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迪
11月17日,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揭牌儀式在伊寧市達達木圖鄉布拉克村舉行。十二師一○四團畜牧連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正式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很激動,作為烏魯木齊近郊最具特色的哈薩克民族風情體驗園,我們熱情好客的哈薩克民族歡迎全國的朋友來哈薩克風情小鎮度假、旅行,我們也會再接再厲,做好服務工作,把我們的小鎮建設的更美更有特色。”聽到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被國家民委命名后,一○四團畜牧連的干部職工都非常的高興,作為黨支部書記的哈尼·木海更是激動,因為哈尼·木海沒想到能見證國家層面對小鎮的特色和發展進行認可。
一○四團畜牧連成立于2008年3月,連部位于216國道旁,距烏魯木齊市中心18公里,該連是兵團為安置定居牧民而興建的。全連136戶人中,有101戶是下山定居的哈薩克族牧民。
多年來團場黨委堅持高標準建設、高要求推進,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抓手,以“搬得下、留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作為工作目標,以“六大基地”建設為措施,依托市郊及靠近216國道的地源優勢,大力推進哈薩克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帶動一○四團南區的旅游業發展。
“在師、團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這里建設的越來越美麗了,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收入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開了‘牧家樂’這六年,我們每年家庭收入都在增加。”一○四團畜牧連“牧家樂”經營戶木哈買提·薩爾特拜是最早一批開辦起“牧家樂”餐飲的哈薩克牧民,現在的他依托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的特色旅游觀光餐飲服務,日子越過越紅火。
走進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迎面而來的哈薩克特色文化氣息沁人心脾、別有韻味,從寶藍色花邊的房屋建筑文化、特色種養殖結合的產業文化、到大盤特色的牦牛肉、熏馬腸、奶疙瘩哈薩克飲食文化、再到精美絕倫的羊毛掛毯等民族特色手工藝文化,處處充滿了濃郁的哈薩克族元素,臨近城郊的村落獨辟一隅,錯落有致的規劃功能分區,處處彰顯著哈薩克族特色,如今的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成為烏魯木齊近郊旅游最火熱的目的地之一。
建設之初,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就按照規劃要求科學合理的布局,明確功能區域,奶牛養殖基地、溫室大棚種植基地、哈薩克族特色牧家樂餐飲美食基地、小馬駒拾趣園采摘基地。同時緊緊把村落建設和旅游開發相結合,把文化發展和特色村寨相結合,融哈薩克民族元素于點滴之間,從每一個路燈、每一個墻飾、每一塊景觀石的擺放雕刻無不透出濃郁的哈薩克民族文化氣息,大到古樸雄偉的連隊牌坊,小到每一個院落圍欄上的花紋鐵飾品,都融入了哈薩克民族傳統藝術氣息。
為了更好的把哈薩克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融入現代化旅游規劃發展中,創造歷史文化新遺產,一○四團先后投資832.47萬元、1527萬元、3500萬元分三期建設了功能定位不同的住房,在一期61套養殖和居住融為一體的房屋構架基礎上,聘請專業設計團隊,為定居牧民設計打造了體現哈薩克民居風格又飽含現代建筑理念的畜牧連二期、三期新型民居,定位為“牧家樂”餐飲功能區和歐式風格的家庭式商業服務區,大力推廣“牧家樂”餐飲功能區和商業服務發展。
“從建設之初到后期的發展,師、團黨委都著眼大局,從宏觀建設上總體規劃,從微觀細節上深耕哈薩克民族藝術特色,從216國道上路過都能夠讓人感受到我們哈薩克風情小鎮特色的民族文化氣息,我們的家鄉美我們感到很驕傲很自豪”努爾婭就是最早一批定居的牧民,也是最早開“牧家樂”的老板,她看著連隊一天天的變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藝術被以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她感到非常驕傲和開心。
“定居改變了我們的游牧生活,給我們第二次生命,使我們的交通、文化、看病、住房各方面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畜牧連定居牧民木哈買提·沙德汗告訴筆者,定居生活讓他們的生活更方便,伸手可及。
團場以定居牧民住宅區為生態規劃區,道路硬質化,果樹成行,布局整齊,主干道寬闊平坦、綠樹成蔭。并設置停車場、兒童樂園、籃球場等休閑健身場所,形成休閑區小橋流水,池塘花艷,山丘叢綠,樹木林立,人行步道掩映在花紅柳綠之間 ,融牧民定居和旅游觀光于一體,同時兼顧了牧民們定居的基礎設施保障和旅游功能區設施建設,融哈薩克傳統民俗文化和現代建筑文化于一身,為后期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哈薩克民族作為其中一分子,擁有豐厚的傳統民俗文化底蘊,要打造烏魯木齊近郊獨有的哈薩克民族文化體驗小鎮,不但要有大規模的整體規劃、還要有精準的產業定位,讓山上游牧的哈薩克牧民定居下來,搬得下、留得住、能致富,一○四團黨委緊緊抓住依托216國道的地緣優勢,開發符合近郊旅游產業發展定位的新業態,分三個區域打造了千頭奶牛基地、溫室種植產業區和小馬駒拾趣園采摘基地,精準產業模式融牧民增收和民俗文化旅游為一體,讓哈薩克特色小鎮形成了獨特的產業集群。
