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絨菊
從2016年1月1日,在我國施行近4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終結,國家正式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政策出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很多專家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將迎來人口出生的“井噴”,至少每年新增200萬人口。但事實并非如此,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統計顯示:2016年出生人口的總量為1618萬人。這一數據低于2015年1655萬的出生人數,并未爆發生育高峰,增長的速率也并非預想中的井噴,新增人口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這些數據恰恰說明對“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效果不能估計過高。據此現狀,有必要對我國實施二孩政策的情況進行一下檢審分析,找出生育低于預期的原因,充分發揮工會女職工組織的優勢,給予相應的應對之策。
1.政策出臺和法律頒行過于急速,未給法律和政策適用人群,特別是用人單位預留準備時間,用人單位招聘女性存在明顯憂慮,使得職業性別歧視現象更加突出。
2015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12月27日審議通過,2016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從政策出臺的時間來看,過于急促,讓能享受該法律和政策的人群有措手不及之感。生育政策的變化增加了用人單位支持女性工作的成本,單位正常的生產和工作秩序被打亂,企業可能通過減少招聘女職工等,來規避“二孩”政策。企業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所以在工作中企業不是被道德而是被利益所驅使,注重的是員工所帶來的效益,女性生二孩,因為產假、人員調整等因素,對于用人單位的工作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企業的利益會不同程度地受損。當女性員工沒有創造最大價值,而企業又要負擔她們產假工資,隱形性別歧視就會產生。因而,女職工在工作場所中遭遇性別歧視加重,勞動權利受到很大的侵犯。
2.配套政策措施和育兒設施不足,甚至缺失,致使適齡婦女生育意愿不高。
(1)生育保險報銷制度沒有惠及“二孩”。目前我國實施的生育保險報銷制度中規定,符合政策生育二胎可享受生育保險待遇,但沒有提及生育二孩如何享受待遇。即便生育二胎,領取待遇時,沒有辦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的女職工一胎和二胎待遇一致,即可領取98天的基礎產假工資(難產、剖宮產在98天的基礎上增加15天)和生育醫療費,但男方不能享受15天的護理津貼;已辦理獨生子女手續,領取了一胎生育保險的女職工可以正常享受二胎待遇,但同時要扣回60天產假的生育津貼,男方則需要退回15天的護理津貼,待遇有所不同。
(2)生育休假制度不完善。目前,中央并沒有對“全面二孩”的生育休假制度制訂一個標準的規范。比照二胎規定,與生第一胎相比,生二胎的產假福利會縮水。比如沒有晚育假,女方少休30天,男方的陪產假也被取消,無法在孩子出生的頭十天在家休假。由于二孩政策出臺較晚,生育二孩的女性,不僅絕大多數都已達到晚育標準,其中有很多人甚至已是高齡產婦,生育時的生理條件并不如第一次生育的女性。她們的身體負擔和心理負擔較之前第一次生育時都更大,更需要充分地享受生育休假。我國現行的生育休假制度卻無法保障她們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復。
(3)配套育兒措施不足。據統計,中國目前約有1.4億已經育有一個孩子的已婚育齡婦女。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標女性約為9000萬。這9000萬分布在各行各業的女性由于生育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比如鼓勵企事業單位興辦幼兒園,公民個人可以建托兒所、職工親子工作室等,但與此相關的硬件設施、消防、安全、食品衛生等的配套問題還沒有銜接。
3.二孩政策的出臺改變了女性對于工作和家庭的定位和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的生存現狀和職業發展,無形中也影響了女性職場競爭力的提升。
女性職業生涯最輝煌時期也正是生育的最佳年齡段,許多女性迫于家庭壓力,不得不選擇生育二孩,推遲返回職場時間,這對其職業晉升和工資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更有甚者放棄工作,終斷個人的職場發展,這都不利于女性職場發展的持久性。已經生育了二孩的職場女性,也因為家庭生存壓力驟增而加大工作量、延遲工作時間來掙取更多薪水,以期有效地維系家庭生活,導致職業壓力驟然增加。而從家庭責任的分擔來看,政策鼓勵女性生育二孩,意味著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照料子女的家庭責任增加。如果女性假期設置不能落實,相應社會保障措施不能夠匹配“二孩”新政,女職工的家庭負擔將會增加,從而導致女性更有可能從職場回歸家庭,家庭資源將會重新回到男性的手中,這在無形之中降低了女性的家庭地位,有可能會造成新的家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從大量的調查數據來看,“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很多,工會女職工組織應關注二孩政策下職業女性的需求度,積極主動開展調研來為國家制定保護女職工勞動權益的政策提供數據、建言獻策。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督促政府增強管理和調控功能,實施有助于保障女性勞動權益的政策,引導用人單位積極保障女性勞動權益,促進就業平等。作為女職工的“娘家人”,更要關注職業女性身心健康,盡最大可能、全心全意為二孩女職工服務。
