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華溢 刁夢瑩
身穿工作服,走進牛圈,他和工人一起喂草堆糞,一招一式動作嫻熟,繁重的勞動在他手下舉重若輕。在他不大的辦公室里,裝滿養殖書籍的書柜引人注目,在書柜旁,一臺碩大的白色電腦正在播放與養牛相關的視頻,50歲的他在電腦前專注學習的神情令人敬佩。
他叫李杰,是四師七十一團八連職工黨員,20年的創業路讓他的事業年年跨步,但他絲毫沒有止步于眼前的成績,剛花費30萬元購買的30余頭育肥牛在圈內或站或臥怡然自得地沐浴著陽光,今年投入五萬元新建的堆糞場棚已投入使用。9月19日,筆者走進該團育肥牛基地,與李杰一起走進了他的多彩人生。
1985年,李杰高中畢業,分配到酒廠工作,因兢兢業業,刻苦鉆研,技術全面,很快成長為技術骨干。1996年,思想成熟的他重新審視自己,認真思索今后的人生道路,經過深思熟慮多方考察,他毅然辦理了停薪留職,把目光瞄準了養殖業。這年春天,他拿出家中所有積蓄,并向親戚朋友借了五萬余元買了10頭奶牛,開始了從蹣跚學步、慢走到快跑的養殖生涯。
剛開始發展養殖,由于經驗不足,缺乏科學的經營方法,幾年下來,雖然沒有虧損但利潤不多。2003年3月,李杰在團場發展養殖優惠政策的鼓勵下,重新定位,抓住機遇,瞅準了育肥牛廣闊的市場前景。經多方對肉牛市場摸底調查后,一舉將已發展成規模的奶牛賣掉,籌集資金20萬元購買了70頭優質良種牛向育肥養殖業進軍。
“把所有家當都投入到育肥牛行業,壓力真的大,就怕失敗,只好撿起書本,從書上、網上學習知識,四處取經,到處觀摩,同行都問遍了,不是愛學習,是不學不行呀。”說起最初的事業發展,李杰滿懷感慨謙虛地說,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下,他通過學習、實踐讓自己成為了行家里手,育肥牛的事業也越做越大,從最初的年出欄100余頭到目前年出欄800余頭,其間,李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2008年,李杰投入資金100余萬元,建起了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可容納400余頭牛的鋼架結構現代化養殖場,同期建起了900立方米的青貯窖池。2012年,他再次投入100余萬元新建圈舍2000平方米,并購置了鏟車等先進設備,通過科學養殖、精心管理,當年出欄育肥牛500余頭,年收入達到50余萬元。由于他育肥的優質褐牛品質好,臺灣天寶祥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與他達成了長期合作伙伴。他出欄的畜產品,不僅銷售在疆內,還遠銷到廣州、上海、云南、重慶等多個省市。
發展養殖的同時,李杰非常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建圈初期,他就科學地設計了地下排糞通道,并建起了化糞池。走進圈舍,干凈敞亮的圈舍為牛群提供著舒適的環境,也讓工人工作起來心情愉快。今年6月,他又新建了300平方米的防漏防滲防雨的堆糞棚。“現在團場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也更加重視環境保護了,如果整天在臭烘烘的環境里工作,自己受不了,還要遭到人們的唾棄,即使富了,心也難安呀。”說起環保,李杰一臉的誠懇。
富了的李杰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2016年,該團精準扶貧工作如火如荼,李杰得知后,主動向黨委、連隊黨支部請纓,要求自己也幫助一戶困難家庭。該團扶貧辦將八連低保戶姚迎花作為他的幫扶對象,姚迎花患有耳疾,丈夫去世,孩子上學,母子倆靠姚迎花的打工收入生活。為幫助這對不幸的母子,李杰主動聯系到她,讓她加入合作社,參與分紅,每年3000余元的分紅解決了姚迎花不少生活難題。今年,李杰又為她申請了助聽器,極大地方便了姚迎花的生活工作。
也爾克是地方哈薩克族青年,家庭貧困,經人介紹與李杰結緣,2008年他只身來到養殖場打工。初來時,也爾克黑黑瘦瘦,下班后孤伶伶的背影讓李杰心生同情,打工期間,李杰不僅在生活上照顧他,還把自己養殖技術和經驗毫不保留教授他。經過三年的真心幫扶,也爾克不僅掌握了育肥牛養殖技術,自己走上了養殖之路,還娶妻生子,小日子越過越殷實。多年來,李杰幫助困難群眾資金達到20多萬元。如今,在他的育肥牛養殖基地打工的工人已發展到了12人,已有八戶貧困職工在他幫扶下走上致富路。
李杰興趣廣泛,攝影、垂釣、徒步成為他工作之余的全部生活。閑暇時間,他總喜歡背著照相機,驅車走進沙漠、山川、湖泊,擁抱自然,在他的電腦里,一幅幅構圖精美的照片令人贊嘆,并多次在師市、縣、團各類攝影大賽中取得佳績。釣魚場上,他安靜悠然,水面波光平靜,水下暗流涌動,凡有他參與的比賽,必然有一本紅紅的獲獎證書。
正是多元豐富的生活,構筑了李杰的多彩人生。在他所獲的榮譽證書中,有師市“自營經濟養殖示范戶”,兵團、四師“自營經濟多元增收百佳示范戶”,團“自營經濟先進個人”;有“工運杯”、“天香杯”、“綠波杯”等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的榮譽;有師市、縣、團各類攝影作品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