投資2100萬元,建設的千頭奶牛養殖基地,對奶牛實行了 “五統一”(統一飼料、統一飼養管理、統一防疫檢疫、統一擠奶銷售、統一品種改良)的管理模式,同時現代化的奶業生產基地構成了特色風情小鎮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我以前是一○四團牧三場的,那時候隨水草放牧,轉場搬家辛苦得很,到畜牧連定居了以后,我現在養著48頭奶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還有旅游收入。”筆者采訪的時候牧民哈里木正在千頭奶牛養殖基地的機械化擠奶廳給牛群擠奶,對現在的生活他很滿意。
投資1272萬元、建設占地270畝的56座有機蔬菜大棚,既可以供定居牧民轉變生產方式,也可以實現“牧家樂”新鮮蔬菜的供應,讓“牧家樂”的餐桌上保證原產地有機綠色蔬菜的清新。小馬駒拾趣園和建筑面積達9000平方米的新疆最大單體智能溫室,可供游客休閑、度假、住宿、采摘、賽馬、認領土地,停下來、住下來充分體驗小鎮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大自然親密接觸。
在畜牧連蔬菜大棚,我們看到有四名哈薩克族婦女,在副連長楊棟的帶領下,正在加緊收割長勢喜人的毛芹菜。大家有的割菜、有的修剪、有的把毛芹扎捆,顯得忙而不亂。定居牧民哈米亞提一邊割菜一邊給筆者說:“我們從小沒有種過菜,連隊專門派人帶領我們種菜,冬天我們可以多掙一點錢。”不但哈米亞提跟著連領導學習種植大棚技術,她老公巴依別克也到千頭奶牛基地工作,認真學習現代化奶牛管理技術,為自己過上好日子積累經驗。
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的一層層產業布局精準而獨具特色,在牧民定居下來的同時,把產業發展和哈薩克風情旅游完美的融入到一起,既保留了牧民原有的牧業又拓展了特色溫室種植,在保留傳統哈薩克風情基礎上拓展了現代化的旅游觀光采摘項目,為少數民族特色村落的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11月16日,一○四團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的民族工藝培訓基地里格外鬧,50名定居牧民正端著自己制作的各色面點進行大比拼,老師通過講解、現場示范和親自實操等多種教學形式,利用一周的時間給開“牧家樂”的牧工們教授了十余種面點制作工藝,以此豐富“牧家樂”餐飲的菜品種類。
哈薩克民族特色不但要讓客人們看到,還要讓人們嘗到,自2008年牧民們在畜牧連定居以來,以哈薩克“牧家樂”餐飲為平臺傳播哈薩克特色美食文化就成了每一位“牧家樂”經營者的使命,216國道便利的交通帶動了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的聲名遠播,引來一批一批的客人,而真正留下客人的不但是特色的建筑和娛樂體驗,更包含了特色的民俗美食文化,哈薩克族悠久歷史的熏馬肉、熏馬腸、風干肉、手抓肉、奶茶、包爾扎克等美食與哈薩克族的民俗風情、歌舞表演相結合讓客人流連忘返。為了提高牧民們開辦“牧家樂”的品質,團場每年都要舉辦各色面點制作、餐飲服務、禮儀接待培訓班,從資金、技術、觀念、經營思路等方面大力扶持,提高“牧家樂”旅游接待能力,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的“牧家樂”還被兵團評為“四星級牧家樂”。
牧民米依娜的“牧家樂”干凈整潔,民族氣息濃厚的掛毯和手工針織飾品將房屋襯托的舒適而溫馨。自定居和丈夫開辦“牧家樂”以來,在團、連干部的支持下,家里每年的純收入都在四到五萬元,比在山上放羊時可以多掙二萬多元,米依娜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米依娜說:“我們干“牧家樂”的時候培訓哩,培訓做飯、做菜,還有接待客人,畜牧連現在越來越出名,只要好好的干,我的“牧家樂”也會越來越紅火。”
在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不但有特色的民族美食文化,還有歷史悠久的民間刺繡文化,在畜牧連哈薩克民族刺繡展廳里,定居牧民烏木提汗每天都在帶著哈薩克繡娘們做各類手工刺繡。現如今她在連隊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帶著她的哈薩克傳統民族手工刺繡產品走上了商業,哈薩克繡娘們的作品遠銷國內外,小的筆筒,大到可以鋪滿正面墻的掛毯和地毯,以及平常可以背出去逛街的包包,一件件非常精美的手工藝品都是一針一線用羊毛繡出來的。
“我們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園已經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我也希望我們民族優秀的刺繡文化和刺繡作品能夠通過畜牧連這個平臺被更多的游客認可,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烏木提汗告訴筆者。
在過去的五年,一○四團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園的牧民們從游牧生活進入到農耕定居生活,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的職工們系統的學習了十九大的報告,感受到了黨和國家規劃的宏偉藍圖,面對新時代牧民們充滿了信心。他們相信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特色的民族元素,一定會把畜牧連哈薩克風情小鎮建設的更加美麗,讓更多的人來這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觀光、體驗哈薩克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