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欣 秦漢濤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
論大型建筑央企在承擔國家“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的風險
高 欣 秦漢濤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大型基礎設施PPP項目具有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回收成本慢等特點,而且項目通常涉及港口、交通、能源等關系東道國安全的領域。在此背景下,風險的防范對于大型建筑企業“走出去”,承擔“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尤為重要。本文從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四個方面剖析了大型建筑央企在承擔“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中存在的宏觀風險,并有針對性的嘗試找到規避途徑和解決方法。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風險
“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中國創造性地提出經濟帶發展、區域合作與經濟全球化的新理論,給新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發展理念。其核心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一帶一路”沿線共涉及65個國家,區域面積近54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6億,分別占全球陸地面積(南極洲除外)的40%、人口的62.8%。未來世界版圖的關鍵詞是全聯通世界,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發展方向。目前,大部分“一帶一路”相關經濟體都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的優先領域,并積極支持這一領域的國際合作。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能夠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刺激對交通運輸需求,這種良性的可持續循環將給企業帶來穩定的盈利空間。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政府普遍面臨基礎設施薄弱、財力不足等問題,無法單純依靠政府承擔基礎設施供給的責任,PPP模式作為一種政府為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的投資新模式,用PPP模式支撐“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不僅能緩解相關國家政府財政壓力,彌補投資不足,提高東道國政府的積極性,為項目的成功奠定良好的政治保障,而且在PPP項目全生命周期中,通過與外國進行長期合作,可深入融入當地特色文化和環境,獲得當地認同。企業能全面認識世界市場運行規律,深刻理解外國的法律法規和文化傳統,加快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國際化經營管理水平。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大型基礎設施PPP項目具有投資額大、建設周期長、回收成本慢等特點,而且項目通常涉及港口、交通、能源等關系東道國安全的領域。在此背景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面對基礎設施項目固有風險,更要受到全球各種風險困擾。風險的防范對于大型建筑企業“走出去”,承擔“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尤為重要。
(一)政治風險
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對項目的順利實施和良好的運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中大多數國家受地緣政治和國內政局不穩的影響,政權出現動蕩與更迭,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自然環境、貧困和恐怖主義等問題,都將嚴重影響合作發展。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斯洛文尼亞、緬甸、以色列、埃及、塞爾維亞、烏克蘭、巴基斯坦、保加利亞、印度、摩爾多瓦、波黑、孟加拉國、黎巴嫩、泰國、尼泊爾等國家的政黨輪換頻繁或政局不穩,政府信用比較低,對在該區域PPP模式的推廣運用產生較大不利。
(二)法律風險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集聚了全球80%左右的新興發展中國家,相關國家在法律上與國際接軌的程度較低,在這些國家開展PPP項目將面臨較為陌生的法律環境,在知識產權保護、違約解決、稅收繳納、勞資關系、安全環保、投資流程等多方面如缺乏健全、完善和清晰的法律規定,將給企業收回投資帶來極大的困難及不確定性,或導致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等后果。此外,由于各國不同的法律傳統和淵源,企業在不同國家適用當地法律解決項目爭端時,也容易產生不同結果,甚至無法得到公正裁決。
(三)經濟風險
主要包括經營決策、匯率和利率風險。“一帶一路”沿線,人均GDP低于1萬美元的國家占2/3,情況差異大且復雜多變。各國市場化進程不一,許多國家的投資環境和商業環境仍處于國際較低水平,商業信譽和商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一些國家對外資進入條件限制過多,有的限制或者禁止外國企業和資金進入某些領域和產業,或要求必須在當地建立合資企業,且對持股比例有嚴格限制等。
(四)社會風險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多為多民族的匯聚地,也是眾多宗教的發祥地,蘊含著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各種宗教,其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均有較大差異,導致矛盾交織、沖突激烈。即使在不同的伊斯蘭國家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如果不能深入對這些國家當地的文化、宗教進行了解,無疑為PPP項目的開展增加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一)大型建筑央企承擔“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前,要充分調研項目東道國的政治格局,綜合判斷東道國是否有戰爭、內亂、政府更迭、項目批準等風險。并要綜合考慮東道國對待外國投資者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前景等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論證,有針對性的做好預案的應對,力求將風險降低到最小。
(二)翔實的盡職調查是開展PPP項目的前提,要全面識別項目法律風險,重視對合同存在風險的把控。要系統研究東道國的法律法規,研究東道國法律法規能否能對PPP投資項目進行法律保護等問題,要關注合同語言的選擇、爭議解決、準據法、審理裁判以及合同約定標準等法律規定和相關實踐。
(三)重視經濟風險,要始終關注東道國貨幣的通貨膨脹風險,重視利率和稅率變動風險,這類風險將直接關系到項目建設的資金流動和融資能力。在項目招投標階段經濟風險對項目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東道國物價大幅上漲使項目所需資源的物價上漲、外匯兌換政策變更使貨幣兌換成本增加等,若不能及時規避此類風險將影響項目實施。
(四)參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充分借鑒相關企業在投資PPP項目中的經驗和教訓,盡量選擇在商業可行性方面有前景的項目,盡量能有利于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切實保障民眾生活的項目擺在優先位置。通過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的雙重努力,審慎、穩健地推動“一帶一路”PPP模式的落地。加強與全球跨國公司、本地企業合作,努力與當地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本地化,并要用好本地華人資源,做好充分的調研和規劃。
(五)積極發揮國際國內相關專業機構在風險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調動各方面的力量,聘請國際國內咨詢領域優秀的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等對東道國情況比較了解的機構,提供相應資料和系統的調研方案,對東道國的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不確定性的風險進行釋明,并有針對性的提供解決方案,充分保障企業的合法利益。
目前,PPP模式已成為未來大型建筑企業承擔“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領域的“新常態”,其推廣和運用將為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大型建筑企業運用PPP模式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應做好風險的前期調研工作,準確細致的分析東道國的政策法律,審慎考慮東道國社會風險,并制定有效預案和措施進行應對和防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
[2]譚暢.“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5.
[3]于津平,顧威.“一帶一路”建設的利益、風險與策略[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4]李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風險與應對策略[J].中國流通經濟,2016.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院長基金項目《危險化學品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及應急機制研究》(項目編號:KY201301008)。
F283;F
A
2095-4379-(2017)21-0030-02
高欣(1981-),女,天津人,本科,中級職稱,就職于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經濟、法律;秦漢濤(1978-),男,江蘇人,本科,中級職稱,就職于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經濟、法律。Abstract: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PP proje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investment,long construction period,cost recovery is slow,but the project usually involves ports,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country security fields.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risk prevention for larg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go out" and tak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article from the political risk,legal risk,economic risk,social risk analysis of four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central enterprises in the bear The Belt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PPP project in the macro risk,and targeted to try to find ways of avoiding and solving metho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