1.督促政府通過有效的經濟手段對用人單位進行引導和調控,促使用人單位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保障女性的勞動權益。比如,對用人單位為產假期間女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給予財政補貼,對雇傭生育旺盛期婦女超過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給予稅費減免,參照大學生、殘疾人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社保補貼和稅費減免政策;在修訂個稅政策時,將按個人征收個稅改為按家庭征收,二孩家庭減免個稅,困難女職工生二孩進行補貼等等,以期緩解家庭的生育壓力;規范生育待遇和生育醫療費用報銷標準,確保生育津貼按時足額發放,生育醫療費用在項目范圍內做到全額報銷;將住房按揭利息納入個稅抵扣的政策,也會減輕中低產家庭的經濟負擔。
2.鑒于“單獨二胎”政策出臺后女性在就業上遭遇的歧視愈加明顯,建議國家在修改《就業促進法》或制定《反就業歧視法》時,對基于生育的就業性別歧視定義、罰則、法律救濟途徑作出詳細界定;完善就業性別歧視投訴、舉報機制,將就業性別歧視納入勞動保障監察范圍,加大聯合執法檢查與打擊力度;完善就業性別歧視訴訟機制,將就業性別歧視作為獨立案由,為遭遇就業性別歧視并需要幫助的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積極推動《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盡快地納入女職工專項集體合同簽訂條款中,不斷提升集體協商的質量、增強履約的實效性,進一步保障女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
3.建議政府應把延長生育假和配偶陪護假工資納入生育津貼的覆蓋范圍。伴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出臺、推行,全國多個省份都醞釀出臺相應法規,紛紛延長女性產假。這一政策從表面上看存在諸多利好,但也隱含著“女性應該為育兒付出更多”的男權固化思維,意味著以后不論女性產假延長了多少,男性產假都維持在 15天不變,從而在客觀上強化了女性對育兒的投入將比男性要多。所以建議中國的產假政策制定應以“男女平等”的主流思想為先導,將男性同等納入到家庭育兒當中,從而促進男女共同承擔家庭育兒責任。另外因大部分女性在二孩生育時年齡偏大,生理條件較之前生育一孩時更差,可能需要較長的休養期。故建議在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時,還應考慮到這一現狀,對于生育二孩后身體狀況較差不能立即重返工作崗位的職業女性,應提供一定的過渡緩沖期,比如允許女職工以留職停薪的方式繼續休養一定時間,待身體恢復再重返工作崗位。
4.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與“全面二孩”相關的公共服務政策,特別是建立起靈活、普惠的托育公共服務體制。
衛計委統計顯示,符合“全面兩孩”政策的育齡婦女60%以上女性在35歲到49歲。從具體人群來看,“全面兩孩”第一年中生育二孩的70后呈現增加趨勢。受年齡因素影響,1970-1975年出生的女性,再孕的難度比較大,高齡產婦生育的風險也更大。國家應該為高齡產婦提供更為頻繁和專業的免費婦檢,幫助高齡產婦家庭認識到生育能力的值域。面對適齡生育家庭“入園難、入園貴”的疑慮,優先配置婦幼保健、托幼、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等等,有效減輕家長們的經濟負擔,解除家長們的后顧之憂。通過這些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起生育二孩良好的社會環境,令更多的適齡婦女敢于生育二孩。
5.關注孕期、產期女職工的身心健康問題,建立積極的心理干預機制,增強女職工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女職工不斷提升自我競爭力,平衡好職業和家庭生活的關系。
二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女性的職業化發展地位,對女性的職業生存提出了較大挑戰。“生不起”的憂慮不僅僅是經濟的問題,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的身體消耗、精神壓力、職業停滯等,也在深刻影響著女性的生育意愿。工會女職工組織要積極引導生育女性有效權衡生育和工作的關系。每個人的家庭生活結構、家庭經濟條件、家庭觀念、思考方式等都有較大的差別,在考慮生育二孩時,不能跟風,而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生理特點,職業規劃,工作性質和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等,正確處理好工作和生育之間的平衡關系。同時工會女職工組織要積極為女職工搭建專業技能提升平臺,引導女職工對個人的職業發展進行有效規劃,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從而有效避免生二孩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的不利影響。
女職工在兼顧職業和家庭時,需要加倍地吸納和付出,這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心理負荷。工會女職工組織是女職工的“娘家人”,是最直接的依靠力量,做好女職工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是工會女職工組織不可推卸的責任。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和干預機制,爭取經費保障,定期組織參與大型心理健康促進活動,健康教育交流、考察等活動,提高社會、單位對女職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關注。
總之:全面二孩政策作為我國計劃生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國策,為協調我國人口比重的均衡發展,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的現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會女職工組織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盡一切力量改變目前生育規模偏離預期的狀況,督促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起生育二孩的良好社會環境,為這項國策的順利有效實施作出工會女工組織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