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向紅
西安外事學院應用法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77
?
論外資并購我國農產品企業的法律應對措施*
惠向紅
西安外事學院應用法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77
本文以外資并購的概念為切入點,就農產品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外資并購農產品企業所產生的危害,進行細致的探討研究,并相應提出針對性的法律應對手段,以期為保證我國農產品企業的獨立自主經營,維護農業生產、加工安全穩定,提供有益的參考。
外資并購;農產品企業;法律應對;農業生產加工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的提升,農產品企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其承擔者帶動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市場經濟建設與人民就業等事業的重擔。相比起其他市場主體,農產品企業所擔負的社會責任與職能更加重要。但伴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間的推移,國內農產品行業逐漸對外開放,各類外資開始沖擊我國的農產品行業,并且沿著“外資控股——外資獨資——外資壟斷”的模式開始對我國農產品企業進行并購控制。其將嚴重危害我國農業生產加工的安全,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與穩定。因此需要國家采取法律手段,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限制當前愈演愈烈的農產品企業外資并購熱潮,維護農業生產加工與經濟的健康發展。
外資并購是國際資本在一國進行直接投資的模式,其與在某國新建企業進行投資所不同的是,外資并購是對已存在的企業通過產權交易與控制權轉移的方式進行投資、控制。這類投資手段并不需要進行固定資產的投入建設,因此相對更能快速進入一國的市場中,進行企業并購控制與市場壟斷。就我國當前的發展情形而言,外資并購的方式主要是中方企業以其資產作價與外國資本進行合資經營,以通過外資進行規模擴大發展。目前國際公認的外資并購形式指的是跨國資本與國內企業向合并,同時跨國資本收購國內企業股權的10%以上,并獲得相應企業控制權與資產管理權的投資形式。而在中國外資企業通常指的是有國際資本進行投資、建設的企業,其經由政府批準在中國境內開辦企業,具體的企業投資形式涵蓋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外商獨資經營與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等類別。
(一)農產品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分析
1.農產品企業是推動農業專業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伴隨我國對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工作的推進,農產品企業在帶動農業生產、加工,特別是特色產業的產業化建設方面具備引領帶頭作用。農產品企業是連接農戶與市場溝通的重要橋梁,其能通過與農戶簽訂農產品產銷合同,為農戶提供各類生產技術扶持與資金投訴,并相應進行農產品的收購、加工與銷售一體化作業。以此有效降低農戶的銷售難題,并帶動整個農業生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實現其產業化發展的目的。
2.農產品企業是降低農戶受到市場風險沖擊的重要“屏障”
我國農業生產的一大顯著特征就是小農經濟是農業經濟的主要構成,農戶往往以個人身份進行農業生產,并相應參與到農產品市場競爭活動中。但單一個體農戶難以預見農業市場的風險變化,一旦發生市場風險農戶很難承擔起損失,進而影響我國農戶的利益、生存與農民進行生產的積極性。因此需要農產品企業其中起到風險“屏障”作用,通過自身的渠道銷售優勢,將自身與農戶、市場之間進行串聯,以此實現農戶與農業市場之間的產品對接,并為其相應分擔市場風險,降低農民的損失。
(二)外資并購農產品企業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1.外資并購農產品企業會控制我國農業生產
跨國資本通常依托其優厚的資金實力,對我國農產品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此達到獲取農產品企業控制權目的,最終通過對農產品企業的投資并購實現對我國整個農業生產的壟斷與控制地位。農產品企業大多具備相應的產銷渠道與市場,并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與品牌影響力,跨國資本因不熟悉我國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環節的情況,一般憑借其巨大的資金力量進行農產品企業的投資并購。由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產業化建設尚不完全,各農產品企業資金實力也不充裕,一旦被跨國資本涌入行業中并進行農產品企業的外資并購,就很容易通過控制各農產品企業的方式,對整個農產品產業鏈進行管控。以此形成對農產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整體控制,并占據壟斷地位。
2.農產品企業被外資并購影響我國農產品的正常生產與銷售秩序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行業基本是以“企業+農戶”的形式進行產銷發展,由農產品企業進行市場與農戶之間的連接,并對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做一系列的收購、加工、銷售等工作,以此保證區域農業生產的發展與穩定。但跨國企業本身擁有一套完善的農產品生產銷售體系,一旦控制我國農產品企業與農業生產鏈后,就會通過進口補貼農產品等形式進行逐利經營,而忽視對我國農戶農產品的收購、銷售工作。其僅把我國農產品企業作為廉價的勞動力來填補跨國企業的國際化農業生產鏈,進而會極大影響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秩序,并危及農戶的經濟利益。
