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麗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
網絡虛擬財產法律屬性下的可繼承性分析
陳佳麗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當下我國正處于欣欣向榮的網絡大數據時代,網絡虛擬財產迅猛發展,使得我國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有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民事糾紛,有愈演愈烈之趨勢。法律本就不能固步自封,在網絡數據時代更應順應潮流不斷向前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完全有必要將網絡虛擬財產接納為財產權之客體,并準確界定其權利屬性以及明確其作為私有財產的可繼承性。
網絡虛擬財產;權利性質;可繼承性
《民法總則草案》一審送審稿的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了: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具體權利或者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但在《民法總則草案》的二審和三審送審稿中卻剔除了該條規定,然后在第一百二十八條中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直至2017年3月15日以主席令形式正式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在一百二十七條依然沿用了二審和三審稿的規定。由此可見,我國目前在網絡虛擬財產的定性上仍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并未確切的把網絡虛擬財產作為物權法上的物來加以保護,而是選擇了開放式的規定,為以后網絡虛擬財產的發展和革新留有較大的余地。本文就網絡虛擬財產可繼承性的探析,以期對網絡虛擬財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網絡虛擬財產的概念
從廣義方面來講,網絡虛擬財產指的是能夠為人所擁有和支配并且具有一定價值的網絡虛擬物和其他財產性權利,比如電子郵件,網絡賬號,各類云端等。從狹義方面來講,網絡虛擬財產一般是指網絡游戲中存在的財物,包括游戲賬號的等級,游戲貨幣、游戲人物、技能等。
(二)網絡虛擬財產的特點
1.價值性
是否具有價值性是某物能否成為財產的關鍵核心。網絡虛擬財產同樣屬于財產,因此也必然具有價值性。從現實來看,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交易,其交易的種類也隨著科技的發展,越發地紛繁多彩。比如:網絡游戲中玩家們對道具、裝備的買賣,對具有特別意義的QQ賬號的買賣等,這些都是因為網絡虛擬財產具有價值性,從而在不斷地進行交易的鮮活例證。但也不是所有的網絡虛擬財產都能夠進行交易,“虛擬物品或虛擬財產如果僅僅發生在虛擬空間里也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虛擬財產,只有與現實社會發生了某種聯系才有可能被界定為法律上的虛擬財產,這就排除了純粹產生并存在于虛擬空間的所謂的財產”。
2.可再現性
網絡虛擬財產是以電磁形式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之中,沒有具體呈現的形態。網絡虛擬財產可以通過復制、云端等技術進行備份,當網絡虛擬財產遭遇到毀損、滅失等情形時,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予以恢復。網絡虛擬財產的這種可再現性,相對于實物財產而言是特殊的,實物財產大都是有體的,能以具體的形態呈現出來,但一旦遭遇毀損、滅失或者消耗等情形,就會出現財產的絕對減少,不可重新出現。
3.虛擬性
網絡虛擬財產,其中“虛擬”主要是指憑想象編造的事物,或者高科技技術實現的仿實物技術。Jame Martin曾說“虛擬”本身不是物理存在,而是通過軟件為媒介實現的存在,也就是通過設定計算機程序,來模擬現實世界的相關活動。網絡虛擬財產之所以在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就在于網絡虛擬財產與實物財產相比,其具有虛擬性,即網絡虛擬財產本質上是存儲于網絡服務器上的電磁記錄,它只能依賴于網絡空間,不能像實物財產一樣,進行“看得見”的流通交易。
綜上所述,網絡虛擬財產具有價值性、可再現性、期限性、虛擬性等特點,深刻地體現出了它的財產價值,并在現實生活頻繁的交易中表現出實際的物質利益。認定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種應該得到法律保護的財產,正是對社會迫切要求的回應。因此,網絡虛擬財產既然是屬于人們的合法財產,那么網絡虛擬財產可否繼承呢?回答這一問題,有必要結合其法律屬性加以考量。
由于現行法律規定的概括性過強,使得學術界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總的來說,學界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學說:物權說、債券說、知識產權說。
(一)網絡虛擬財產物權說下的可繼承性
網絡虛擬財產物權說,前期的觀點認為網絡虛擬財產主要屬于物權中的所有權,但是對于人們擁有的QQ賬號、微信賬號等,騰訊公司在與用戶簽訂的《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中明確規定了:QQ帳號的所有權歸騰訊,用戶完成申請注冊手續后,獲得QQ帳號的使用權。因此,在這一點上,物權的所有權說似乎無法自己自圓其說。
為了彌補網絡虛擬財產物權所有權說的缺陷,現在又提出了物權用益物權說,認為人們對網絡虛擬財產擁有的只是使用權,而網絡運營商擁有網絡虛擬財產的所有權。但是,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而言,無論網絡虛擬財產是采物權所有權說,還是采物權用益物權說,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都是不會發生影響的,在繼承條件成就時,就發生使用權繼承的法律效果。
(二)網絡虛擬財產債權說下的可繼承性
網絡虛擬財產債權說將網絡虛擬財產關系認定為債的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從游戲玩家對其擁有的游戲幣、裝備等道具著手的,認為網絡虛擬財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玩家得以請求網絡游戲服務商為其提供特定的服務內容的證據,這實質上只是其與網絡游戲服務商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象征。筆者認為,該債權說存在一定的缺陷,債權說只強調玩家與游戲開發商之間的關系,而忽略了玩家在對虛擬財產進行占有、使用、收益、處分過程中發生的與服務商以外的第三人之間的關系,例如玩家與玩家之間進行裝備買賣交易產生的關系。
