、記述規范、排版版式等方面入手,提升年鑒的資料性、年鑒性、檢索性、可讀性,從而增強年鑒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年鑒存史、資政、教化的功能。如果說年鑒責任編輯的職責是對年鑒編輯質量宏觀的把握,那么校對就應該從細處入手,積極主動地發現和糾正稿件中的錯誤和疏漏,把好年鑒編校質量最后一關。當然,在計算機普遍應用于年鑒編輯出版工作的今天,很多校對軟件也不斷被運用于年鑒校對工作中,對傳統的校對工作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因此,年鑒校對工作應改變傳統校對“校異同”的工作方式,向“校是非”轉變。這就要求校對人員,以新的職責和要求,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年鑒的編輯工作中,把校對由“發現原稿不妥之處,提出質疑交編輯解決”,提升為“協助編輯共同解決原稿疏漏、錯訛和不妥之處”。
在年鑒編輯校對的實際工作中,由于年鑒編輯出版單位機構和編校工作人員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年鑒稿件情況、出版方式等特點,在實施年鑒編校合一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年鑒編輯出版工作要嚴格遵循國家及新聞出版行業的相關規定。采取新的工作方式,不是擯棄傳統、行規,更不能違法違規。年鑒的編校合一的前提,是要嚴格做到年鑒稿件的“三審”“三校一讀”等行業規范。
其次,年鑒編輯部要對編輯、校對人員的職責有明確的規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校對人員的工作職責提出新的要求,更要明確編輯人員在前期的工作職責,各司其責、各盡其責,以避免編輯和校對的“互不合作、互不信任、互相指責、互相推諉”現象。
再次,年鑒編校合一要避免同一稿件責任編輯、校對人員同為一人。一人完全負責同一稿件的編校,雖責任明確,但不可避免會出現因能力水平、責任心等主觀方面的原因,影響稿件編校質量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年鑒編輯部門在人員安排上,可采取人員交叉做編輯、校對,如此,既可以節省人力又可以提高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尤其有助于提高校對環節的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