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秋農
嚴謹規范方出良志
——讀《沙家浜景區志》有感
◎ 沈秋農

近讀《沙家浜景區志》(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感到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資料豐富,文字曉暢,架構大致合理。就全省而言,景區志尚屬鮮見,因此該志出版,除存史資政的實用價值外,對如何編修景區志也有借鑒意義。
地屬常熟市的沙家浜是一個農村鄉鎮,原名橫涇,緊靠陽澄湖北岸,距常熟城區20公里,南距蘇州市區30公里,與原吳縣相城、沺涇毗連,西距無錫40公里,東與昆山相鄰,至上海85公里。改革開放之前,這里的交通全憑水路進出,直至1983年底才通公路。雖然地處偏僻,水網交織,卻經濟豐裕,風光旖旎,文人薈萃,名家輩出,僅明末清初就出了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毛晉,應社領袖、復社中堅楊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顧炎武也在此創辦書院和著書立說近10年之久。1927年“四一二”事件前后,這里相繼建有共青團橫涇農民支部、橫涇農民暴動委員會、中共橫涇農民支部。因此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十年,橫涇就埋有革命火種,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這也是江抗(新四軍)東進蘇常地區首站到達陽澄湖地區,以后中共江南特委移駐唐市(東唐市)及江抗西移后將后方醫院留在橫涇的道理,這里也就成了滬劇《蘆蕩火種》和京劇《沙家浜》所演繹故事的發生地。
橫涇,于1981年改名蘆蕩鄉,1992年3月再度易名沙家浜。2003年6月,原唐市鎮并入沙家浜鎮。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傳承。早在1971年橫涇公社就建立“沙家浜革命傳統教育陳列室”。1988年蘆蕩鄉重建“沙家浜革命傳統展覽館”。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新四軍六團團長葉飛作戰地重游,肯定了沙家浜在抗日斗爭中的重要作用。當時的鄉黨委、政府對沙家浜景區啟動規劃和建設工作。自此至2015年的26年間,景區面積不斷擴大、建設日新月異、服務管理日趨完善。先后獲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濕地公園等稱號。如今的沙家浜景區已有400多公頃,融紅色游、綠色游、生態游為一體,參觀游覽人數和景區收益逐年攀升,僅2015年,前往參觀游覽人數就達222萬人,收入總額1.18億元。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駕齊驅,聲譽日隆,聞名遐邇。為記載景區建設史、發展史,傳承經驗,激勵后人。2014年8月沙家浜鎮黨委、政府啟動《沙家浜景區志》編修工作,歷經兩年,終告完竣。
瀏覽之下,感到《沙家浜景區志》的優點長處,作為從事方志工作之業內人士都能一目了然,但對于長年生活在常熟以外的廣大讀者而言,由于對常熟人文歷史不甚熟悉,對志書之不足就難以明察細毫。此外,由于校對工作未能做到精細嚴密,也留下這樣那樣的差錯和缺陷,這些不足的存在對志書質量也就多少有些傷害。現將筆者一孔之見奉獻于此,謹與該志書的編修者商榷,也求教于專家學者。
對超越“這部”志書應記內容之范疇,理應恪守嚴謹,不可信手拈來,隨心所欲。該志“編后記”言:除寫好景區26年發展史外,“同時,向與景區發展有密切相關的內容作適當延伸?!蓖ㄓ[全志計18章,前12章主要寫了沙家浜景區的創建與發展,后6章基本都屬“延伸”部分。如適當延伸確實是為志書主體內容服務,那也無可厚非??杉氉x之下,發現有些內容是生拉硬扯、張冠李戴。如:第15章《革命斗爭故事》,全章8節,每節一個故事。其中,第一個故事是“夜襲滸墅關”。據《新四軍在無錫》(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8月版)“重要戰事”一章中的“夜襲滸墅關火車站”介紹,1938年6月24日,夜襲滸墅關的江抗(新四軍)部隊自無錫“梅村附近的鴻聲里冒雨出發”,戰斗結束后依舊“回師梅村”??梢妳鸩筷牸炔皇菑某J斐霭l,戰斗結束后也并未轉移至常熟,那么將這個故事編入《沙家浜景區志》的理由是什么呢?令人不得其解。故此類延伸不可取。再說章與節應是一種有內在關聯的隸屬關系,而不是內容相同的并列關系。因此,這樣的章節關系是不成立的。
也有些內容是編寫者對史料未作認真研讀,草率落筆,釀成謬誤。如:第16章第5節《名人與沙家浜》中收錄有“張治中駐軍唐市”的故事。這事發生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期間,當年3月上旬,作為淞滬戰役左翼軍的第五軍奉令撤離滬郊,駐防于昆山的陸家橋、石牌和常熟的白茆、新市及唐市一線,軍長張治中與軍部機關駐于唐市鎮上。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何香凝為鼓舞抗日將士斗志,于3月11日親抵常熟,次日乘輪船赴第五軍軍部慰問。何香凝在唐市勞軍之際,賦《贈前敵將士》詩一首,以提振士氣,激勵斗志。3月13日,何香凝乘船他往,張治中率部下恭敬送別,兩岸軍民聞訊聚集,夾河相送,一睹風采。許多年來,此事在唐市百姓中一直傳為佳話,在《張治中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和《唐市鎮志》(1997年內部版)之“大事記”和“軍事”編中也有明確記載?!渡臣忆壕皡^志》如需采用,也只需轉載而已。令人困惑的是,該故事撰寫者會先以160多字介紹“七·七”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戰役發生狀況,然后引出張治中率部駐軍唐市一事。編寫者竟然連事件發生的時間都沒搞清,原有志書也不研讀,放著真實可信的資料不用而作濫竽之筆,又怎么會不錯呢?