(一)制定、完善我國涉及外資并購的法律規范
為應對外資并購在我國各行業中的投資熱潮,國家部門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政策進行指導規范,這雖然能相應提升我國的外資并購法律體系,但在具體的法律應用與操作進程中,各類與外資并購相關的法律政策的規定不夠細致。同時若考慮的外資收購情形與問題不夠全面,進而導致諸多外資并購企業的問題缺乏相應的法規政策指導與調整,引發農產品企業被持續外資并購等隱患。對此就需要我國立法部門,依據國外應對外資并購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市場與產業環境,修訂已有的涉及外資并購的法律規范,出臺新的外資并購法規政策來逐步建立、完善我國的外資并購法律體系。對此首先需要制定專門的《企業并購法》,通過其法律對外資并購的具體問題進行立法確立與規定,由此通過法律力量進行外資并購問題的指導,以此提升相關法律法規的適用效力,避免出現外資并購法律相互沖突等問題。同時也需相應改進、完善跨國資本進行產業投資的指導目錄,作為引領、規范外國資本在我國從事投資、建設的產業指南,外資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整與改進,以加強對農產品等產品的保護力度,限制跨國資本對這類行業與企業的投資力度、模式。
(二)強化對農產品行業的支持與保護政策,限制外資并購力度
當前,我國部分行業存在的生產過剩、產業化發展緩慢等問題,令國內企業在外資引入與競爭的驅使下,提升其經營水平與市場競爭力。而對于部分在行業結構較為薄弱,或是事關國民經濟穩定發展與命脈安全的重要而弱勢的行業,比如農產品行業等,就需相應以更為謹慎、細致的態度制定外資并購政策,以此盡可能降低跨國資本對此類弱勢行業的沖擊力度。農產品行業作為我國一直進行農業支持與保護的關鍵領域,在多年來國家不斷的財政補貼、技術支持與幫扶帶動下,令我國農產品行業取得巨大進步,各類農產品企業也具備一定的市場經營與品牌影響力,并通過“企業+農戶”的產銷模式降低農戶生產的市場風險,帶動我國整體農業生產水平與產業化建設程度的提高。而一旦缺少對外資并購的政策限制與規定,跨國資本沖擊下我國農產品企業很難保持自身的獨立地位,進而因農產品企業被控制而影響整個農業生產與銷售的穩定、發展。因此需要國家部門對農產品行業的外資并購政策進行相應限制,比如對跨國資本投資農產品企業的比重進行限度設置,并在外資并購的審批環節嚴格把控。而對于糧食這類涉及我國命脈安全的核心行業則應禁止任何跨國資本進入和投資,以此杜絕跨國資本通過控制我國農產品企業,實現農業生產鏈與市場壟斷的目的。
(三)通過扶持機制推動農產品企業的發展,提升其企業競爭力
為應對外資并購熱潮對我國農產品行業的沖擊與影響,國家還應積極引導各類農產品企業特別是民營、私營農產品企業的建設發展,并鼓勵其進行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活動。我國對農產品企業的扶持發展,應充分借鑒國外應對外資并購沖擊下的本國企業扶持方法與經營理念,不斷探索有利于農產品企業進一步成長發展的市場運作、企業管理、營銷競爭等機制,以此帶動農產品企業的現代化進步與轉型。依照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生產、銷售特點,國家部門應積極推新個“企業+農戶”的產銷運作方式,以此調動各地區生產要素的參與、整合,實現當地農產品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與行業產業化建設的推進。同時各地區政府也應依照本地農產品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臺相應的企業扶持與保護政策,帶動農產品企業對高新農產品的研發熱情與資金投入,以此推動農產品企業生產、加工產品技術與質量的提升。通過高新農產品所帶來的產品質量優勢,促進區域農產品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的發展提升。而對于糧食等涉及國家命脈、安全的關鍵行業,政府部門則需針對性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措施與機制,比如稅收優惠、技術支持、政府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相關農產品企業進行糧食等農產品的技術研發與生產、銷售擴大工作。以此幫助相關企業提升其經營研發水平與市場競爭力,保護此類重要農產品生產規模與質量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伴隨我國各行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升,各類跨國資本也逐漸進入各行各業投資建設,尤其是跨國資本對農產品企業的投資并購,很容易控制整個農產市場與生產、銷售鏈,進而危及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因此需要國家立法部門與各地政府部門,針對農產品行業的外資并購問題,制定相應的法律應對措施,以解決外資并購可能給農產品行業帶來的危害與不利影響,保護農業生產銷售的穩定安全。
[1]黃麗君.我國零售企業應對外資并購的策略選擇[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11:58-60.
[2]張哲.外資并購我國企業法律問題分析及解決[J].法制與社會,2012,19:87-88.
[3]李長健,柳勇.外資并購我國農業龍頭企業的影響及法律對策[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89-92.
[4]張璇,路銀雷.淺談外資并購模式及我國企業應對之策[J].法制與社會,2011,13:93-94.
[5]于承偉.論外資對我國境內企業的控制及法律應對策略[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03:56-58.
*2014年陜西本科高校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經濟法》階段成果之一;西安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基于風險管理視角下的西安市民辦院校非法集資問題研究”(16J169)。
F832.6 ;F
A
2095-4379-(2017)21-0057-02
惠向紅(1978-),男,陜西鳳翔人,碩士,講師,西安外事學院應用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