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宋洪遠認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努力解決好“四個安全”問題:首要目標是保農產品供給和保糧食安全,重要任務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根本要求是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安全,重要途徑是提高農業競爭力和保障產業安全。
中國改革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張紅宇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準確定位不同主體在發展生產、提升效益和競爭力方面的不同組織功能,提高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直接從事農產品生產的生力軍;農民合作社集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為一身,融普通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體,具有聯系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功能;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有顯著的引導示范效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可以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和支撐,自身經營活動也是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一部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葉興慶認為,《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釋放出的信號,不是繼續無限制強化農戶承包權,而是通過平等保護經營權權益的方式,穩定新型經營主體預期,讓他們能夠放心地對農業進行長期投資。無論在今后的實踐探索還是理論創新中,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應當成為一個總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國祥認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向中央財政申請投資建設。工程竣工后是否滿足農民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是否能夠帶來效益提高,投資回報怎么樣這些問題很少有人關注。只有明確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的受益主體,才能理清投融資體制機制,現有的各種財政口徑的投入才能真正整合,才能克服各地各部門打著農民的旗號爭取財政投入導致投資過度分散的弊端,涉農財政投入過度分散的難題才能破解。否則,政府大包大攬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建設的往往只是形象工程。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李鐵認為,中國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遠遠超出發達國家,而中小城市的數量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這說明國際上的城市發展規律不是像有些學者說的那樣一定要建特大城市。其實真正疏解城市功能、緩解城市壓力、平抑房價是通過中小城市的發展來解決的。總結中國的城市發展規律,當然不能照抄照搬國際的經驗,但是要充分認識到我國城市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等級關系,同時也是競爭關系。怎么理解城市之間的競爭,在認識到這些規律的基礎上研究相應的政策,可能我們還需要認真的探索。
上海農業科學院張占耕認為,在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中,應正確處理好農村集體產權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制度的關系。一方面,農民自主組織的村委會必須尊重農村集體產權組織市場運行的主體地位,不應該干預農村集體產權組織的具體經營;另一方面,認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村委會從此只存在社區行政管理職能的觀點也不正確,對于集體產權組織的最終所有權的委托人,村民自治組織依然具有對于集體產權組織的監護權。建立了農村股份合作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此可以“散伙、歇擱”等錯誤認識是完全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