缺少規范、嚴謹之處還在于對志書的章節設置未能鄭重其事。由于編寫者對資料不作精準研判,將同一題材的資料分散編排,有胡亂分割或刻意拼湊之嫌。如:第16章《舊聞軼事》中“紅色記憶”一節,記述了“‘譚老板’的由來”“殺一刀吃一槍的傳說”“一根扁擔兩只碗”“20箱鉛字”4篇抗戰故事,依筆者看來,這4篇“舊聞軼事”與“革命斗爭故事”屬同一類型,完全可以與第15章作科學歸并。而“名人與沙家浜”一節的“張治中駐軍唐市”和“葉飛將軍戰地重游”兩篇也可一并編入“革命斗爭故事”一章,并可將章名改為“紅色記憶”,再按以人系事或以事寫人分列兩節,比較合適。
其中“‘譚老板’的由來”作為標題顯得不甚完整,如改作“‘譚老板’尊稱的由來”就便于理解。該篇講述了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譚震林奉命自1940年4月從皖南到常熟的經過。文中寫道“當年他(譚震林)戰斗在陽澄湖時有個稱號,叫‘譚老板’。”這與史實不符。首先,當年譚震林是化名“林俊”,以豆行老板身份潛行常熟,領導蘇南東路地區抗日斗爭。為安全起見,一路上隨行人員都稱呼他為“林老板”。譚震林到常熟后第一站是董浜,第二站是徐市,到橫涇、東唐市是稍后的事。譚震林來蘇南東路以后的前10個月,凡發表文章均署名“林俊”,指戰員也都稱呼他為“林司令”。即使他離開常熟,進入澄錫虞地區后,對外仍稱“林俊”,如1941年1月22日頒發“江南抗日救國軍政治部通令”時署名仍是“林俊”,就可證明這一點。一直要到1941年“皖南事變”以后,在2月4日《大眾報》刊發的“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改編新四軍三支隊,成立江南指揮部宣言”中才正式公開林俊的真實姓名,宣布“擁護前三支隊司令譚震林為司令,直接受陳代軍長指揮領導”,也才有熟悉他的人在非正規場合稱呼他為譚老板。但此時,譚震林已于1940年10月離開蘇常太,進入澄錫虞地區了。所以嚴格意義上說,將“譚老板的由來”收入《沙家浜景區志》是不合適的。
相反,在《唐市鎮志》(1997年內部出版)、《沙家浜鎮志》(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均有《譚震林在唐市》一節,生動敘述譚震林當年在唐市與百姓結下深厚情誼的感人故事,而就是這樣幾則發生在本土的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的故事卻不知何故被遺珠書外。
這不僅體現在全志的架構設計是否科學合理,還體現在行文撰寫是否嚴謹。
可以說,沙家浜鎮是古老的橫涇鄉因戲改名、因戲揚名。這體現了當地人民對那段可歌可泣抗日烽火歲月的深厚感情,對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紅色資源,弘揚抗戰精神的高度重視與獨到見解。滬劇《蘆蕩火種》、京劇《沙家浜》也確實是以發生在當地的抗日斗爭史實為依據而精心創作,由于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演來真實感人,久盛不衰。但如將戲劇作品與斗爭史實等同起來看待,那就是鄉土感情替代了理性思考,凡有些歷史知識和文藝知識的人都會理解這個道理。所以,筆者堅持認為將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人與劇中人物搞對號入座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編入地方史志更不足取。在第14章“革命烈士”一節中,編寫者在“朱凡”的傳略中說:“朱凡不是老板娘,也沒有開過茶館,直到犧牲時還是個大姑娘。由于她曾經是橫涇區的區委書記,而京劇《沙家浜》里阿慶嫂的身份也是黨支部書記,所以在朱凡身上或多或少也有阿慶嫂的影子?!边@樣的文字本身就違背了該志“凡例”所定“所記人物只記事跡不作評述”的修志原則。又如在該章第2節“知名近現代人物”對“范惠琴”的介紹中也有“當地人稱她是‘絕版阿慶嫂’”的評述性文字。這些都是志書編寫缺少規范嚴謹的表現。
缺少嚴謹規范處還出現在“烈士名錄”中?!傲沂棵洝币粤斜矸绞浇榻B了43位革命烈士。奇怪的是,制表者對入表烈士既不按“入伍年月”早晚排列,也不按“犧牲年月”先后為序,給讀者留下凌亂無章之感。關于烈士“職務”的介紹有的也欠規范,如有位烈士是1946年入伍、1947年犧牲,在“職務”里寫的是“‘江抗’戰士”。需知,自1941年“皖南事變”以后,“江抗”已更名為新四軍,且1946年已屬解放戰爭時期,再將烈士作“江抗”戰士介紹,顯然有違史實。