但就在債權說下,探討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而言,認定人們對網絡虛擬財產擁有的是一種債權,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下,是具有可繼承性的。我國《繼承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可繼承的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三條規定,公民可繼承的其他合法財產包括有價證券和履行標的為財物的債權等。因此,在網絡虛擬財產的債權說體系下,從我們對以上法條以及司法解釋的解讀中,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可見一斑。
(三)網絡虛擬財產知識產權說下的可繼承性
知識產權是指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總稱。所謂智力成果,就是人們通過創造性智力活動取得的,具有財產性質的成果,該成果為法律所確認和保護。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主要分為三個板塊: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持知識產權說觀點的人認為,玩家在游戲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并進行了創造性的勞動,并且玩家得到的這種虛擬財產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可復制性以及需要載體的特征,因此,可以把玩家對虛擬財產享有的權利看作知識產權,尤其應當視為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來保護。但是筆者認為,網絡游戲中玩家擁有的游戲幣、網絡虛擬財產不具有創造性這一特性,當然不能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來調整。但就在網絡虛擬財產知識產權下的可繼承性探析而言,知識產權也并非都是具有可繼承性的,只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性權利具有可繼承性,對于知識產權中的人身性權利則是無法繼承的。
(一)人民哀思、情感之寄托
在如今網絡化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網絡空間,比如QQ、微信、云盤、游戲里的裝備等,在這些眾多的網絡空間中,大多存放著我們的照片、視頻、音頻、日志以及一些重要的資料等,當我們的親人逝世或者遭遇不測,對他們網絡空間中虛擬財產的繼承,不僅可以使財產價值得以繼續延續,更在于生者對于逝者的無限哀思之寄托,給生者予以心靈上之慰藉。當然,筆者認為這種繼承也并非是無條件的,畢竟人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即使是自己的至親至愛也不能肆意的侵犯。當逝者在生前明確自己的網絡虛擬財產不允許任何人繼承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尊重逝者的意愿,從而不予繼承。但是在逝者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沒有明確安排的情形下,應當按照現行《繼承法》之規定,予以繼承。
(二)打破網絡運營平臺對網絡虛擬財產之壟斷
網絡的不斷普及以及快速發展,使得各大網絡運營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并且勢頭是愈發得迅猛。由于網絡運營平臺在各種資源的占有上相對于網絡用戶擁有絕對的優勢,因此,這些網絡運營平臺往往會濫用自己在資源上的優勢,在與網絡用戶簽訂的協議中,約定各種對網絡用戶不利的“霸王”條款,最為司空見慣的就是“協議的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對于平臺一切享有所有權,用戶只有使用權”等,最讓人無奈的還在于明知道這是不利于自己的協議,還要主動的讓自己同意該協議的約定,因為,網絡用戶如若不同意協議的約定,就無法使用該網絡平臺。倘若在此時法律明確規定網絡虛擬財產是屬于個人的合法財產,能夠予以繼承。那么,這些司空見慣的侵害網絡用戶虛擬財產的條款就會無效。這樣一來,不僅保護了廣大網絡用戶的虛擬財產,同時,也有利于打破各大網絡運營商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壟斷,從而,促進我們市場經濟更為良好有秩序的發展。
我們現今正處在網絡大數據的時代,網絡越發地普及應用,網絡虛擬財產的類型必將會越發的多元化,隨之而來的網絡糾紛就會接踵而至。在層出不窮的網絡糾紛中,不乏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繼承的糾紛。人們對于網絡虛擬財產可繼承的迫切需求,是我們網絡時代發展不可回避的產物。為此,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一問題,積極地探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不要老是等到在糾紛產生之后,才于慌亂中東拼西湊出一套臨時的解決方案,我們必須要防患于未然。因此,筆者基于以上的分析探討,認為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應盡早加以肯定,這樣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好網絡社會所衍生出來的各類糾紛,維護好人們對其所擁有的網絡虛擬產權。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Z].2017-3-15.
[2]趙占領.論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09(24):5-8.
[3]林旭霞.虛擬財產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
[5]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高等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張華芳.論虛擬財產的法律界定及保護[J].經濟與法,2009(6):73.
D
A
2095-4379-(2017)21-0096-02
陳佳麗(1993-),女,漢族,四川樂山人,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