第16章第6節《蘆蕩水產》,寫了“‘大閘蟹’之名的由來”“捕捉大青魚”“一只奇特的烏龜”“一條大鯽魚”“一只大甲魚”五件傳聞軼事。筆者以為上述5篇均屬景區之外的趣聞軼事,以“蘆蕩水產”作為該節節名顯得名不副實,一可刪除不用,如不忍割愛,以載入“志余”為好。
無論對入志史實,還是人物身份、機構名稱,甚至具體到每個文字都應做到嚴核細審,唯有一絲不茍,才能確保志書質量精益求精。
“序”文中有“抗日名將張治中曾駐軍唐市,國民黨同盟會元老何香凝曾親赴唐市勞軍”句。這里有個錯誤,同盟會,亦稱“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于1905年8月,是在孫中山倡導下,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聯絡光復會在日本東京成立。1911年10月10日領導了辛亥革命。1912年8月改組為國民黨。因此,將同盟會歸于國民黨名下是錯誤的。關于何香凝的身份,在正文第211頁稱其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女士”,與上述引文不一,有欠規范。筆者以為對何香凝身份的規范表述應為“中國同盟會元老、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
還是“序”文,稱沙家浜是“中共中央江南特委的駐地”。顯而易見,這里多了“中央”二字。據《蘇南抗日斗爭史稿》(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所列“蘇南中共組織系統表”顯示,江南特委的上級組織是中共江蘇省委,它所領導的下級黨組織是常熟縣委、無錫縣委和蘇州工委。如加上“中央”二字,那就意味著這個黨組織屬中央直接領導,而江南特委并非如此。
第14章第3節“新四軍傷病員傳略”中對“夏光”身份的介紹為“中共江蘇省委黨史辦資料征集委員會副主任”,規范稱呼是“中共江蘇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此外,在第15章第4節“激戰張家浜”中有“1940年夏天開始,一直盤踞在陽澄湖畔的胡肇漢部……逐漸脫離江南抗日義勇軍的領導?!笔聦嵣希?940年4月下旬,在譚震林來到常熟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就已明確將“江南抗日義勇軍”更名為“江南抗日救國軍”。
其他沒能校對出來的錯字別字,略舉幾例:如第47頁將沙家浜亭碑文末句中有“勒石建亭”誤為“勒名建亭”;第143頁將“初期占地4公頃,至2000年,擴建至33.3公頃”,這兩個“頃”字都誤寫為“傾”;第160頁將“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誤為“中國近現代史史科學會”;第194頁“小嶙買藥記”,明確交代“小嶙原是個上海姑娘”,但在行文中存在“她”“他”混用;第212頁將現代作家“包天笑”,誤為“包笑天”;第215頁將“搖櫓張帆”,誤為“櫓搖張帆”;第216頁將“傳統節日”,誤為“傳統節目”;第226頁有田漢《兩看〈蘆蕩火種〉》詩,編修者將“暴雨飆風”誤為“暴雨飄風”,一字之差,其力度和意蘊大相徑庭。第246頁“舊聞軼事”誤為“舊聞秩事”。
修志是一項認識過去、服務現在、開創未來,并能產生久遠社會效益的工作,故修志者應懷敬畏之心,嚴謹、規范地認真書寫記錄。嚴謹就是要求真求實,忠于本源;規范就是要恪守凡例,拒絕閑筆。嚴謹和規范不但是修志者事業心與責任感的具體體現,更是志書的生命與價值所在。“以編成精品良志為己任,終于不辱使命,勝利完稿”(《沙家浜景區志》“編后記”語)是修志者的決心與態度,更應化作恒心、信心和細心。筆者以為,一部志書的質量如何,絕不只是編修者的責任,作為負責志稿主審的職能部門和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同樣責無旁貸,他們是一個責任共同體。所以說,將嚴謹規范落實在志書編修出版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不是說說而已,而應切切實實地內記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